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9|回復: 2

[人物簡介] 鲍忠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29 19: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汉将军:鲍忠,是虚构人物,其结局是被华雄所杀

鲍忠,字叔义。讨伐董卓时为鲍信军中任“秉中将军”。鲍信因惧怕长沙太守孙坚抢了头功击退汜水关守将华雄,暗中遣鲍忠出战华雄。华雄与鲍忠在汜水关前对峙许久,华雄抬刀杀来,鲍忠举金镋抵挡,谁知华雄力气逼人,将金镋斩断,一刀将鲍忠劈死。

出处

鲍忠,是历史小说〖[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东汉末年汉桓帝刘志时期生,为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济北相鲍信和鲍韬之弟,随鲍信出征汜水关。

原著描写

众诸侯内有济北相鲍信,寻思孙坚既为前部,怕他夺了头功,暗拨其弟鲍忠,先将马步军三千,径抄小路,直到关下搦战。华雄引铁骑五百,飞下关来,大喝:“贼将休走!”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生擒将校极多。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

于口 發表於 2025-8-1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国演义》虚构人物鲍忠考略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其人物塑造常虚实相参。鲍忠其人,史传无载,纯属罗贯中艺术虚构之产物。此人物之设置,实为凸显董卓部将华雄之骁勇,并暗讽诸侯联军内部之龃龉。今就文本细节略作考析。

一、人物虚构与叙事功能
鲍忠出场于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其身份为济北相鲍信之弟,职衔「秉中将军」亦为小说独创。按《后汉书》《三国志》,鲍信确为讨董诸侯,然其弟仅载鲍韬一人,且未参与汜水关之战。罗贯中虚构鲍忠,实有三重叙事意图:
1. 衬托华雄威势:以鲍忠「金镋被斩」「一刀毙命」之速败,为后续关羽「温酒斩华雄」蓄势;
2. 暴露联军矛盾:鲍信「恐孙坚夺功」而私遣部属,映射诸侯各怀异心之弊;
3. 强化戏剧张力:通过鲍忠之死加速情节推进,引出关羽登场之高潮。

二、兵器与战法之隐喻
小说特写鲍忠持「金镋」迎战华雄,此兵器形制类同隋唐镋耙,显非东汉常见兵器。作者刻意选用此冷门兵刃,既暗示鲍忠虚张声势(镋为仪仗用器),又借「刀断金镋」之象喻示华雄武力碾压。而鲍忠「急待退」之态,更暴露其临阵怯战,与演义中「名将交锋必先通名」的程式化描写形成反差,暗讽其非真豪杰。

三、史实与虚构之辨
考《三国志·鲍勋传》裴注引《魏书》,鲍信确有「弟韬以忠勇称」之记载,然韬卒于兖州之战,与汜水关无涉。罗贯中或取「忠勇」二字衍生新人物,以「忠」为名反讽其冒进致败。另据《资治通鉴》,孙坚破华雄前确有小败,但系因袁术克扣粮饷所致,与鲍信无干。小说移花接木,将联军内耗具象化为鲍忠之死,此即「七实三虚」笔法之典型。

结语
鲍忠虽为虚构角色,然其存在深刻揭示了《三国演义》「以虚写实」的创作逻辑。此人物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乱世中功利心态对军事同盟的侵蚀,亦为华雄、关羽等核心武将的塑造提供叙事支点。读者当以文学视角观之,若执泥于史实考据,反失演义「曲笔写史」之妙旨。

(全文798字)
郝岢 發表於 2025-8-2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国演义》中鲍忠形象考辨及历史虚构人物之价值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之典范,其人物塑造常虚实相生。鲍忠此一角色虽为罗贯中所虚构,然其形象设计实具典型意义,值得从文学创作与历史叙事角度加以探讨。

一、虚构人物之历史语境
鲍忠出场于"十八路诸侯讨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框架内。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所载,鲍信确为讨董联军重要成员,然史籍未载其有弟鲍忠。罗贯中虚构此人物,既填补了鲍信家族成员空白,亦通过"秉中将军"之职(此官职于汉制无考)强化了诸侯联军内部之松散性。其速败于华雄刀下,恰与史载鲍信"轻进败绩"(《后汉书·董卓传》)形成互文,暗讽诸侯各怀私心之弊。

二、文学形象之叙事功能
鲍忠之死具有三重文学价值:其一,以"金镋被斩"的细节描写(镋为明代常见兵器,此乃作者时代错置)凸显华雄之勇猛,为后续关羽"温酒斩华雄"蓄势;其二,通过"暗拨其弟抄小路"的情节,暴露联军"争功内耗"之实,与史载袁术克扣孙坚军粮事相呼应;其三,其首级报捷情节,成为董卓集团气焰嚣张之注脚。此等笔法,正合毛宗岗所评"闲笔不闲"之妙。

三、历史虚构之创作逻辑
考《演义》创作规律,次要人物之虚构多遵循"补位原则":鲍信在正史中独领一军,小说却需具体战例支撑。虚构鲍忠战死,既避免篡改鲍信本传结局(后为救曹操战死),又成全华雄"连斩骁将"之威名。此类"功能性虚构"在《演义》中屡见不鲜,如"潘凤"等形象皆属此列。

结语
鲍忠虽史无其人,然其形象承载着《演义》"七实三虚"的创作智慧。钱锺书《管锥编》有云:"稗史之虚,正所以显正史之实。"虚构人物恰似历史褶皱中的暗纹,既补全叙事逻辑,更折射出作者对历史本质的深刻把握。读《演义》者,当于此等"无中生有"处,体会文学想象与历史真实的微妙平衡。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