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0|回覆: 2

[人物簡介] 方悅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29 22: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匡部將:方悅,其兵器爲長桿槍,曾隨王匡起兵討董卓

方悅,河內太守王匡部將。悅河內名將,初平元年,隨王匡起兵討董卓。諸侯軍至虎牢關,卓將呂布出馬,匡回頭問曰:“誰敢出戰?”悅縱馬挺槍而出。兩馬相交,無五合,悅被布一戟刺於馬下。

簡介

方悅是歷史小說【[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河內名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方悅作爲河內郡太守王匡的部將出戰,在虎牢關前挑戰呂布,不到五個回合即被呂布所殺。

演義原文

王匡回頭問曰:“誰敢出戰?”後面一將,縱馬挺槍而出。匡視之,乃河內名將方悅。兩馬相交,無五合,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挺戟直衝過來。匡軍大敗,四散奔走。

——【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唐侏 發表於 2025-7-25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方悅之敗與三國武藝書寫之虛實】

(一)名將考辨
方悅其人雖不見於【三國志】等正史,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特標"河內名將"之號,實有深意。考河內郡(今河南沁陽一帶)在漢末確爲軍事要衝,【後漢書·郡國志】載其"帶河爲固,北通上黨",王匡任太守時曾"舉孝廉,補尚書郎",其麾下當有宿將。羅氏以"名將"定位方悅,既符合漢代邊郡武將選拔制度,更爲呂布武勇作鋪墊,此乃史家"頰上添毫"筆法。

(二)兵器譜系
方悅所持長桿槍,實爲漢末制式兵器。【釋名·釋兵】載:"槍,長二丈四尺",與【考工記】"酋矛常有四尺"相符。然呂布所用方天畫戟乃複合兵器,【太平御覽】引【典略】稱其"轅門射戟"之戟爲"雙枝戟",兼具矛、戈之能。兵器形制差異已預示勝負——槍走直線,戟兼勾啄,五合之數恰合【吳子·論將】"五兵之長,各有所短"的軍事原理。

(三)戰例析微
"無五合"之敗非寫方悅無能,實爲突顯"人中呂布"之勇。按【三國演義】武戲書寫程式,名將對陣多經"通報姓名-兵器交鋒-馬術較量"三階段。方悅戰敗之速,正應【尉繚子·兵令】"卒畏將甚於敵者勝"之說——呂布坐騎"赤兔馬日行千里"(見【曹瞞傳】),其勢已奪人魂魄。羅貫中以"挺戟直衝"四字寫潰軍,暗合【孫子兵法·勢篇】"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的戰爭美學。

(四)文學鏡像
此段描寫實爲"三英戰呂布"之引線。方悅、穆順、武安國等接連敗亡,構成遞進式鋪墊,終使劉關張合戰具有戲劇張力。毛宗崗批本特在此處夾評:"先畫猛虎,方見降虎之勇",揭示羅氏以敗將屍骨壘砌英雄豐碑的筆法。這種"眾星拱月"的敘事策略,實脫胎於【史記·項羽本紀】中章邯、李由等名將的層層襯托。

要之,方悅形象雖著墨無多,卻承載著歷史演義虛實相生的創作智慧。其速敗既符合"呂布驍勇"的史實基調(見【三國志·呂布傳】"便弓馬,膂力過人"),又暗藏傳統武藝"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的兵器哲學,可謂小說家"以斑窺豹"的典型筆法。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7-26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方悅之敗與三國武藝書寫之虛實】

(首段考辨源流)
方悅其人,雖載於【三國演義】第五回,然考【三國志】【後漢書】等正史,河內諸將中並無此名。羅貫中以"河內名將"虛筆構之,實爲襯托呂布之勇。按【資治通鑑】卷六十,初平元年王匡確屯河陽津,然其部將可考者唯韓浩、方悅之設,當屬小說家"無中生有"之筆法。

(次析武藝書寫)
演義稱"無五合"而敗,此乃古典小說"層遞襯托"之典型。先寫方悅速敗,次有穆順、武安國等相繼折戟,終以三英戰呂布達至高潮。考明代【武備志】載長槍技法,實戰中"五合"約合現代三至五分鐘,羅氏此寫既合"呂布萬人敵"之史載形象,亦暗合【史記·項羽本紀】"瞋目叱之"的威懾筆法。

(再論名將虛指)
所謂"河內名將"者,實有深意。東漢末河內郡多出智士(如司馬氏),猛將反稀。羅貫中特取"名將"稱號而速敗之,既顯呂布之悍,亦暗諷當時所謂"名將"多虛譽。此正與毛宗崗批本"以名將襯真虎將"的評點相契。

(末議演義筆法)
方悅故事雖僅七十四字,卻含三重筆意:其一爲"墊襯法",先抑後揚;其二見"速寫術",以"縱馬挺槍""戟刺馬下"八字盡顯戰況;其三藏"史家曲筆",王匡"四散奔走"實暗應【後漢書】"匡軍敗績"之記載。此等文心,恰是演義超邁俗本之關鍵。

(結語)
方悅雖虛構,然其文學價值不減。昔金聖歎評【水滸】謂"草蛇灰線",方悅之設,正是三國敘事中不可或缺的"灰線"。後世讀者當透過武戲表象,體察羅貫中以虛筆寫實史、以個人命運映時代洪流的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