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8|回復: 2

[人物簡介] 方悦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9 22: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匡部将:方悦,其兵器为长杆枪,曾随王匡起兵讨董卓

方悦,河内太守王匡部将。悦河内名将,初平元年,随王匡起兵讨董卓。诸侯军至虎牢关,卓将吕布出马,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悦纵马挺枪而出。两马相交,无五合,悦被布一戟刺于马下。

简介

方悦是历史小说〖[wiki]三国演义"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河内名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方悦作为河内郡太守王匡的部将出战,在虎牢关前挑战吕布,不到五个回合即被吕布所杀。

演义原文

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唐侏 發表於 2025-7-25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方悦之败与三国武艺书写之虚实》

(一)名将考辨
方悦其人虽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特标"河内名将"之号,实有深意。考河内郡(今河南沁阳一带)在汉末确为军事要冲,《后汉书·郡国志》载其"带河为固,北通上党",王匡任太守时曾"举孝廉,补尚书郎",其麾下当有宿将。罗氏以"名将"定位方悦,既符合汉代边郡武将选拔制度,更为吕布武勇作铺垫,此乃史家"颊上添毫"笔法。

(二)兵器谱系
方悦所持长杆枪,实为汉末制式兵器。《释名·释兵》载:"枪,长二丈四尺",与《考工记》"酋矛常有四尺"相符。然吕布所用方天画戟乃复合兵器,《太平御览》引《典略》称其"辕门射戟"之戟为"双枝戟",兼具矛、戈之能。兵器形制差异已预示胜负——枪走直线,戟兼勾啄,五合之数恰合《吴子·论将》"五兵之长,各有所短"的军事原理。

(三)战例析微
"无五合"之败非写方悦无能,实为突显"人中吕布"之勇。按《三国演义》武戏书写程式,名将对阵多经"通报姓名-兵器交锋-马术较量"三阶段。方悦战败之速,正应《尉缭子·兵令》"卒畏将甚于敌者胜"之说——吕布坐骑"赤兔马日行千里"(见《曹瞒传》),其势已夺人魂魄。罗贯中以"挺戟直冲"四字写溃军,暗合《孙子兵法·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的战争美学。

(四)文学镜像
此段描写实为"三英战吕布"之引线。方悦、穆顺、武安国等接连败亡,构成递进式铺垫,终使刘关张合战具有戏剧张力。毛宗岗批本特在此处夹评:"先画猛虎,方见降虎之勇",揭示罗氏以败将尸骨垒砌英雄丰碑的笔法。这种"众星拱月"的叙事策略,实脱胎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章邯、李由等名将的层层衬托。

要之,方悦形象虽着墨无多,却承载着历史演义虚实相生的创作智慧。其速败既符合"吕布骁勇"的史实基调(见《三国志·吕布传》"便弓马,膂力过人"),又暗藏传统武艺"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兵器哲学,可谓小说家"以斑窥豹"的典型笔法。
五条鱼 發表於 2025-7-26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方悦之败与三国武艺书写之虚实》

(首段考辨源流)
方悦其人,虽载于《三国演义》第五回,然考《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河内诸将中并无此名。罗贯中以"河内名将"虚笔构之,实为衬托吕布之勇。按《资治通鉴》卷六十,初平元年王匡确屯河阳津,然其部将可考者唯韩浩、方悦之设,当属小说家"无中生有"之笔法。

(次析武艺书写)
演义称"无五合"而败,此乃古典小说"层递衬托"之典型。先写方悦速败,次有穆顺、武安国等相继折戟,终以三英战吕布达至高潮。考明代《武备志》载长枪技法,实战中"五合"约合现代三至五分钟,罗氏此写既合"吕布万人敌"之史载形象,亦暗合《史记·项羽本纪》"瞋目叱之"的威慑笔法。

(再论名将虚指)
所谓"河内名将"者,实有深意。东汉末河内郡多出智士(如司马氏),猛将反稀。罗贯中特取"名将"称号而速败之,既显吕布之悍,亦暗讽当时所谓"名将"多虚誉。此正与毛宗岗批本"以名将衬真虎将"的评点相契。

(末议演义笔法)
方悦故事虽仅七十四字,却含三重笔意:其一为"垫衬法",先抑后扬;其二见"速写术",以"纵马挺枪""戟刺马下"八字尽显战况;其三藏"史家曲笔",王匡"四散奔走"实暗应《后汉书》"匡军败绩"之记载。此等文心,恰是演义超迈俗本之关键。

(结语)
方悦虽虚构,然其文学价值不减。昔金圣叹评《水浒》谓"草蛇灰线",方悦之设,正是三国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灰线"。后世读者当透过武戏表象,体察罗贯中以虚笔写实史、以个人命运映时代洪流的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