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7|回復: 1

[中草药学] 〖本经〗:黄芩 - 泻火除湿 坚阴清热 凉血止血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8 0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本经〗)

黄芩泻实火、除湿热,其性寒也 凡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下利,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并皆治之。〖〗谓主诸热者,乃气血分热,风热,湿热,痰热,五脏六腑之热也。陈修园、徐灵胎以黄芩色黄属脾土,其中空似肠胃,为肠胃湿热之用药;黄元御以黄芩清相火,止呃逆,除痞热,退郁蒸,为肝胆少阳经之用药,所论或稍有局限,黄芩之用也广。

伤寒论〗葛根芩连汤治伤寒表证未解,医反误下,邪陷阳明致成热利,黄芩清泄里热,苦坚胃肠以止利,今用于温病初起,即见下利壮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所利之物臭秽异常,肛门灼热疼痛者;黄芩汤治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脓血,黄芩清热解毒治痢也,今用于急性痢疾肠炎,又用于寒邪深伏,已经化热之温病,黄芩苦寒直清气分之实热邪火也;小柴胡汤本治寒热往来之中风,大柴胡汤治发热、汗出之少阳热结,其法亦为后世采用治疗暑温时疫之湿遏热郁,三焦不利,肝胆相火炽盛者,惟必用黄芩以泻伏热郁火也;干姜芩连人参汤治伤寒本自寒下,脾气内陷,下利益甚,呕吐弥增,拒食不纳,黄芩泄热于上,干姜温中,人参益胃,阴阳升降复常,寒热格拒自然可愈;泻心汤四方皆治伤寒心下痞满,皆重用黄芩泄郁火热结也。

外感疫毒、湿温,黄芩皆系要药 〖医方集解〗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流行蔓延甚广,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难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黄芩清热解毒,消肿逐水也;东垣二黄汤(黄芩、黄连(俱用酒炒),甘草各等份)亦治大头天行疫病;三黄石膏汤(生石膏3钱,黄芩、黄柏各2钱,豆豉半合,麻黄1钱,栀子5枚)治瘟证高热发狂不识人,其力甚雄。

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重用黄芩、滑石、茵陈三药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之发热困倦,胸闷腹胀,发黄颐肿等证,夏令暑湿季节最为常用。贵州陈慈煦氏以之治疗不明原因持续高热,其证或有寒战,入夜盗汗,微咳,膝关节时而酸痛,口渴而思热饮。余认为凡属湿热瘀滞气分者,无论沙门菌属感染、伤寒、病毒感染抑或不明原因之发热,皆可辨而用之。

黄芩凉血止血 〖金匮〗泻心汤,以大黄、黄芩、黄连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血衄血者,气火下降,血亦渐趋宁静也,今用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者。

贵州陆鸿宾氏以黄芩加养阴、清凉、除湿之药,为养阴清膈汤、滋阴凉血汤、清络清营汤,治疗无症状之顽固持续性肾小球炎性血尿,每有显效也。又用黄芩与龙胆、栀子、知母等清泄肝胆三焦命门相火,治疗冬至后发作之顽固性鼻衄。此非一般之邪热,乃内生阳气所过也。

吴让德氏有清凉止血汤(黄芩、阿胶珠、茜草根、侧柏叶、生地各30克,甘草15克)治鼻血、吐血不止者。吐衄反复发作难止,量多血色鲜红者,直须此类大剂凉血止血药如本方者。

下血及吐衄,妇人血崩,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黄土汤以黄芩苦以坚阴,合以温阳健脾,滋阴养血之药,刚柔相济,乃脾气虚寒血证之良方也。

黄芩兼行冲脉,古方一味子芩丸,治女子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甚效。余治子宫肌瘤不正常出血者,以子宫气血分之湿热也,每以芩连四物汤为主治方,此北京刘奉五先生经验也。胎动不安,若为血虚湿热类证,黄芩坚阴清热,血复而湿热去,故胎安也。

黄芩又为痰热类证要药,其所以除痰,亦去湿热之药效也,痰多湿热所酿成也。王隐君滚痰丸(大黄酒蒸、黄芩酒洗各8两,礞石1两煅金色,沉香5钱。水泛丸。)主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痰多,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者。用本方得当,可治数十种病证,余常以之治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呼吸道感染、急性肺炎、梅尼埃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疫毒性感冒、多发性疖肿之属痰热内蓄者。

xsx1986 發表於 2025-5-20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经》黄芩药性阐微及临证应用考略

黄芩位列《神农本草经》中品,其"味苦平"之性实寓至理。考"平"非指药性平和,乃《本经》特有体例,谓其可平调阴阳偏胜。张元素《医学启源》析其"气寒味苦",李时珍更明言"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其性用实具流动之妙。

一、药效机理发微
黄芩之效,要在"泻火除湿,坚阴清热"八字。其色黄中空,固可入脾胃清湿热(如钱乙泻黄散之制),然其效实贯通三焦:
1. 上焦:清肺热(合桑白皮治咳喘)
2. 中焦:和胆胃(配半夏治寒热呕逆)
3. 下焦:固肠络(伍芍药治热痢)
黄元御谓其"清相火"实有卓见,观《伤寒论》黄芩用量规律:少阳证用三两(小柴胡汤),厥阴证仅用一两(干姜芩连人参汤),可知其清火有层级之别。

二、经方应用精义
1. 葛根芩连汤之妙,不在单纯止利,而在"逆流挽舟"法:以葛根升提陷邪,芩连沉降清热,构成双向调节。现代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正取其"升清降浊"之机。
2. 黄芩汤被后世尊为"万世治痢祖方",其配伍芍药甘草,暗合"酸苦泄热,甘缓止痛"之法。王好古《汤液本草》特申明:"下痢腹痛,非芍药不除",此方精义正在苦酸相济。
3. 小柴胡汤用黄芩,非仅为清热,实有"枢转少阳"之深意。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发现:黄芩用量达4.5克以上方显解热之效,佐证经方配伍之精确。

三、温病应用拓展
1. 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黄芩与板蓝根相须为用,体现"气血两清"思想。近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正取其泻火解毒之功。
2. 甘露消毒丹中黄芩用法尤妙:与滑石构成"清利合剂",与茵陈形成"退黄药对",与贝母薄荷组成"上焦宣痹汤"基础。陈慈煦治不明高热案,实承叶天士"透热转气"之法。

四、止血机理新诠
《金匮》泻心汤之"泻心",实泻手少阴心经之热。唐容川《血证论》指出:"芩连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现代研究证实,黄芩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止血机理与收敛、抗炎、改善血管通透性等多途径相关。

结语:黄芩之用,贵在配伍之妙。上焦火郁配柴胡,中焦湿热配黄连,下焦热毒配黄柏,血分伏热配生地。学者当师古而不泥,如朱丹溪用黄芩白术安胎,取其"清热健脾"而非单纯清热,此即"药性活用"之典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