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5|回覆: 2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這些年背後故事·周莊戲台『小蘭花』偶遇有心人 ...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27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峯聳古今 星光耀中西——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逝世400周年】

9月13日,『紀念湯顯祖誕辰400周年』青春版【牡丹亭】重返北大十周年公益演出在北京大學舉行,受到了北大師生的熱烈歡迎,這是青春版【牡丹亭】的第290場巡演。自2004年4月台灣首演大獲成功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經在內地30個城市和港澳台地區以及美國、英國、希臘、新加坡等國巡演,觀眾達60多萬人次,其中60%是青年觀眾。青春版【牡丹亭】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它讓數十萬青年觀眾自覺自愿來到劇院,感受經典,親近中華傳統文化。而巨大的成功背後,鮮為人知的是這12年的艱辛歷程。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緣起,還要追溯到2002年。台灣學者古兆申應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邀請,前往蘇州市下轄的崑山市周莊的古戲台觀看年輕演員演出。恰巧,『小蘭花』沈豐英和俞玖林演【牡丹亭】的【驚夢】,給古兆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他想,年輕人有這樣一個演出舞台,蘇崑劇團的前途,可能比其他昆班要好。

2002年11月,古兆申邀請著名作家白先勇到香港為中學生舉辦崑曲講座。白先勇一口答應,但建議干講不好,最好要有示範,一定要『化裝登場』,而且『一定要俊男美女』。古兆申馬上想到了蘇崑在周莊的年輕演員,他打電話給蘇崑劇院院長蔡少華:『機會來了,如果周莊的年輕演員能配合最好。』蔡少華立即就去安排了。

白先勇這四場演講的主題是『崑曲中的男歡女愛』,要讓青年人看看古人是如何談情說愛的。俞玖林初次登場,雖然還沒有名氣,在舞台上的書卷氣,已經讓人驚喜。雖然功力有限,但是氣質和外形扮相非常討好。

演講會後沒多久,古兆申去台灣看崑劇演出,白先勇也在台灣,兩人一起吃飯。古兆申說,上次的演講這麼成功,以後還可以做些什麼。白先勇說:『照演講會的反應,年輕人其實可以接受崑曲,只要我們選好劇目,有年輕演員,形象能被年輕人接受,應該是可以向年輕人推廣。』白先勇告訴古兆申,大陸有電視台要改編他的小說,他要到上海去一趟。古兆申說,既然去上海,不如就到一趟蘇州,看一下蘇崑其他的青年演員。白先勇答應了。

2002年12月,白先勇在上海給蔡少華打電話,他要到蘇州去一趟,這讓蔡少華非常興奮。他自己開車,捧着鮮花,去接白先勇。蔡少華組織了三台戲,其中包括【遊園驚夢】和【長生殿】,讓所有年輕演員演給白先勇看。白先勇看了三天,看得很高興。他對蔡少華說:『你們有這麼多可以雕琢的璞玉,讓我很欣慰。我沒有在其他崑劇團看到同樣一批蓬勃有朝氣的孩子能一直在舞台上演出。』

在此之前的2000年3月,蘇州承辦了中國首屆崑劇藝術節,海內外崑曲從業人員和崑曲曲家紛至沓來,老中青小四代崑曲演員薈萃獻藝,俞玖林和沈豐英等『小蘭花』嶄露頭角。次年5月,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進入了保護和傳承的新裏程。在交流中,白先勇和蔡少華達成了幾項共識,都認為搶救和保護崑曲,傳承是關鍵,決定把這批『小蘭花』作為班底,『做一齣戲』來培養年輕演員。(本報記者蘇雁)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7-28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崑曲新命: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復興之路】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誕生,實為當代文化傳承之典範。其以"青春"為名,非徒飾其表,乃深契湯顯祖"情至"理念之現代詮釋。考其源流,2002年周莊古戲台之邂逅,實為文化因緣之肇始。沈豐英、俞玖林等"小蘭花"演員,承吳門崑曲正脈,其【驚夢】一折,已初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古典美學神韻。

白先勇先生以"崑曲中的男歡女愛"為演講主題,實具深意。蓋【牡丹亭】之精髓,正在於以"情"破"理",此與當代青年追求本真之心態暗合。其堅持"化裝登場""俊男美女"之原則,非為媚俗,實為恢復崑曲"聲色藝"並重的傳統審美範式。俞玖林初登台即顯書卷氣,正是崑曲"以文化戲"傳統的當代延續。

此劇成功之要義有三:一在文本處理,將五十五出精簡為二十七出,既存原著精髓,又合現代觀劇節奏;二在表演傳承,張繼青、汪世瑜等名家親授,使青年演員"技進於道";三在美學創新,王童服裝設計融宋明雅致與現代審美,葉錦添舞美營造"遊園驚夢"之意境。三者相濟,遂成"古典為體,現代為用"的典範。

十二載290場巡演,60萬觀眾中青年佔六成,此現象值得深究。其成功非僅在於劇場效應,更在於構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青年的對話機制。北大十周年演出之盛況,印證了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場域的重要性。此劇使崑曲從"博物館藝術"轉變為"活態傳承",其經驗可為其他非遺保護提供範式。

回望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青春版【牡丹亭】的實踐,恰是對"因情成夢,因夢成戲"創作理念的最佳致敬。當年輕觀眾為杜麗娘"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感動容時,跨越四百年的文化血脈已然重續。此非僅一劇之成功,實乃中華美學精神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7-29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崑曲新血與經典重光——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啟示】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誕生,實為當代文化傳承的典範個案。其成功非偶然,乃傳統藝術現代化轉型的必然成果。考其源流,2002年周莊古戲台那場【驚夢】實為關鍵轉捩——沈豐英、俞玖林等"小蘭花"演員的亮相,恰似湯顯祖筆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現代演繹,暗合了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深層規律。

此現象印證了三個文化命題:其一,經典傳承需"因時損益"。白先勇先生堅持"俊男美女"的審美標準,實則是把握了【樂記】"感於物而動"的藝術本質。青年演員的書卷氣與古典審美形成通感效應,恰如孔子所謂"繪事後素",以當代審美為底色,勾勒傳統精神。

其二,文化傳播貴在"以情動人"。白先勇選擇"男歡女愛"為演講主題,深得【毛詩序】"發乎情,止乎禮義"之旨。崑曲的程式化表演與青春情感產生化學反應,使青年觀眾在審美共情中領悟"情至"哲學,此乃【文心雕龍】"情采"說的當代實踐。

其三,傳統活化需要"古今橋樑"。從周莊戲台到北大講堂,十二載290場巡演構建了文化傳承的完整生態鏈。這種"由藝進道"的傳播路徑,暗合朱熹"格物致知"的為學次第,讓青年在審美體驗中自然親近經典。

回望湯顯祖"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創作理念,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啟示我們: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化,當以"守正出新"為要義。所謂守正,即堅守崑曲"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本體特徵;所謂出新,則需在傳播方式、演員培養、觀眾培育等維度實現創造性轉化。此中三昧,正是【周易】"變通配四時"的智慧體現。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