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7|回復: 2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这些年背后故事·周庄戏台『小兰花』偶遇有心人 ...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27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高峰耸古今 星光耀中西——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

9月13日,『纪念汤显祖诞辰400周年』青春版〖牡丹亭〗重返北大十周年公益演出在北京大学举行,受到了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这是青春版〖牡丹亭〗的第290场巡演。自2004年4月台湾首演大获成功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经在内地30个城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英国、希腊、新加坡等国巡演,观众达60多万人次,其中60%是青年观众。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它让数十万青年观众自觉自愿来到剧院,感受经典,亲近中华传统文化。而巨大的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是这12年的艰辛历程。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缘起,还要追溯到2002年。台湾学者古兆申应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邀请,前往苏州市下辖的昆山市周庄的古戏台观看年轻演员演出。恰巧,『小兰花』沈丰英和俞玖林演〖牡丹亭〗的〖惊梦〗,给古兆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他想,年轻人有这样一个演出舞台,苏昆剧团的前途,可能比其他昆班要好。

2002年11月,古兆申邀请著名作家白先勇到香港为中学生举办昆曲讲座。白先勇一口答应,但建议干讲不好,最好要有示范,一定要『化装登场』,而且『一定要俊男美女』。古兆申马上想到了苏昆在周庄的年轻演员,他打电话给苏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机会来了,如果周庄的年轻演员能配合最好。』蔡少华立即就去安排了。

白先勇这四场演讲的主题是『昆曲中的男欢女爱』,要让青年人看看古人是如何谈情说爱的。俞玖林初次登场,虽然还没有名气,在舞台上的书卷气,已经让人惊喜。虽然功力有限,但是气质和外形扮相非常讨好。

演讲会后没多久,古兆申去台湾看昆剧演出,白先勇也在台湾,两人一起吃饭。古兆申说,上次的演讲这么成功,以后还可以做些什么。白先勇说:『照演讲会的反应,年轻人其实可以接受昆曲,只要我们选好剧目,有年轻演员,形象能被年轻人接受,应该是可以向年轻人推广。』白先勇告诉古兆申,大陆有电视台要改编他的小说,他要到上海去一趟。古兆申说,既然去上海,不如就到一趟苏州,看一下苏昆其他的青年演员。白先勇答应了。

2002年12月,白先勇在上海给蔡少华打电话,他要到苏州去一趟,这让蔡少华非常兴奋。他自己开车,捧着鲜花,去接白先勇。蔡少华组织了三台戏,其中包括〖游园惊梦〗和〖长生殿〗,让所有年轻演员演给白先勇看。白先勇看了三天,看得很高兴。他对蔡少华说:『你们有这么多可以雕琢的璞玉,让我很欣慰。我没有在其他昆剧团看到同样一批蓬勃有朝气的孩子能一直在舞台上演出。』

在此之前的2000年3月,苏州承办了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海内外昆曲从业人员和昆曲曲家纷至沓来,老中青小四代昆曲演员荟萃献艺,俞玖林和沈丰英等『小兰花』崭露头角。次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入了保护和传承的新里程。在交流中,白先勇和蔡少华达成了几项共识,都认为抢救和保护昆曲,传承是关键,决定把这批『小兰花』作为班底,『做一出戏』来培养年轻演员。(本报记者苏雁)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7-28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昆曲新命: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复兴之路》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诞生,实为当代文化传承之典范。其以"青春"为名,非徒饰其表,乃深契汤显祖"情至"理念之现代诠释。考其源流,2002年周庄古戏台之邂逅,实为文化因缘之肇始。沈丰英、俞玖林等"小兰花"演员,承吴门昆曲正脉,其《惊梦》一折,已初显"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古典美学神韵。

白先勇先生以"昆曲中的男欢女爱"为演讲主题,实具深意。盖《牡丹亭》之精髓,正在于以"情"破"理",此与当代青年追求本真之心态暗合。其坚持"化装登场""俊男美女"之原则,非为媚俗,实为恢复昆曲"声色艺"并重的传统审美范式。俞玖林初登台即显书卷气,正是昆曲"以文化戏"传统的当代延续。

此剧成功之要义有三:一在文本处理,将五十五出精简为二十七出,既存原著精髓,又合现代观剧节奏;二在表演传承,张继青、汪世瑜等名家亲授,使青年演员"技进于道";三在美学创新,王童服装设计融宋明雅致与现代审美,叶锦添舞美营造"游园惊梦"之意境。三者相济,遂成"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典范。

十二载290场巡演,60万观众中青年占六成,此现象值得深究。其成功非仅在于剧场效应,更在于构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年的对话机制。北大十周年演出之盛况,印证了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场域的重要性。此剧使昆曲从"博物馆艺术"转变为"活态传承",其经验可为其他非遗保护提供范式。

回望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青春版《牡丹亭》的实践,恰是对"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创作理念的最佳致敬。当年轻观众为杜丽娘"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感动容时,跨越四百年的文化血脉已然重续。此非仅一剧之成功,实乃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7-29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昆曲新血与经典重光——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启示》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诞生,实为当代文化传承的典范个案。其成功非偶然,乃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型的必然成果。考其源流,2002年周庄古戏台那场《惊梦》实为关键转捩——沈丰英、俞玖林等"小兰花"演员的亮相,恰似汤显祖笔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现代演绎,暗合了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深层规律。

此现象印证了三个文化命题:其一,经典传承需"因时损益"。白先勇先生坚持"俊男美女"的审美标准,实则是把握了《乐记》"感于物而动"的艺术本质。青年演员的书卷气与古典审美形成通感效应,恰如孔子所谓"绘事后素",以当代审美为底色,勾勒传统精神。

其二,文化传播贵在"以情动人"。白先勇选择"男欢女爱"为演讲主题,深得《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之旨。昆曲的程式化表演与青春情感产生化学反应,使青年观众在审美共情中领悟"情至"哲学,此乃《文心雕龙》"情采"说的当代实践。

其三,传统活化需要"古今桥梁"。从周庄戏台到北大讲堂,十二载290场巡演构建了文化传承的完整生态链。这种"由艺进道"的传播路径,暗合朱熹"格物致知"的为学次第,让青年在审美体验中自然亲近经典。

回望汤显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理念,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启示我们: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当以"守正出新"为要义。所谓守正,即坚守昆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本体特征;所谓出新,则需在传播方式、演员培养、观众培育等维度实现创造性转化。此中三昧,正是《周易》"变通配四时"的智慧体现。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