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9|回覆: 2

[人物簡介] 陸瑁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27 1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陸遜之弟:陸瑁,效命於東吳,爲人信守情義,愛好學習

陸瑁(?―239年),字子璋,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官員,丞相陸遜之弟。愛好學習,信守情義。孫權曾因爲公孫淵巧詐反覆而意欲親征公孫淵,陸瑁兩次上疏勸諫,孫權乃止。赤烏二年(239年),陸瑁去世。

人物生平

好學守義

陸瑁年少時就愛好學習,信守情義。陳國人陳融、陳留人濮陽逸、沛郡人蔣纂、廣陵人袁迪等,都是出身貧寒而心有大志之人,都前與陸瑁交遊相處,陸瑁常分出自己珍美物品與他們共同享受。以至於同郡人徐原,移居會稽,與陸瑁素不相識,臨死前留下遺信,把自己幼小的孩子託付於他,他給徐原修建墳墓,收養教育徐原的兒子。陸瑁的叔父陸績去世很早,留下兩男一女,都只有幾歲就返歸鄉里,陸瑁將他們接到自己家中撫養,到長大後才分開。州郡徵召舉薦他,他都不去就職。

致信暨艷

當時尚書暨艷極爲熱衷於對人物褒貶評議,在選議三署官員時,頗喜愛宣揚別人不體面的過失,以顯示自己嚴於譴責。陸瑁致他的信說:“聖人嘉獎善良同情愚昧,忘人過失記人功績,以此成就良好的教化。加之如今帝王基業剛剛建立,將要一統天下,此乃漢高祖棄人之瑕錄用人才的時代,如果能使善惡涇渭分明,崇尚汝潁名士許邵、許靖兄弟月初評議人物的作法,倒確實可以整肅風俗、昌明教化,然而恐怕不容易做到。應當遠則效法孔子泛愛天下,中則學習郭泰普救他人,近則考慮到有益於帝王大業的創建。”暨艷不能照陸瑁所說的去作,終於招致敗亡。

勸諫孫權

嘉禾元年(232年),朝廷公車徵召陸瑁,任他爲議郎、選曹尚書。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覆,打算親自前往征討,陸瑁上疏勸諫說:“爲臣聽說聖明的君主駕御遠方的外族,只是籠絡保持良好關係而已,不是長期獲有這些地方。所以古人劃分國土,稱這種地方爲‘荒服’,是說這些地方恍惚無定,不能長久保有。今日的公孫淵乃東夷小丑,遠隔海角,雖徒有人的面孔,但與禽獸沒有兩樣。國家所以不愛財寶遙遠地賜予他們,並非是用來嘉獎德行道義,其實是想誘導擺弄他們,以便謀取他們的馬匹。公孫淵驕橫狡詐,憑藉地處僻遠而違背王命,這是荒蠻地方人的常態,哪裡值得過分驚怪呢?從前漢朝各位皇帝也曾處心積慮地安撫和好外夷,使節馳騁散發財貨,中原的產物充滿西域,雖說這些外夷有時也恭敬順從,然而他們殺害使者、侵略財物,不可勝數。今日陛下不忍下這口憤憤難平的怒氣,想越渡大海,親自踏上那塊土地,群臣議論,私下都認爲心中不安。爲什麼呢?北方的敵寇和我國土地相接,倘有可乘之機,便會應時進攻過來。我國之所以越海求馬,曲意地對待公孫淵,是爲了解救目前的亟需,消除心腹隱患,如果轉而棄本求末,捨近求遠,因爲氣惱而改變計劃,激怒而出動大軍,這正是狡猾的敵人所樂意聽到的消息,非我大吳的上好計策。此外兵家的策略,是以勞碌使敵人疲憊,以安逸來等待對方,得失之間,頭腦清醒者獲得的機會多。況且沓渚至公孫淵處,道路還很遠,現在到達敵方岸邊,兵力一定得分成三股,其一是派強大的主力部隊進取,其二以一部分兵卒守衛船隻,其三用一些部隊轉運糧草,出征的人即使很多,但很難全部用上作戰。加之徒步背運糧食,經過長途深入敵人腹地,而敵方馬多,隨時都可以攔截我軍。如果公孫淵玩弄詐術,與魏國關係並未斷絕,我方出兵之日,他們就會唇齒相依互相救助。如果他確實單獨與我方對敵而無所依賴,他又會因爲畏懼而遠遠逃遁,恐怕就難以一下子殲滅。假如陛下征伐兵卒被滯積於北方的土地上,而山越賊虜又乘隙而起,恐怕這就不是絕對安全的長遠思慮了。”孫權並不聽從他的意見。

陸瑁又上書說:“戰爭之事,本是前人用以誅討暴亂、威懾四夷的,然而這種戰爭都是在奸雄已被剷除,天下太平無事,君王從容地坐在朝廷之上,以閒談的形式談談而已。至於中原混亂,九州交錯之時,大抵都該加深根基鞏固本體,愛護國力珍惜費用,致力於自己國家的休養生息,以待鄰國敵人的衰敗,沒有正處於今日這段時節,反而捨近求遠,以此疲憊自己軍隊的。從前尉佗反叛,僭稱帝號,當時天下安定,百姓富庶,兵員的數額,糧食的儲積,可說很多了。然而漢文帝還是考慮到征伐邊遠之地不容易,雖說也大興軍旅,但只是告喻尉佗而已。如今凶頑敵人尚未殲滅,邊境不斷傳遞警報,即使是蚩尤、鬼方那樣的叛亂,也得根據情況緩急而區別對待,不宜以公孫淵作爲首要問題。希望陛下抑制威怒運用良計,暫且穩定六軍,潛心深思長遠規劃,以利日後的謀劃圖取,這樣天下人就是大幸了。”孫權再次閱覽陸瑁的上書,讚賞他言詞有理正直真切,於是沒有出兵。

赤烏二年(239年),陸瑁去世。

歷史評價

陳壽【[wiki]三國志"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陸瑁篤義規諫,君子有稱焉。”

史籍記載

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家族成員

父祖

祖父:陸紆,字叔盤,官至守城門校尉。

父親:陸駿,字季才,官至九江都尉。

哥哥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官至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

兒子

陸喜,字文仲,陸瑁次子,東吳選曹尚書,入晉爲散騎常侍。

孫子

陸曄,字士光,官至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陸玩,字士瑤,陸曄之弟,官至司空,死後追贈太尉。

大缶 發表於 2025-7-27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陸瑁論:東吳士人的道德堅守與政治智慧

陸瑁作爲陸遜之弟,雖不及兄長功業顯赫,卻在東吳政治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其生平事跡雖簡,卻折射出三國時期江東士族的精神風貌與政治倫理。

陸瑁之"好學守義"非虛言。其善待陳融、濮陽逸等貧寒之士,甚至爲素不相識的徐原撫養遺孤,收養早逝叔父陸績的子女,皆體現了東漢以來"朋友有信"的儒家倫理。這種道德實踐不同於當時盛行的清議虛名,而是落實於具體行動,展現了陸氏家族"以孝義傳家"的門風。值得注意的是,陸瑁在州郡徵召時"皆不就",這種"守靜"態度與諸葛亮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亂世中部分士人的處世哲學。

致暨艷書堪稱三國時期人才觀的精闢論述。陸瑁批評暨艷"好揚人暗昧之失",主張"聖人嘉善矜愚,忘過記功",既是對東漢末年"月旦評"流弊的反思,也體現了對新興政權用人策略的思考。他將孔子"泛愛"、郭泰"廣救"與"有益大業"並提,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務實的人才觀:在政權初創階段,應更注重人才的實際貢獻而非道德完美。這種思想與曹操"唯才是舉"政策有相通之處,卻以更溫和的儒家語言表達。

勸諫孫權征公孫淵一事,展現了陸瑁的政治智慧。其疏文言"荒服"之地"恍惚無常,不可保也",實爲對東吳地緣政治的清醒認識。當時東吳北有曹魏壓力,西有蜀漢牽制,陸瑁主張不必爲遼東小丑耗費國力,體現了戰略定力。他將公孫淵比作"禽獸",並非簡單的貶斥,而是指出邊疆民族"叛服無常"的歷史規律,勸孫權不必因個人憤怒而興師。這種理性諫言最終被採納,避免了可能的戰略失誤。

陸瑁卒於赤烏二年(239年),正值東吳政權從創業向守成過渡的關鍵時期。觀其一生,既保持了儒家士人的道德操守,又展現出務實的政治智慧,堪稱東吳士大夫的典範。在三國人物研究中,此類次一級但頗具代表性的人物,往往能更真實地反映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氛圍。陸瑁事跡雖簡,卻爲我們理解東吳政治生態與士人心態提供了寶貴個案。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7-31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陸瑁之德操與政治智慧

陸瑁,字子璋,吳郡吳縣人也。其生平雖載於史冊者不多,然觀其行事,實爲三國時期東吳士人之典範。其德操之高尚,政治見解之深遠,皆足爲後世所效法。

陸瑁之爲人,首重"信義"二字。史載其年少即"愛好學習,信守情義",此非虛言。其待友之道尤爲可貴,與陳融、濮陽逸、蔣纂、袁迪等貧寒之士交遊,常分珍美之物共享。更難得者,同郡徐原素不相識,臨終託孤,陸瑁不負所托,爲之修墓養子。又撫養早逝叔父陸績之子女,直至成人。此等行爲,非特出於一時之善念,實爲儒家"仁者愛人"思想之具體實踐。孔子曰:"君子周急不繼富",陸瑁之行,正合此義。

其政治智慧尤爲卓越。觀其致暨艷書,可見其深諳用人之道。暨艷好揭人短以顯己嚴,陸瑁則引聖人之教,主張"嘉善矜愚,忘過記功",此乃深得治國安邦之要。其言"遠則效法孔子泛愛天下,中則學習郭泰普救他人,近則考慮到有益於帝王大業",實爲處理人際關係與政治事務之精妙準則。惜暨艷不能納諫,終致敗亡,反證陸瑁見解之高明。

至於勸諫孫權勿征公孫淵一事,更顯其戰略眼光。公孫淵反覆無常,孫權欲親征,陸瑁兩疏力諫。其疏中"荒服"之論,深得古代華夷之辨精髓。指出東夷小丑"與禽獸無異",朝廷賜予財寶僅爲謀馬,非爲嘉獎其德,此等清醒認識,實爲處理邊疆問題之至理。更引漢朝故事,說明勞師遠征之弊,終使孫權罷征。此一諫言,既保全國家兵力,又避免無謂消耗,可謂功在社稷。

陸瑁卒於赤烏二年,官至議郎、選曹尚書。雖位不顯赫,然其德業足以垂範後世。當今之世,重讀陸瑁事跡,尤覺其"信義立身""遠見治國"之精神可貴。士人處世,當如陸瑁之重然諾;爲政者謀國,當效陸瑁之持大體。此乃國學精義所在,亦爲傳統文化給予今人之寶貴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