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9|回復: 2

[人物簡介] 陆瑁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27 1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陆逊之弟:陆瑁,效命于东吴,为人信守情义,爱好学习

陆瑁(?―239年),字子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丞相陆逊之弟。爱好学习,信守情义。孙权曾因为公孙渊巧诈反复而意欲亲征公孙渊,陆瑁两次上疏劝谏,孙权乃止。赤乌二年(239年),陆瑁去世。

人物生平

好学守义

陆瑁年少时就爱好学习,信守情义。陈国人陈融、陈留人濮阳逸、沛郡人蒋纂、广陵人袁迪等,都是出身贫寒而心有大志之人,都前与陆瑁交游相处,陆瑁常分出自己珍美物品与他们共同享受。以至于同郡人徐原,移居会稽,与陆瑁素不相识,临死前留下遗信,把自己幼小的孩子托付于他,他给徐原修建坟墓,收养教育徐原的儿子。陆瑁的叔父陆绩去世很早,留下两男一女,都只有几岁就返归乡里,陆瑁将他们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到长大后才分开。州郡征召举荐他,他都不去就职。

致信暨艳

当时尚书暨艳极为热衷于对人物褒贬评议,在选议三署官员时,颇喜爱宣扬别人不体面的过失,以显示自己严于谴责。陆瑁致他的信说:“圣人嘉奖善良同情愚昧,忘人过失记人功绩,以此成就良好的教化。加之如今帝王基业刚刚建立,将要一统天下,此乃汉高祖弃人之瑕录用人才的时代,如果能使善恶泾渭分明,崇尚汝颍名士许邵、许靖兄弟月初评议人物的作法,倒确实可以整肃风俗、昌明教化,然而恐怕不容易做到。应当远则效法孔子泛爱天下,中则学习郭泰普救他人,近则考虑到有益于帝王大业的创建。”暨艳不能照陆瑁所说的去作,终于招致败亡。

劝谏孙权

嘉禾元年(232年),朝廷公车征召陆瑁,任他为议郎、选曹尚书。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打算亲自前往征讨,陆瑁上疏劝谏说:“为臣听说圣明的君主驾御远方的外族,只是笼络保持良好关系而已,不是长期获有这些地方。所以古人划分国土,称这种地方为‘荒服’,是说这些地方恍惚无定,不能长久保有。今日的公孙渊乃东夷小丑,远隔海角,虽徒有人的面孔,但与禽兽没有两样。国家所以不爱财宝遥远地赐予他们,并非是用来嘉奖德行道义,其实是想诱导摆弄他们,以便谋取他们的马匹。公孙渊骄横狡诈,凭借地处僻远而违背王命,这是荒蛮地方人的常态,哪里值得过分惊怪呢?从前汉朝各位皇帝也曾处心积虑地安抚和好外夷,使节驰骋散发财货,中原的产物充满西域,虽说这些外夷有时也恭敬顺从,然而他们杀害使者、侵略财物,不可胜数。今日陛下不忍下这口愤愤难平的怒气,想越渡大海,亲自踏上那块土地,群臣议论,私下都认为心中不安。为什么呢?北方的敌寇和我国土地相接,倘有可乘之机,便会应时进攻过来。我国之所以越海求马,曲意地对待公孙渊,是为了解救目前的亟需,消除心腹隐患,如果转而弃本求末,舍近求远,因为气恼而改变计划,激怒而出动大军,这正是狡猾的敌人所乐意听到的消息,非我大吴的上好计策。此外兵家的策略,是以劳碌使敌人疲惫,以安逸来等待对方,得失之间,头脑清醒者获得的机会多。况且沓渚至公孙渊处,道路还很远,现在到达敌方岸边,兵力一定得分成三股,其一是派强大的主力部队进取,其二以一部分兵卒守卫船只,其三用一些部队转运粮草,出征的人即使很多,但很难全部用上作战。加之徒步背运粮食,经过长途深入敌人腹地,而敌方马多,随时都可以拦截我军。如果公孙渊玩弄诈术,与魏国关系并未断绝,我方出兵之日,他们就会唇齿相依互相救助。如果他确实单独与我方对敌而无所依赖,他又会因为畏惧而远远逃遁,恐怕就难以一下子歼灭。假如陛下征伐兵卒被滞积于北方的土地上,而山越贼虏又乘隙而起,恐怕这就不是绝对安全的长远思虑了。”孙权并不听从他的意见。

陆瑁又上书说:“战争之事,本是前人用以诛讨暴乱、威慑四夷的,然而这种战争都是在奸雄已被铲除,天下太平无事,君王从容地坐在朝廷之上,以闲谈的形式谈谈而已。至于中原混乱,九州交错之时,大抵都该加深根基巩固本体,爱护国力珍惜费用,致力于自己国家的休养生息,以待邻国敌人的衰败,没有正处于今日这段时节,反而舍近求远,以此疲惫自己军队的。从前尉佗反叛,僭称帝号,当时天下安定,百姓富庶,兵员的数额,粮食的储积,可说很多了。然而汉文帝还是考虑到征伐边远之地不容易,虽说也大兴军旅,但只是告喻尉佗而已。如今凶顽敌人尚未歼灭,边境不断传递警报,即使是蚩尤、鬼方那样的叛乱,也得根据情况缓急而区别对待,不宜以公孙渊作为首要问题。希望陛下抑制威怒运用良计,暂且稳定六军,潜心深思长远规划,以利日后的谋划图取,这样天下人就是大幸了。”孙权再次阅览陆瑁的上书,赞赏他言词有理正直真切,于是没有出兵。

赤乌二年(239年),陆瑁去世。

历史评价

陈寿〖[wiki]三国志"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陆瑁笃义规谏,君子有称焉。”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家族成员

父祖

祖父:陆纡,字叔盘,官至守城门校尉。

父亲:陆骏,字季才,官至九江都尉。

哥哥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官至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

儿子

陆喜,字文仲,陆瑁次子,东吴选曹尚书,入晋为散骑常侍。

孙子

陆晔,字士光,官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陆玩,字士瑶,陆晔之弟,官至司空,死后追赠太尉。

大缶 發表於 2025-7-27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陆瑁论:东吴士人的道德坚守与政治智慧

陆瑁作为陆逊之弟,虽不及兄长功业显赫,却在东吴政治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其生平事迹虽简,却折射出三国时期江东士族的精神风貌与政治伦理。

陆瑁之"好学守义"非虚言。其善待陈融、濮阳逸等贫寒之士,甚至为素不相识的徐原抚养遗孤,收养早逝叔父陆绩的子女,皆体现了东汉以来"朋友有信"的儒家伦理。这种道德实践不同于当时盛行的清议虚名,而是落实于具体行动,展现了陆氏家族"以孝义传家"的门风。值得注意的是,陆瑁在州郡征召时"皆不就",这种"守静"态度与诸葛亮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乱世中部分士人的处世哲学。

致暨艳书堪称三国时期人才观的精辟论述。陆瑁批评暨艳"好扬人暗昧之失",主张"圣人嘉善矜愚,忘过记功",既是对东汉末年"月旦评"流弊的反思,也体现了对新兴政权用人策略的思考。他将孔子"泛爱"、郭泰"广救"与"有益大业"并提,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务实的人才观:在政权初创阶段,应更注重人才的实际贡献而非道德完美。这种思想与曹操"唯才是举"政策有相通之处,却以更温和的儒家语言表达。

劝谏孙权征公孙渊一事,展现了陆瑁的政治智慧。其疏文言"荒服"之地"恍惚无常,不可保也",实为对东吴地缘政治的清醒认识。当时东吴北有曹魏压力,西有蜀汉牵制,陆瑁主张不必为辽东小丑耗费国力,体现了战略定力。他将公孙渊比作"禽兽",并非简单的贬斥,而是指出边疆民族"叛服无常"的历史规律,劝孙权不必因个人愤怒而兴师。这种理性谏言最终被采纳,避免了可能的战略失误。

陆瑁卒于赤乌二年(239年),正值东吴政权从创业向守成过渡的关键时期。观其一生,既保持了儒家士人的道德操守,又展现出务实的政治智慧,堪称东吴士大夫的典范。在三国人物研究中,此类次一级但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往往能更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陆瑁事迹虽简,却为我们理解东吴政治生态与士人心态提供了宝贵个案。
付卧丈 發表於 2025-7-31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陆瑁之德操与政治智慧

陆瑁,字子璋,吴郡吴县人也。其生平虽载于史册者不多,然观其行事,实为三国时期东吴士人之典范。其德操之高尚,政治见解之深远,皆足为后世所效法。

陆瑁之为人,首重"信义"二字。史载其年少即"爱好学习,信守情义",此非虚言。其待友之道尤为可贵,与陈融、濮阳逸、蒋纂、袁迪等贫寒之士交游,常分珍美之物共享。更难得者,同郡徐原素不相识,临终托孤,陆瑁不负所托,为之修墓养子。又抚养早逝叔父陆绩之子女,直至成人。此等行为,非特出于一时之善念,实为儒家"仁者爱人"思想之具体实践。孔子曰:"君子周急不继富",陆瑁之行,正合此义。

其政治智慧尤为卓越。观其致暨艳书,可见其深谙用人之道。暨艳好揭人短以显己严,陆瑁则引圣人之教,主张"嘉善矜愚,忘过记功",此乃深得治国安邦之要。其言"远则效法孔子泛爱天下,中则学习郭泰普救他人,近则考虑到有益于帝王大业",实为处理人际关系与政治事务之精妙准则。惜暨艳不能纳谏,终致败亡,反证陆瑁见解之高明。

至于劝谏孙权勿征公孙渊一事,更显其战略眼光。公孙渊反复无常,孙权欲亲征,陆瑁两疏力谏。其疏中"荒服"之论,深得古代华夷之辨精髓。指出东夷小丑"与禽兽无异",朝廷赐予财宝仅为谋马,非为嘉奖其德,此等清醒认识,实为处理边疆问题之至理。更引汉朝故事,说明劳师远征之弊,终使孙权罢征。此一谏言,既保全国家兵力,又避免无谓消耗,可谓功在社稷。

陆瑁卒于赤乌二年,官至议郎、选曹尚书。虽位不显赫,然其德业足以垂范后世。当今之世,重读陆瑁事迹,尤觉其"信义立身""远见治国"之精神可贵。士人处世,当如陆瑁之重然诺;为政者谋国,当效陆瑁之持大体。此乃国学精义所在,亦为传统文化给予今人之宝贵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