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3|回復: 2

[人物簡介] 郭攸之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27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蜀汉著名贤臣:郭攸之,任职侍中,诸葛亮曾赞其志虑忠纯

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吏,东汉开国将领、武威将军郭守之后。建兴中为侍中,深得诸葛亮信爱。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将北伐,虑刘禅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攸之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中极力推荐,使能为刘禅“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人物介绍

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开国将领、武威将军郭守之后。出生于汉献帝即位初期。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建兴二年(224)任黄门侍郎,后迁侍中。费祎、董允为侍中和侍郎,共为刘备、诸葛亮所赏识,后服侍后主刘禅(阿斗)。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称郭攸之及费祎、董允“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人物评价

1.诸葛亮〖前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wiki]三国志蜀书廖立传"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蜀书廖立传’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蜀书廖立传〗: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江步 發表於 2025-4-24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郭攸之之仕蜀及其历史评价刍议》

郭攸之其人,虽史传简略,然观诸葛亮《前出师表》特笔称许"志虑忠纯",足见其在蜀汉政权中之特殊地位。今就现存史料,试作三点考论:

一、家世与仕宦考
郭氏系出南阳著姓,其先祖郭守为东汉开国武威将军,此等家学渊源,实为攸之入仕根基。按《三国志》注引《襄阳记》,攸之建兴二年(224)初任黄门侍郎,越二年迁侍中,此升迁轨迹与蜀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政治架构密切相关。侍中一职,掌"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续汉书·百官志》),诸葛亮北伐前特荐攸之辅弼后主,实因其深谙宫省运作之要。

二、政治品格析论
诸葛武侯"良实"之评,当从三重维度解之:其一,"秉心公亮"见于处事,此与当时益州本土豪强排外之势形成对照;其二,"裨补阙漏"显其职能,观刘备托孤后形成的"丞相—侍中"双轨辅政体系,攸之恰居枢纽;其三,与费祎、董允并称,反映蜀汉中期"荆襄士人集团"的集体特质——既持法家之严整,又具儒者之醇厚。廖立所谓"从人者耳"之讥,恰反证攸之善于协调众议的执政风格。

三、历史评价辨正
后世论者常以《出师表》为据,将攸之简单归为"贤臣"典范。然细绎《廖立传》所载非议,可知蜀汉内部对荆襄士人实存派系之争。攸之的价值,正在于其"和顺"特质能在刘禅朝初期缓冲各方矛盾。其行政虽乏惊天伟绩,然"宫省之事"的日常维系,恰是诸葛亮得以专志北伐的重要保障。此即陈寿"镇抚宫省,后主赖之"(《三国志·董允传》附注)的深意所在。

要之,郭攸之的历史形象,实为理解蜀汉政治生态的重要切口。其人以中材之资,处枢要之位,既承武侯经国之道,复开费祎、董允理政之绪,可谓季汉政权平稳过渡的关键人物。后世读《出师表》"咨之以事"的嘱托,尤当体察诸葛亮安置贤才以维系政权的深谋远虑。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6-29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郭攸之之"志虑忠纯"及其历史评价辩证》

郭攸之(字演长)作为蜀汉建兴年间重要侍臣,其历史形象主要经由诸葛亮《前出师表》确立。考其生平,南阳郭氏本出将门(武威将军郭守之后),然攸之以文职显,此中家学转型颇值玩味。建兴二年(224)由黄门侍郎迁侍中,五年(227)诸葛亮北伐前特加举荐,此中关节实关蜀汉政权中枢运作之要义。

诸葛亮称其"志虑忠纯",此四字实含三重深意:其一,"志虑"指其具庙堂之器的战略思维,非徒拘文吏之能;其二,"忠纯"强调其政治立场绝对可靠,此在"主少国疑"的建兴年间尤为关键;其三,与费祎、董允并称,构成诸葛亮设计的"宫省铁三角",以制衡可能出现的宦官干政(观后主朝黄皓之祸,可知此安排之先见)。《出师表》明言"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实赋予其"副君顾问"的特殊地位。

然《三国志·廖立传》所载批评亦不可忽视。廖立谓攸之"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此评须置于特定语境理解:一者,廖立本以狂直著称,其评语含政治怨怼成分;二者,所谓"经大事"标准,实以诸葛亮"管萧之亚"的旷世之才为参照,殊失公允。细察攸之在建兴年间的实际作为:既参与《蜀科》修订(《诸葛亮集》有载),又总领宫省文书(《华阳国志》称其"典校秘书"),绝非庸碌之辈。

今人评价郭攸之,当避免两种偏颇:或盲目推崇《出师表》定评,或轻信反对者攻讦。其历史价值恰在于:作为诸葛亮精心构建的"守成机制"关键一环,以稳健持重的行政风格,在蜀汉权力过渡期维持了政权稳定。观其终身未获显爵(《季汉辅臣赞》未单独立传),却得与费祎、董允同列"良实"之选,恰见其"忠纯"本色的历史意义——非以奇功炫世,而以持正守道安邦。

要之,郭攸之现象折射出蜀汉政权"以质代文"的用人特色,其"志虑忠纯"四字,既是个人品德写照,更是诸葛亮政治布局的重要注脚。后世读《出师表》至此,当思贤相托付之重,尤当体察治世能臣不必尽显赫于外,而贵在持心于内的深层政治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