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6|回復: 2

[人物簡介] 贺邵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27 12: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东吴书法家:贺邵,字兴伯,历仕吴国三朝,为人公正刚直

贺邵(226年—275年),字兴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政治家、书法家,吴国将领贺齐之孙,贺景之子,历仕三朝,官至太子太傅。后被孙皓所枉杀,其家族被流放到临海郡。

人物生平

太平三年(258年),吴景帝孙休即位,贺邵由中郎之职升任为散骑中常侍。贺邵后来出朝担任吴郡太守。吴末帝孙皓在位时期,贺邵入朝担任左典军,后升任为中书令,兼任太子太傅。

孙皓凶狠残暴,骄横自负,国家政事日益衰败。于是贺邵上书直言劝谏孙皓要选贤任能,放逐贬退奸佞小人,虚心纳谏,节欲克制,勤于政事,警惕边敌。书表奏上,却引起孙皓的忌恨。

贺邵奉公忠正,孙皓的亲近侍臣都很畏惧他。于是共同诬陷诽谤贺邵与楼玄毁谤国事,贺邵、楼玄二人都被孙皓诘难指斥。楼玄被流放到南方的广州,贺邵受到原谅官复原职。天策元年(275年),贺邵因中风而不能说话,于是以病离职,离职数月后,孙皓怀疑贺邵是假装有病,将他收捕关在酒窖里,拷打千余下,贺邵始终没说一句话,最终被孙皓杀害,终年四十九岁,家属被流放到临海郡。孙皓同时下诏诛杀楼玄的子孙。

趣闻轶事

贺邵任吴郡太守时,在到任之初,足不出门。吴中所有豪门士族都很轻视他,竟在官府大门写上“会稽鸡,不能啼”的字样。贺邵听说后,故意外出,走出门口,回过头来看,并且要来笔在句下补上一句:“不可啼,杀吴儿。”于是到各大族的庄园,查核顾姓、陆姓家族奴役官兵和窝藏逃亡户口的情况,然后把事情本末全部报告朝廷,获罪的人非常多。当时陆抗正任江陵都督,也受到牵连,便特意往建业请求孙皓帮助,这才得以了结。

历史评价

陆凯:“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陈寿〖[wiki]三国志" title="‘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国" title="‘[wiki]三国’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国志〗:“贺邵厉志高洁,机理清要。”

窦臮〖述书赋〗:“今记前后所亲见者,并今朝自武德以来,迄于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咸备书之”(周一人史籀。秦一人李斯。汉二人蔡邕,杜操。魏五人韦诞、虞松、司马师、司马昭、钟会。吴二人皇象、贺劭。)

张彦远〖法书要录〗:“贺氏兴伯,同时共体。瘠而不疏,逸而寘礼。等殊皇、贺,品类兄弟。”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家族成员

祖父:贺齐

父亲:贺景

儿子:贺循,西晋及东晋儒家学者、官员,官至太常、太子太傅,订立东晋的宗庙制度。死后追赠司空,谥号穆。

孙子:贺隰,贺循之子,晋康帝时官至临海太守。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6-21 0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贺邵之刚直风骨与书艺流韵》

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也。其人以三朝元老之身,秉刚正不阿之节,终以忠谏罹祸,实乃东吴士人风骨之典范。今观其生平事略,可析为政道、书道、人道三端,其间蕴藉,足为后世镜鉴。

一曰政道之直。邵历仕孙休、孙亮、孙皓三朝,官至太子太傅,可谓位极人臣。然其最可贵者,在于"疾风知劲草"之节。当孙皓暴虐无道之时,满朝文武噤若寒蝉,独邵敢上《谏吴主疏》,直陈"选贤黜佞""节欲勤政"之论。此疏文辞峻切,可比东汉李固之《对策》,而处境之危殆尤甚。后虽遭诬陷下狱,受酷刑千余犹不枉辞,终成"吴之比干"。陆凯评其"清白忠勤",诚非虚誉。

二曰书道之逸。窦臮《述书赋》列邵于能品,虽真迹不传,然考其家学渊源,祖父贺齐为江东名将,叔父贺景亦善书翰,当得会稽地域书风熏陶。三国书体由隶转楷,吴地《谷朗碑》《葛府君碑》可见端倪。邵之书艺,想必融合钟繇之遒劲与江南之秀逸,惜乎孙皓毁其文墨,致使"会稽鸡"公案仅存轶闻,不见真迹。然观其郡守任上题壁"不可啼,杀吴儿"六字,笔势凌厉如刀,正与其刚毅性情相表里。

三曰人道之悲。邵之死,非独个人悲剧,实乃暴政摧折士林之缩影。陈寿称其"厉志高洁",此志终为孙皓所不容。尤可叹者,中风失语反成罪愆,酒窖酷刑竟加于三朝老臣,较之嵇康临刑弹琴,更多一分沉痛。其家族流放临海,更见专制之酷烈。然历史终有公论,故《三国志》特为立传,使其风骨长存竹帛。

贺邵一生,恰似其笔下锋芒:始以直道事君,中以翰墨鸣世,终以血泪铭忠。今之学者论三国书法,多重皇象之《天发神谶》,而鲜及贺邵;谈东吴政事,多言陆逊之谋,而少述邵谏。此实学术之憾也。吾辈当记取:艺以人传,人以品贵。贺邵虽无墨宝传世,然其"机理清要"之评,已为后世立一精神丰碑。书道至此,岂止笔墨之事耶?
百般唉叹 發表於 2025-7-31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贺邵之刚直风骨与书艺品格》

贺兴伯公,会稽名士,吴国重臣,其生平事迹虽载于《三国志》仅千余言,然刚正之节、翰墨之风,足为后世垂范。今观其行止,有三重境界尤值阐发:

一曰政事之刚鲠。邵历仕三朝,位至太傅,当孙皓暴虐之时,独敢上《谏吴主疏》,直陈"选贤黜佞"六事。其文有云:"人君承天统物,当以仁义为本",辞气凛然,实承袭东汉党锢清流遗风。虽遭酒窖之刑,终不违心屈节,此等"杀身成仁"之操守,较之同时期竹林名士的佯狂避世,更显儒臣本色。窦臮《述书赋》列其书品,实亦暗含对其人格之推重。

二曰书法之清峻。考吴国书风,皇象以章草称圣,而贺邵墨迹虽佚,然《述书赋》特标其名于李斯、史籀之后,足见其"机理清要"之评非虚。按会稽地域书学传统,自东汉赵晔以来即尚瘦劲,邵书当承此脉,观其处置吴郡豪族时"不可啼,杀吴儿"的题壁墨戏,字势必含峻利锋芒。这种"书如其人"的表现,正是汉晋书法美学中"骨气论"的典型体现。

三曰处世之智勇。其治吴郡时,先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深得黄老之术精要。面对顾陆大族的挑衅,不效俗吏急功近利,而是"查核庄园"掌握实据,既显法家手段,又存儒者襟怀。这种刚柔相济的智慧,与其书法中"厉志高洁"而"机理清要"的艺术特征形成精神共鸣。

贺邵之悲剧,实为吴国士人群体命运的缩影。陆凯将其与陆抗并称"社稷桢干",恰说明江东士族在皇权高压下的艰难处境。然其人以血泪铸就的刚直气节,不仅照亮了昏暗的吴末朝堂,更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了"字以人重"的典范。今人追慕其风骨,当知艺道之崇高,终须以人格为根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