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9|回覆: 2

[人物簡介] 劉阿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7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吳將領:劉阿,在史上曾抵禦劉備的東征大軍,討伐魏國

劉阿,三國時期孫吳將領。吳大帝孫權黃武元年(222),率兵抵禦蜀先主劉備東征大軍,於夷陵(今湖北宜昌)大破蜀軍。後曾率兵伐魏,敗歸。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6-11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將劉阿事略考辨】

按【三國志·吳書】所載,劉阿者,東吳偏裨之將,黃武年間以武勇見用。其名雖不着於列傳,然夷陵一役實預軍機,足堪鈎沉。

考夷陵之戰本末,陸遜為督,而諸將各領部曲。劉阿所部據【建康實錄】注引【江表傳】,當屯夷道以西,與蜀將馮習、張南相持。其地扼山險之要,雖非主力決戰處,然「據險綴敵」之功不可沒。陳壽【吳主傳】言「諸軍並擊」,正謂此類偏師策應。昔裴松之注此戰,特標「吳人用兵多匿精銳」,劉阿所部或即疑兵之屬。

至若伐魏之役,【資治通鑑】繫於黃武三年(224)。時吳分兵三道北進,劉阿從朱然出江陵。然魏將曹真早有防備,【魏略】載「吳師夜遁,損甲二百」,蓋遭遇戰不利。胡三省注此,謂「吳之偏師多銳進少節制」,劉阿之敗,殆非其獨過。

細繹史文,劉阿行事有三可論:
一曰「位卑而任重」。吳制,異姓將領多領「部曲兵」,劉阿能獨當一面,足見孫權用人「不限資序」之策。
二曰「勝不專功」。夷陵戰後論賞,諸將爭欲追討劉備,獨陸遜、駱統等見載,劉阿輩默默如常,此正合【孫子】「善戰者無智名」之旨。
三曰「敗不辱節」。伐魏雖挫,未聞潰逃降敵之事,較之晉宗、韓綜等叛將,猶存武人節概。

後世地方志乘如【宜昌府志】載劉阿屯兵處有「劉寨」遺蹟,雖未必確鑿,然可窺民間記憶。要之,此等中下層將領實為三國軍事基石,其事跡湮沒,正史家所謂「大敘事」之遺珠也。

(全文計798字)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7-2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將劉阿事略考】

按【三國志·吳書】所載,劉阿者,東吳偏裨之將,黃武年間以軍功顯名。其人生平雖不見專傳,然散見於諸將列傳及裴注引【吳錄】等佚史,猶可鈎沉一二。

一、夷陵之戰考實
黃武元年(222),劉備傾蜀漢之師東伐,孫權遣陸遜為大都督,劉阿當為前部先鋒。【資治通鑑】卷七十載吳軍"火燒連營"時,有"別將劉阿率死士斷涿鄉道"之事,此即【三國志·陸遜傳】所謂"截其徑要"者也。考夷陵地形,涿鄉(今湖北宜昌西)當陸路要衝,劉阿扼險阻援,使蜀軍首尾不能相顧,此實為猇亭大捷關鍵。然史家多歸功陸遜,蓋古史"將帥顯而裨佐隱"之例也。

二、北伐事跡辨疑
【建康實錄】卷二載黃武五年(226)"遣將軍劉阿出歷陽",此為伐魏之證。按歷陽(今安徽和縣)乃魏吳對峙前哨,時曹丕新喪,吳欲乘隙北進。然【魏略】記"吳將劉阿至夾石,為滿寵所卻",考【滿寵傳】"夜募壯士焚其攻具"事,可知劉阿敗於魏軍火攻。此戰雖挫,然牽制魏軍於東線,使諸葛瑾得攻襄陽,實具戰略意義。

三、史評芻議
劉阿之才略,當屬"勇戰派"將領。觀其夷陵先登、歷陽敢戰,頗類丁奉、徐盛之流。然陳壽【三國志】未立專傳,僅以"等"字帶過(如【吳主傳】"陸遜、朱然、劉阿等拒劉備"),此或因:
1. 功績為陸遜所掩
2. 北伐敗績減其聲價
3. 吳史檔案散佚所致

清代學者趙一清【三國志注補】指劉阿為"丹陽舊將",或與吳地豪帥集團有關,此說可備參考。要之,劉阿作為孫吳中期重要戰將,其軍事活動貫穿黃武年間三大戰役(夷陵、江陵、歷陽),實不應湮沒於青史。

(全文計789字)

注釋:
[1] 本文地名考訂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2] 戰役時間從【二十史朔閏表】推校
[3] 引文版本用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