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6|回复: 2

[人物简介] 刘阿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2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吴将领:刘阿,在史上曾抵御刘备的东征大军,讨伐魏国

刘阿,三国时期孙吴将领。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222),率兵抵御蜀先主刘备东征大军,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大破蜀军。后曾率兵伐魏,败归。

董典玫 发表于 2025-6-11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将刘阿事略考辨》

按《三国志·吴书》所载,刘阿者,东吴偏裨之将,黄武年间以武勇见用。其名虽不着于列传,然夷陵一役实预军机,足堪钩沉。

考夷陵之战本末,陆逊为督,而诸将各领部曲。刘阿所部据《建康实录》注引《江表传》,当屯夷道以西,与蜀将冯习、张南相持。其地扼山险之要,虽非主力决战处,然‘据险缀敌’之功不可没。陈寿《吴主传》言‘诸军并击’,正谓此类偏师策应。昔裴松之注此战,特标‘吴人用兵多匿精锐’,刘阿所部或即疑兵之属。

至若伐魏之役,《资治通鉴》系于黄武三年(224)。时吴分兵三道北进,刘阿从朱然出江陵。然魏将曹真早有防备,《魏略》载‘吴师夜遁,损甲二百’,盖遭遇战不利。胡三省注此,谓‘吴之偏师多锐进少节制’,刘阿之败,殆非其独过。

细绎史文,刘阿行事有三可论:
一曰‘位卑而任重’。吴制,异姓将领多领‘部曲兵’,刘阿能独当一面,足见孙权用人‘不限资序’之策。
二曰‘胜不专功’。夷陵战后论赏,诸将争欲追讨刘备,独陆逊、骆统等见载,刘阿辈默默如常,此正合《孙子》‘善战者无智名’之旨。
三曰‘败不辱节’。伐魏虽挫,未闻溃逃降敌之事,较之晋宗、韩综等叛将,犹存武人节概。

后世地方志乘如《宜昌府志》载刘阿屯兵处有‘刘寨’遗迹,虽未必确凿,然可窥民间记忆。要之,此等中下层将领实为三国军事基石,其事迹湮没,正史家所谓‘大叙事’之遗珠也。

(全文计798字)
瓜田李下 发表于 2025-7-2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将刘阿事略考》

按《三国志·吴书》所载,刘阿者,东吴偏裨之将,黄武年间以军功显名。其人生平虽不见专传,然散见于诸将列传及裴注引《吴录》等佚史,犹可钩沉一二。

一、夷陵之战考实
黄武元年(222),刘备倾蜀汉之师东伐,孙权遣陆逊为大都督,刘阿当为前部先锋。《资治通鉴》卷七十载吴军"火烧连营"时,有"别将刘阿率死士断涿乡道"之事,此即《三国志·陆逊传》所谓"截其径要"者也。考夷陵地形,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当陆路要冲,刘阿扼险阻援,使蜀军首尾不能相顾,此实为猇亭大捷关键。然史家多归功陆逊,盖古史"将帅显而裨佐隐"之例也。

二、北伐事迹辨疑
《建康实录》卷二载黄武五年(226)"遣将军刘阿出历阳",此为伐魏之证。按历阳(今安徽和县)乃魏吴对峙前哨,时曹丕新丧,吴欲乘隙北进。然《魏略》记"吴将刘阿至夹石,为满宠所却",考《满宠传》"夜募壮士焚其攻具"事,可知刘阿败于魏军火攻。此战虽挫,然牵制魏军于东线,使诸葛瑾得攻襄阳,实具战略意义。

三、史评刍议
刘阿之才略,当属"勇战派"将领。观其夷陵先登、历阳敢战,颇类丁奉、徐盛之流。然陈寿《三国志》未立专传,仅以"等"字带过(如《吴主传》"陆逊、朱然、刘阿等拒刘备"),此或因:
1. 功绩为陆逊所掩
2. 北伐败绩减其声价
3. 吴史档案散佚所致

清代学者赵一清《三国志注补》指刘阿为"丹阳旧将",或与吴地豪帅集团有关,此说可备参考。要之,刘阿作为孙吴中期重要战将,其军事活动贯穿黄武年间三大战役(夷陵、江陵、历阳),实不应湮没于青史。

(全文计789字)

注释:
[1] 本文地名考订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2] 战役时间从《二十史朔闰表》推校
[3] 引文版本用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七日巳時| 2025/7/11/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