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1|回復: 0

[医药临床] 〖本经〗:川楝子 - 疏肝泄热 行气止痛 杀虫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27 04: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川楝子『味苦寒。主温疟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本经〗)

川楝子又名楝实、金铃子、苦楝子,味苦寒,主入肝经,具有很强的清肝火、疏肝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和肝郁化火证。〖本经〗谓其主『温疟伤寒大热烦狂』,盖因其味苦寒,能导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也。但〖本经〗没有认识到的是,川楝子还有明显的止痛作用,故尤宜于治疗肝郁气滞、肝火犯胃导致的诸痛症,常与延胡索、香附等同用,代表方剂如金铃子散、导气汤。

患者刘某,女,43岁,突发上腹剧痛,痞满拒按,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寒热往来,渴欲冷饮,手足汗出,大便秘结,数日未解,舌淡红,苔薄微腻,脉弦。此乃急性胰腺炎,为肝胃郁热,少阳阳明并病,治宜和解少阳,荡涤肠胃积滞,疏肝理气止痛,以大柴胡汤、芍药甘草汤、金铃子散加减治疗,药用柴胡3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白芍15克,法半夏15克,炒枳壳15克,大黄15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木香12克,厚朴15克,甘草9克,生姜15克,其中大黄用量可酌情适当加减,以肠中燥屎积垢通下为要。

疝证 表现为小便不通,阴囊胀结,痛引小腹。常见于急慢性附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等,属寒气瘀阻下焦所致者,为足厥阴肝经病症,治宜祛寒理气、涤浊化瘀、利尿消肿,用导气汤加减治疗,药用炒小茴香9克,炒川楝子10克,广木香10克,吴茱萸15克,炒荔枝核12克,炒橘核9克,当归9克,香附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泽泻9克,桂枝9克,白芍12克。亦可加入乌药增强散寒止痛之功,也可加入王不留行、夏枯草加大消炎散结之力。

慢性肝炎 表现为胁痛频频发作,腹胀,食后更甚,厌油,嗳气、矢气不断,四肢懈怠,大便溏薄者。此乃肝脏气机转枢不利,日久瘀滞结聚,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停,治宜调整肝脏转枢,理气燥湿,消食化积,软坚散结,利水消肿,药用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砂仁15克,鸡内金12克,木香12克,青皮12克,白芍15克,川楝子18克,延胡索15克,姜黄12克,香附18克,牡蛎24克,珍珠母24克,海哈粉18克,龙骨18克,海藻24克,昆布15克。须注意的是,本方药性微燥,不宜于肝郁化热或肝阴受损者。

消化性溃疡 表现为上腹胀痛,食后更甚,反酸,甚至出血者。治宜柔肝和胃,理气止痛,化瘀止血,以川楝子30克,延胡索30克,佛手30克,广木香15克,砂仁15克,白芍45克,黄连30克,白及30克,川贝30克,乌贼骨30克,三七30克,甘草30克,研为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坚持服用3个月或半年,必不再复发。

杨某,女,40岁,月经先后不一,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块,经前烦躁易怒,经行腹胀痛,腰酸,舌淡苔薄白,脉弦,余认为此乃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肾气虚损,兼有瘀滞为患,治宜疏肝行气,益肾养血,化瘀止痛,用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熟地9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丹皮6克,杜仲9克,续断9克,小茴香6克,白术9克,乳没各6克,益母草20克,炙甘草6克治疗,并嘱患者于经前半个月开始服用。治疗三个月后,月经转为正常,随访两年未复发。

临床研究表明川楝子可以驱虫,有效成分为川楝素,作用缓慢而持久,对蛔虫、蚯蚓、水蛭等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可用于治疗肠道虫症,但排虫时间较迟。另外,川楝子还可以抑制真菌生长,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多配伍蛇床子、荆芥、地肤子、白藓皮等煎汤外用熏洗,此即川楝子『杀三虫、疥疡』,但现在一般认为〖本经〗中所述川楝子『利小便水道』作用并不明显,临床鲜有川楝子作为利水药的记录。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7-7 05:40 | 顯示全部樓層
《川楝子临证应用发微》

川楝子一物,《本经》载其功在"杀三虫、利水道",然细究其用,实为疏泄肝经郁火之要药。观历代医家运用之妙,可补《本经》未备之义。

一、性味归经析微
川楝子味苦性寒,其气沉降,专入厥阴肝经。苦能泄热,寒可制火,其疏肝泄热之功,实因"木郁达之"之理。王好古谓其"入心及小肠",张元素言其"下行能导湿热",二者合参,方知其清泄肝火、导湿热下行之双重功效。

二、止痛机制探赜
《本经》未明言止痛之效,然李东垣创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已开疏肝止痛法门。其理在于: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则见脘腹挛急作痛。川楝子苦寒直折肝火,使木不乘土,其痛自止。观刘某案中,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佐金铃子散疏肝止痛,正是此理。

三、杀虫应用别裁
《本经》言"杀三虫",今人用于蛔厥(胆道蛔虫症)每获良效。其理非独在毒性杀虫,实因苦寒之性能安蛔降逆。仲景乌梅丸中虽未用此药,然其法可参:凡虫证见四肢厥冷、烦闷呕吐者,川楝子配乌梅、花椒,既杀虫又缓急止痛。

四、临证配伍精要
1. 疝气疼痛:配小茴香、吴茱萸,取"寒热并用"之法。导气汤中川楝子与辛温药同用,既制其寒性,又增散结之功。
2. 肝郁胁痛:伍香附、郁金,暗合"气病之总司"(朱丹溪语)之妙。慢性肝炎案中,以川楝子为君,佐牡蛎、海藻等咸寒软坚之品,深得"刚柔相济"之旨。
3. 胃痛泛酸:合乌贼骨、瓦楞子,既制酸又止痛。消化性溃疡虽多责之脾胃,然肝木乘土者十之六七,川楝子疏肝而不伤胃,尤为相宜。

五、使用禁忌申明
1. 脾胃虚寒者慎用,必要时应配伍干姜、白术。
2. 久服恐伤肝阴,张锡纯曾警示:"苦寒败胃,久服令人减食。"
3. 现代研究发现其有小毒,用量宜控制在6-12克,不可久煎。

结语:川楝子之用,贵在把握"郁火"病机。凡肝经郁热所致之痛、虫、疝诸证,皆是其适应证候。然今人用此药,多囿于《本经》原文,未能尽展其功。若能参透疏泄之理,配伍得宜,则效如桴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