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25|回覆: 0

[醫藥臨床] 【本經】:川楝子 - 疏肝泄熱 行氣止痛 殺蟲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27 04: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川楝子『味苦寒。主溫瘧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本經】)

川楝子又名楝實、金鈴子、苦楝子,味苦寒,主入肝經,具有很強的清肝火、疏肝氣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和肝鬱化火證。【本經】謂其主『溫瘧傷寒大熱煩狂』,蓋因其味苦寒,能導火毒下泄,而煩亂自除也。但【本經】沒有認識到的是,川楝子還有明顯的止痛作用,故尤宜於治療肝鬱氣滯、肝火犯胃導致的諸痛症,常與延胡索、香附等同用,代表方劑如金鈴子散、導氣湯。

患者劉某,女,43歲,突發上腹劇痛,痞滿拒按,疼痛呈進行性加重,伴有寒熱往來,渴欲冷飲,手足汗出,大便秘結,數日未解,舌淡紅,苔薄微膩,脈弦。此乃急性胰腺炎,爲肝胃鬱熱,少陽陽明並病,治宜和解少陽,蕩滌腸胃積滯,疏肝理氣止痛,以大柴胡湯、芍藥甘草湯、金鈴子散加減治療,藥用柴胡30克,黃芩10克,赤芍10克,白芍15克,法半夏15克,炒枳殼15克,大黃15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木香12克,厚朴15克,甘草9克,生薑15克,其中大黃用量可酌情適當加減,以腸中燥屎積垢通下爲要。

疝證 表現爲小便不通,陰囊脹結,痛引小腹。常見於急慢性附睪炎、睪丸炎、前列腺炎等,屬寒氣瘀阻下焦所致者,爲足厥陰肝經病症,治宜祛寒理氣、滌濁化瘀、利尿消腫,用導氣湯加減治療,藥用炒小茴香9克,炒川楝子10克,廣木香10克,吳茱萸15克,炒荔枝核12克,炒橘核9克,當歸9克,香附12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豬苓12克,澤瀉9克,桂枝9克,白芍12克。亦可加入烏藥增強散寒止痛之功,也可加入王不留行、夏枯草加大消炎散結之力。

慢性肝炎 表現爲脅痛頻頻發作,腹脹,食後更甚,厭油,噯氣、矢氣不斷,四肢懈怠,大便溏薄者。此乃肝臟氣機轉樞不利,日久瘀滯結聚,脾胃運化失常,痰濕內停,治宜調整肝臟轉樞,理氣燥濕,消食化積,軟堅散結,利水消腫,藥用人參15克,白朮15克,茯苓12克,砂仁15克,雞內金12克,木香12克,青皮12克,白芍15克,川楝子18克,延胡索15克,薑黃12克,香附18克,牡蠣24克,珍珠母24克,海哈粉18克,龍骨18克,海藻24克,昆布15克。須注意的是,本方藥性微燥,不宜於肝鬱化熱或肝陰受損者。

消化性潰瘍 表現爲上腹脹痛,食後更甚,反酸,甚至出血者。治宜柔肝和胃,理氣止痛,化瘀止血,以川楝子30克,延胡索30克,佛手30克,廣木香15克,砂仁15克,白芍45克,黃連30克,白及30克,川貝30克,烏賊骨30克,三七30克,甘草30克,研爲細末,每日早中晚飯後各服3克,堅持服用3個月或半年,必不再復發。

楊某,女,40歲,月經先後不一,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塊,經前煩躁易怒,經行腹脹痛,腰酸,舌淡苔薄白,脈弦,余認爲此乃肝氣鬱結,失於疏泄,腎氣虛損,兼有瘀滯爲患,治宜疏肝行氣,益腎養血,化瘀止痛,用當歸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熟地9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丹皮6克,杜仲9克,續斷9克,小茴香6克,白朮9克,乳沒各6克,益母草20克,炙甘草6克治療,並囑患者於經前半個月開始服用。治療三個月後,月經轉爲正常,隨訪兩年未復發。

臨床研究表明川楝子可以驅蟲,有效成分爲川楝素,作用緩慢而持久,對蛔蟲、蚯蚓、水蛭等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可用於治療腸道蟲症,但排蟲時間較遲。另外,川楝子還可以抑制真菌生長,可以治療多種皮膚疾病,多配伍蛇床子、荊芥、地膚子、白蘚皮等煎湯外用熏洗,此即川楝子『殺三蟲、疥瘍』,但現在一般認爲【本經】中所述川楝子『利小便水道』作用並不明顯,臨床鮮有川楝子作爲利水藥的記錄。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7-7 05:40 | 顯示全部樓層
【川楝子臨證應用發微】

川楝子一物,【本經】載其功在"殺三蟲、利水道",然細究其用,實爲疏泄肝經鬱火之要藥。觀歷代醫家運用之妙,可補【本經】未備之義。

一、性味歸經析微
川楝子味苦性寒,其氣沉降,專入厥陰肝經。苦能泄熱,寒可制火,其疏肝泄熱之功,實因"木郁達之"之理。王好古謂其"入心及小腸",張元素言其"下行能導濕熱",二者合參,方知其清泄肝火、導濕熱下行之雙重功效。

二、止痛機制探賾
【本經】未明言止痛之效,然李東垣創金鈴子散(川楝子、延胡索),已開疏肝止痛法門。其理在於: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肝鬱化火,橫逆犯胃,則見脘腹攣急作痛。川楝子苦寒直折肝火,使木不乘土,其痛自止。觀劉某案中,以大柴胡湯和解少陽,佐金鈴子散疏肝止痛,正是此理。

三、殺蟲應用別裁
【本經】言"殺三蟲",今人用於蛔厥(膽道蛔蟲症)每獲良效。其理非獨在毒性殺蟲,實因苦寒之性能安蛔降逆。仲景烏梅丸中雖未用此藥,然其法可參:凡蟲證見四肢厥冷、煩悶嘔吐者,川楝子配烏梅、花椒,既殺蟲又緩急止痛。

四、臨證配伍精要
1. 疝氣疼痛:配小茴香、吳茱萸,取"寒熱並用"之法。導氣湯中川楝子與辛溫藥同用,既制其寒性,又增散結之功。
2. 肝鬱脅痛:伍香附、鬱金,暗合"氣病之總司"(朱丹溪語)之妙。慢性肝炎案中,以川楝子爲君,佐牡蠣、海藻等咸寒軟堅之品,深得"剛柔相濟"之旨。
3. 胃痛泛酸:合烏賊骨、瓦楞子,既制酸又止痛。消化性潰瘍雖多責之脾胃,然肝木乘土者十之六七,川楝子疏肝而不傷胃,尤爲相宜。

五、使用禁忌申明
1. 脾胃虛寒者慎用,必要時應配伍乾薑、白朮。
2. 久服恐傷肝陰,張錫純曾警示:"苦寒敗胃,久服令人減食。"
3. 現代研究發現其有小毒,用量宜控制在6-12克,不可久煎。

結語:川楝子之用,貴在把握"鬱火"病機。凡肝經鬱熱所致之痛、蟲、疝諸證,皆是其適應證候。然今人用此藥,多囿於【本經】原文,未能盡展其功。若能參透疏泄之理,配伍得宜,則效如桴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