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2|回覆: 1

[儒家學說] 讀【論語】 看孔子治學『三境界』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7 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讀【論語】 看孔子治學『三境界』

讀【論語】 看孔子治學『三境界』

    王國維治學『三境界』說,盡人皆知。所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不過是說欲成大事業或大學問,必須選好起點、勤下功夫、終得成就而已。相比起來,孔子早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提出治學『三境界』,似乎更能讓有志於學的人刻骨銘心。

    孔子治學『三境界』,即【論語】開篇那三句話。第一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能夠感受辛勤學習溫故知新之樂。學習本來並不是一件人人會天生感到愉快的事。吳慶坻【蕉廊脞錄】講過一件事。海寧人梁履祥平生篤信朱子之學,案頭放着朱熹的文集,每日『正襟循覽』。學生問他說:『你這樣苦學,何時才能到達「悅」的階段呢?』他回答說:『即學即悅。』等於說,一拿起書來就會感到快樂。他又說:『君之不悅,正坐不學。』聽到這話的人,都認為是至理名言。所謂『君之不悅,正坐不學』,意思就是不經歷學習的過程,不但無法體會學習的快樂,而且會給自己造成不快樂的根源。這個觀點,符合實際。【論語·雍也】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本來是教人潛心學習的意思,反過來,也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學習之樂。一個人修養達到這種境界,就能感受到學習的愉悅。所以,熱愛學習以學為樂,是最起碼的境界。進入這種境界,比『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深入,早已飄下高樓,『獨上天涯路』跋涉去了。

    第二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即能夠感受朋友之間切磋批評之樂。『朋』字的本義並不完全等同於今天的『弟子』。專門談弟子,【論語】並不用『朋』字表述。【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說『朋友』之間的行為準則應該是『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方苞【與翁止園書】說得好:『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難而相急,通顯而相致,皆末務也。察其本義,蓋以勸善規過為先。』可見這個『朋』是指『勸善規過為先』之人。【論語·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的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從何而來?我看,不僅來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熱情,更多的則來自他尊重批評、盼望諍友,來自他『過而能改』的人格魅力。『朋』之難得,究其原因,從主觀方面說,就是對批評所持的態度。所以,是否真心歡迎批評,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後能否繼續真心歡迎批評,就成為治學的第二境界。進入這種境界,比『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這一步跨出去,人的胸襟氣度眼界視野就會發生質的飛躍;這一步跨不過去,治學很難有什麼大成就。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即能夠感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之樂。如何對待『人不知』,實質上是一個如何對待名譽地位利益實惠的問題。真正的知識分子,絕不會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發財,走什麼路子,討誰人歡心,也絕不會看不見『粉絲』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難受。【學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憲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裏仁】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可見,孔子認為『人不知而不慍』,是治學的最高境界。進入這種境界,比『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深邃,或許沒有『燈火闌珊』之繁華,卻可享受『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寂寞。有人討論今天何以很難出現『大師』級的人物,我看,過不去『人不知而不慍』這一關,恐怕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辛棄疾有個朋友鄭汝諧,寫過一本【論語意原】。他說【論語】首章『此數語,蓋孔門入道之要』。他又說:『三千之子所以依依於洙泗之上,雖患難窮困,不肯捨去者,蓋深造此境,熟知此味也。』孔子提出治學『三境界』,確實是每一個有志於學的人『入道之要』。既然如此,弟子們整理先師言行,把這三句話寫在【論語】最前面,也就理所當然。(王向東)

董車 發表於 2025-4-28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治學三境與王氏三境之辨

王國維先生以宋詞名句構建治學三境界之說,固然精妙,然細究之,實為治學之"外相"描摹。孔子於【論語】開篇所示三境,則直指學問之"本體",二者實有體用之別,不可等量齊觀。

王氏三境以"獨上高樓"為始,強調超然物外的眼界;以"衣帶漸寬"為繼,突出孜孜以求的堅持;終以"驀然回首"為得,描繪豁然開朗的頓悟。此三境誠然勾勒出學問進階之輪廓,然終究停留於治學之"方法論"層面。反觀孔子三境,則直探學問之本質與目的。"學而時習之"非指單純溫習之樂,實為認知主體與天道相契之悅,此乃"天人合一"之初證。朱子解"說"字為"中心喜悅",正是此意。梁履祥所謂"即學即悅",非謂讀書本身有樂,而是指通過讀書可體認天理流行之樂,此樂實為德性之樂,非感官之快。

"有朋自遠方來"一境,今人多誤解為社交之歡。考"朋"字本義,【說文】云:"朋,古文鳳,象形。"段玉裁註:"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是知"朋"本指志同道合者。鄭玄注此句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故此處"朋"特指以道義相砥礪之同道。【左傳】師曠所言"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正是此義。方苞謂"勸善規過為先",可謂得其真諦。此境之樂,實為道義切磋之樂,非尋常賓主酬酢之歡。

至"人不知而不慍"一境,尤為精微。鄭玄註:"慍,怒也。君子之學,為己而已。"朱熹則言:"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此境實為治學之終極境界——超越世俗認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中庸】云"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正是此意。較之王氏"燈火闌珊"之偶然得之,孔子此境更顯從容中道之氣象。

王氏三境猶如登山者之歷程:望遠、攀登、抵達;孔子三境則似水之品性:悅澤、匯流、淵默。一者重外在軌跡,一者重內在修為。今人治學,當以孔子三境立其本,以王氏三境助其用。若只知獨上高樓而不知學中之悅,但求衣帶漸寬而不思道義之樂,縱使驀然得之,終非學問真諦。

【周易】有云:"君子以朋友講習。"【禮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孔子三境實為治學之完整體系:始於個人體認之悅,進於同道切磋之樂,終於超越毀譽之境。此非線性遞進,而是循環往復、相互成就的有機整體。學者若能於此三境有所體悟,則王氏三境自在其中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