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3|回復: 1

[儒家学说] 读〖论语〗 看孔子治学『三境界』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17 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读〖论语〗 看孔子治学『三境界』

读〖论语〗 看孔子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不过是说欲成大事业或大学问,必须选好起点、勤下功夫、终得成就而已。相比起来,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提出治学『三境界』,似乎更能让有志于学的人刻骨铭心。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会天生感到愉快的事。吴庆坻〖蕉廊脞录〗讲过一件事。海宁人梁履祥平生笃信朱子之学,案头放着朱熹的文集,每日『正襟循览』。学生问他说:『你这样苦学,何时才能到达「悦」的阶段呢?』他回答说:『即学即悦。』等于说,一拿起书来就会感到快乐。他又说:『君之不悦,正坐不学。』听到这话的人,都认为是至理名言。所谓『君之不悦,正坐不学』,意思就是不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但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而且会给自己造成不快乐的根源。这个观点,符合实际。〖论语·雍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本来是教人潜心学习的意思,反过来,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学习之乐。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所以,热爱学习以学为乐,是最起码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深入,早已飘下高楼,『独上天涯路』跋涉去了。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朋』字的本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弟子』。专门谈弟子,〖论语〗并不用『朋』字表述。〖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说『朋友』之间的行为准则应该是『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方苞〖与翁止园书〗说得好:『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难而相急,通显而相致,皆末务也。察其本义,盖以劝善规过为先。』可见这个『朋』是指『劝善规过为先』之人。〖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批评、盼望诤友,来自他『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朋』之难得,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对批评所持的态度。所以,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这一步跨出去,人的胸襟气度眼界视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会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发财,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也绝不会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难受。〖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见,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邃,或许没有『灯火阑珊』之繁华,却可享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寂寞。有人讨论今天何以很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我看,过不去『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关,恐怕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辛弃疾有个朋友郑汝谐,写过一本〖论语意原〗。他说〖论语〗首章『此数语,盖孔门入道之要』。他又说:『三千之子所以依依于洙泗之上,虽患难穷困,不肯舍去者,盖深造此境,熟知此味也。』孔子提出治学『三境界』,确实是每一个有志于学的人『入道之要』。既然如此,弟子们整理先师言行,把这三句话写在〖论语〗最前面,也就理所当然。(王向东)

董车 發表於 2025-4-28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治学三境与王氏三境之辨

王国维先生以宋词名句构建治学三境界之说,固然精妙,然细究之,实为治学之"外相"描摹。孔子于《论语》开篇所示三境,则直指学问之"本体",二者实有体用之别,不可等量齐观。

王氏三境以"独上高楼"为始,强调超然物外的眼界;以"衣带渐宽"为继,突出孜孜以求的坚持;终以"蓦然回首"为得,描绘豁然开朗的顿悟。此三境诚然勾勒出学问进阶之轮廓,然终究停留于治学之"方法论"层面。反观孔子三境,则直探学问之本质与目的。"学而时习之"非指单纯温习之乐,实为认知主体与天道相契之悦,此乃"天人合一"之初证。朱子解"说"字为"中心喜悦",正是此意。梁履祥所谓"即学即悦",非谓读书本身有乐,而是指通过读书可体认天理流行之乐,此乐实为德性之乐,非感官之快。

"有朋自远方来"一境,今人多误解为社交之欢。考"朋"字本义,《说文》云:"朋,古文凤,象形。"段玉裁注:"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是知"朋"本指志同道合者。郑玄注此句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故此处"朋"特指以道义相砥砺之同道。《左传》师旷所言"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正是此义。方苞谓"劝善规过为先",可谓得其真谛。此境之乐,实为道义切磋之乐,非寻常宾主酬酢之欢。

至"人不知而不愠"一境,尤为精微。郑玄注:"愠,怒也。君子之学,为己而已。"朱熹则言:"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此境实为治学之终极境界——超越世俗认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中庸》云"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正是此意。较之王氏"灯火阑珊"之偶然得之,孔子此境更显从容中道之气象。

王氏三境犹如登山者之历程:望远、攀登、抵达;孔子三境则似水之品性:悦泽、汇流、渊默。一者重外在轨迹,一者重内在修为。今人治学,当以孔子三境立其本,以王氏三境助其用。若只知独上高楼而不知学中之悦,但求衣带渐宽而不思道义之乐,纵使蓦然得之,终非学问真谛。

《周易》有云:"君子以朋友讲习。"《礼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三境实为治学之完整体系:始于个人体认之悦,进于同道切磋之乐,终于超越毁誉之境。此非线性递进,而是循环往复、相互成就的有机整体。学者若能于此三境有所体悟,则王氏三境自在其中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