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0|回覆: 3

[儒家學說] 近百年儒學形態與功能的變化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7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由孔子所開啟的儒學之所以能夠由古及今不至衰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儒學內在的因素,也有時代提供的條件,還有儒學與時代之間的互動及其合力。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近百年來儒學與中國社會歷史大變遷相俱進,與中西古今文化的碰撞、交流、融會相伴隨,其形態與功能發生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換。深入探討這一問題,不僅具有學術史、思想史和哲學史意義,而且是理解儒學在今天與未來走向的一大關鍵。

近百年儒學形態與功能的變化

近百年儒學形態與功能的變化

孔子所開啟的儒學由古及今不至衰絕 資料圖片

從經學時代到後經學時代

自漢代起,經學成爲儒學開展的基本形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儘管早在鴉片戰爭前後,經學內部即已萌生以新代舊的更化,在龔自珍、魏源那裡以復興今文經學的形式顯示出新因素的端倪,但直至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經學中的新因素與舊傳統仍然糾纏在一起,呈現出十分複雜的狀態:一方面,經學成爲當時先進思想家表達變革要求的特殊思想形態,出現了以康有爲爲代表的今文經學和以章太炎爲代表的古文經學;另一方面,經學又繼續起著維繫中國封建帝制的意識形態功能,張之洞等人堅持在大學堂設置經學科,袁世凱爲復辟帝制主張尊孔讀經。

經學的這一困境,使得經學難以避免20世紀初中國社會大變革的衝擊與解構。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止、1911年辛亥革命的發生、1912年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明令廢止大學經學科,這一系列變革使經學最終失去了制度的支撐。1915—1924年新文化運動的猛烈衝擊,又使經學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受到蕩滌。經過種種衝擊與解構,經學時代終於走向終結。

自20世紀20年代起,現代新儒學成爲儒學在後經學時代開展的新形態。現代新儒學融會中西古今思想資源,對儒學進行了重構和復興,使儒學脫離了傳統經學形態而獲得了新的開展。現代新儒學儘管是作爲新文化運動的批判思潮而出現的,卻吸取了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科學』與『民主』,認爲儒學在20世紀的新開展,並不在於反對從西方引入『科學』與『民主』,而在於彌補『科學』在解決人生問題上所受到的限制,提供『民主』在實踐中所缺乏的道德支撐。因此,現代新儒學在認同『科學』的同時,致力於哲學本體論的重建;在主張『民主』的同時,更強調傳統道德的現代意義。正是通過現代新儒學的開展,儒學成功地經歷了由經學時代向後經學時代的轉換,繼續顯示出自己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從精英之學到大眾之熱

現代新儒學與近代經學的區別,在於從形態上由解讀儒家經典而轉向自創哲學體系,在功能上由直接參與現實政治而轉向專注學術研究。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除少數爲史學家外,大多是哲學家。他們圍繞文化觀和歷史觀問題、本體論和認識論問題、人生觀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哲學思考,開創了文化儒學,發展了形上儒學,探討了人生儒學,使現代新儒學作爲20世紀中國人文主義思潮的主流,對20世紀中國哲學的開展作出了重要建樹。


在哲學本體論問題上,現代新儒學的哲學家們貢獻尤大。20世紀30—40年代,熊十力的『新唯識論』、馮友蘭的『新理學』、賀麟的『新心學』等本體論體系先後建立。這些體系固然分別繼承了宋明道學中心學與理學兩大路向,但又都程度不同地吸取和融會了西方哲學資源,以回答現代哲學所面臨的哲學與科學、本體與現象、理性與直覺、理想性與主體性等關係問題,成爲中國哲學現代轉型的標誌性成果。至20世紀下半葉,又有唐君毅的『心通九境論』和牟宗三的『兩層存有論』相繼創立,進一步推進了形上儒學的本體論建構。

現代新儒學的形上追求,雖然在哲學上成就很大,但又使儒學成爲了一種書齋里的精英之學,因而引發了現代新儒學內部的分歧。徐復觀就曾主張『消解形上學』,對熊十力諸師友的本體論建構提出批評,希望把儒學的現代開展與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打成一片,但這種主張在當時幾乎無人理解。這種狀況直到最近20年才出現了根本性改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思想空間的不斷開放,儒學研究不僅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而且漸由精英之學演變成大眾之熱。一批儒學學者,通過創辦文化書院、主持電視講座、運用網絡傳播、倡導兒童讀經等多種方式,使儒學再次由書齋走向大眾。儒學的這一新變化,其根本原因在於當代中國人重建價值觀的需要——人們希望能在儒學中獲得建構當代中國人價值觀的思想資源。

傳統儒學資源的現代轉化

近百年來儒學形態與功能的變化,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如何對傳統儒學資源進行現代轉化?這種轉化工作,早在康有爲、章太炎那裡即已自覺開啟。他們所復活的傳統儒學的『大同』、『小康』、『革命』諸觀念,對20世紀中國人精神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此後,這一工作不僅爲現代新儒學所繼續,而且爲許多現代新儒學以外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所開展。這些現代新儒學以外的人們,未必會認同復興儒學,但卻會重視對傳統儒學思想資源進行現代轉化並加以吸取與承繼。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不同的傳統儒學資源現代轉化理論,如毛澤東的中國文化批判繼承論、張岱年的中國文化綜合創新論、牟宗三的中國儒學返本開新論、傅偉勛的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論。也正是這樣,出現了對傳統儒學資源所進行的不同方向、不同形態、不同程度的現代轉化工作。儒學在後經學時代的生命力、影響力、吸引力,往往正在通過這種轉化顯示出來。可以說,這種對傳統儒學資源的現代轉化,成爲了近百年來儒學形態與功能變化的一種特殊形態與功能。

在儒學成爲大眾之熱的今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尤其需要建構自己的傳統儒學資源現代轉化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與儒學存在著何種歷史聯繫?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應當如何處理與儒學的關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當從儒學中吸取哪些思想資源?這些都是這一理論必須思考和回答的重要問題,因爲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回答,既關係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繼續發展,又關係到儒學在中國的未來前景。

(李維武 作者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儒學形態與功能的近百年變化與未來展望』首席專家、武漢大學教授)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4-16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精英到大眾:儒學現代轉型的深層邏輯

近百年儒學形態與功能的嬗變,實爲一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縮影。經學時代的終結與現代新儒學的興起,不僅標誌著儒學表達形式的轉換,更揭示了儒學適應現代社會的基本路徑——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從廟堂之高回歸江湖之遠。

經學作爲傳統儒學的主要載體,其本質是一種精英話語體系。漢代以降的經學傳統,通過科舉制度與官僚體系緊密結合,形成了"學而優則仕"的閉環結構。這種結構固然保證了儒學的制度性傳承,卻也使儒學日益脫離民眾日常生活,成爲士大夫階層的專屬知識。龔自珍、魏源等人的今文經學革新,康有爲的托古改制,章太炎的古文經學詮釋,本質上仍是精英階層內部的思想調適,未能突破儒學與大眾之間的藩籬。

新文化運動對儒學的批判,表面看是對傳統價值的否定,實則是對儒學精英化傾向的反撥。當蔡元培廢除經學科時,他廢除的不是儒學本身,而是儒學與權力體系的制度性勾連。這一歷史性轉折迫使儒學尋找新的存在方式——它必須證明自己不僅能爲統治者提供合法性論證,更能爲普通民眾提供精神資源。現代新儒學正是沿著這一邏輯展開的:熊十力的"體用不二"說,馮友蘭的"新理學",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都在嘗試構建不依賴政治權力的儒學話語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新儒學的大眾化轉型呈現出雙重路徑:一方面通過學術化研究保持思想深度,另一方面通過通俗化傳播擴大社會影響。錢穆的歷史詮釋、唐君毅的文化哲學、徐復觀的政論文章,都在不同層面實現了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對話。這種轉型使儒學得以在學院體制與公共領域同時展開,既避免了淪爲純粹學術研究的對象,又防止了簡化爲大眾口號的風險。

當代儒學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中完成創造性轉化。儒學的現代生命力不僅取決於能否回應"民主""科學"等現代性議題,更在於能否爲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意義支撐。從民間讀經運動到鄉村儒學講堂,從企業文化建構到社區倫理培育,儒學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平民化實踐。這種實踐或許缺乏經學時代的系統性和權威性,卻可能孕育著儒學未來發展的真正生機。

儒學由精英走向大眾的歷程啟示我們:一種思想傳統的生命力,不在於其能否保持原初形態,而在於其能否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找到新的表達方式。當儒學真正成爲民眾的精神生活方式而不僅是學者的研究對象時,它的現代轉型才算真正完成。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4-16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精英之學到大眾之學:儒學現代轉型的深層邏輯

近百年儒學形態與功能的嬗變,實爲一部中國思想應對現代性挑戰的縮影。由經學時代的終結到現代新儒學的興起,儒學完成了從廟堂到書齋、從精英到大眾的兩次重大轉型,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文化邏輯。

經學時代的儒學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化學問,其生命力繫於科舉取士與帝制國家的雙重保障。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的吶喊與康有爲"托古改制"的嘗試,皆未能突破這一制度性桎梏。章太炎以古文經學解構今文經學的政治神話,恰恰揭示了經學作爲意識形態工具的歷史局限性。1912年經學科的廢止,不僅是一個教育制度的變革,更標誌著儒學與權力體系的制度性剝離,這種"去體制化"反而爲儒學的現代轉型創造了可能條件。

現代新儒學的興起呈現出雙重思想品格:一方面承續宋明理學的心性傳統,另一方面積極回應西方哲學的挑戰。熊十力"體用不二"的本體論建構,馮友蘭"接著講"的哲學方法論,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說,皆體現出儒學在形上學層面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知識更新,而是儒學思維方式從經學註疏向哲學論證的根本轉變,使儒學得以在現代學術體系中獲得話語權。

當代儒學正經歷著第三次轉型——從書齋哲學向生活實踐的回歸。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構想、安樂哲"角色倫理學"的建構,以及民間讀經運動、書院復興現象,共同構成了儒學大眾化的多元景觀。這種轉型不是對精英化的否定,而是形成精英與大眾的良性互動:學術研究爲大眾實踐提供思想資源,大眾實踐爲學術研究注入現實關懷。儒學正在重建其作爲"百姓日用之道"的本真形態。

儒學百年轉型的歷史啟示在於:一種思想傳統的生命力,既不在於固守某種特定形態,也不在於盲目迎合時代潮流,而在於保持"常"與"變"的辯證統一。未來儒學的發展,或許需要在全球化語境中重構其普遍性維度,在數位化時代創新其傳播方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彰顯其天人智慧。唯有如此,孔子開啟的思想傳統方能繼續成爲流動的活水,而非凝固的化石。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4-23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近百年來儒學形態與功能之嬗變:從經學解構到現代重構

儒學作爲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其兩千餘年的發展歷程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徵。近百年來的儒學轉型,實爲繼先秦子學、兩漢經學、宋明理學之後最具深刻意義的第四次重大轉折。這一轉型過程蘊含著三重辯證關係:傳統與現代的承續、中學與西學的對話、學術與社會的互動。

一、經學解構的歷史必然性
經學體制的瓦解絕非偶然事件,而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制度性變革的必然結果。科舉制度的廢除(1905)切斷了經學與仕途的關聯,帝制終結(1911)消解了經學的政治功能,而現代學制的確立(1912)則使經學失去了知識生產的制度依託。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解構過程呈現出雙重性:康有爲將今文經學轉化爲變法理論,章太炎以古文經學建構民族革命話語,表明傳統經學在消亡之際仍迸發出最後的創造性火花。新文化運動對儒學的批判,客觀上完成了思想領域的祛魅工程,使儒學得以擺脫意識形態重負,回歸其本真的學術品格。

二、現代新儒學的理論突破
以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爲代表的現代新儒學,實現了三個層面的創造性轉化:在方法論上突破註疏傳統,建構系統的哲學體系;在價值論上會通康德哲學,重構道德形上學;在實踐論上提出"內聖開出新外王"的命題,探索民主與科學的本土根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以"良知自我坎陷"說解決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以"兩層存有論"融攝中西哲學,展現出驚人的理論創造力。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西學嫁接,而是通過對儒學核心概念(如仁、心、性)的現代詮釋,實現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三、當代儒學的多元面向
21世紀的儒學發展呈現出三種並行不悖的路徑:作爲學術研究的儒學(經學史、思想史研究),作爲文化認同的儒學(國學復興運動),作爲實踐哲學的儒學(鄉村建設、企業倫理)。這種分化恰恰體現了儒學生命力的當代呈現。杜維明"文明對話"理論將儒學推向全球倫理建構,蔣慶"政治儒學"嘗試製度創新,安樂哲"過程儒學"展開中西哲學對話,顯示儒學已突破地域性局限,成爲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資源。

當代儒學的真正困境不在於外部挑戰,而在於如何保持"常"與"變"的辯證統一。所謂"常",即守住"仁"的終極關懷和"中庸"的方法論特質;所謂"變",則需在人工智慧、生態危機等新議題中發展出具有解釋力的理論框架。儒學未來的生命力,將取決於它能否在保持核心價值的同時,發展出回應現代性問題的思想方案。這種轉化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恰恰是對孔子"時中"智慧的最好踐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