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9|回覆: 1

[儒家學說] 【莊子】研究如何創新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7 1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我的看法,【莊子】一書是中國傳統典籍中最難讀的一部書,雖然關於【莊子】一書,無論是字句訓釋,還是義理的研究,都已有了漫長的歷史,其相關著作亦已汗牛充棟,但【莊子】一書仍然存在著字句與義理上的解讀困難,這對於整個中國文化研究的深入,顯然構成了嚴重的障礙。並且在21世紀的今天,【莊子】研究也該有一種新的思路。

    一、文本的解讀要繼承並革新乾嘉傳統

    由於【莊子】解讀的困難,所以古今注家的錯誤很多,這種錯誤可以歸爲幾種類型:一是概念解釋不對,二是就字面敷衍作解全句不知所云,三是對【莊子】原文的解說,句與句之間時常缺乏聯繫甚或相互矛盾,四是所釋與莊子思想不符甚至大相違背,五是乾脆繞過許多難點。

    我們可以舉例說明【莊子】字句解釋上存在的問題:

    【齊物論】中『莫若以明』這一句的詮釋紛紜,但歷來均不得其解。古今注釋中的錯誤可以歸納爲三類:

    一類是以智明智。郭注云:『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無是無非也。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還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則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則無非,非是則無是。』(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冊,第63頁)張默生承用郭象此注。張默生沒有看到郭注顯然存在著兩個錯誤:一是將上句『欲』字的主語看成是莊子本人,然而『乃欲明無是無非』本身就介入到是非之中了,儒墨本已相互是非,而莊子又以其所是而對其總而非之,是非爭論的漩渦不是就更爲擴大了嗎?這顯然不符合【】文本意。第二,郭象認爲『反覆相明』,就可以『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則無非,非是則無是』,這顯然不符合下文『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之意,並且所謂反覆相明,實質即是以智明智,這亦不符合【齊物論】對於是非無正的申述。

    另外的一種解釋則是以『本然』釋『明』。王先謙曰:『莫若以明者,言莫若即以本然之明照之』(【莊子集解】第15頁),張耿光承用此釋。但問題在於【】書中沒有本然之明的概念,【】書中雖一再講到本性、天性,但不知其然而安之方得謂之本性,這不僅同『明』的概念不相干,而且還是拒絕『明』這一概念的(將『神明』一詞分拆爲『神』和『明』二個概念,是【天下】篇中才有的)。本性者,本能是也,明而爲之則非本能也。【應帝王】篇述齧缺之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四問而四不知,方謂得道也。何來本然之明?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5-2 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研究的創新路徑芻議

(一)文本詮釋的方法論反思
【莊子】詮釋史呈現"層累積澱"現象,歷代註疏在訓詁與義理層面均存在三重困境:其一,概念系統的錯位移植(如以玄學"有無"解"道樞");其二,闡釋邏輯的線性斷裂(如【齊物論】"莫若以明"諸說);其三,思想脈絡的強制縫合(如以儒家"心性論"附會"坐忘")。乾嘉學派雖精於考據,然其"以字求義"的實證方法,在面對【莊子】"卮言曼衍"的文本特性時,往往陷入"見木不見林"的局限。當代研究需建構"語境還原"與"概念考古"相結合的新範式——既需通過音韻訓詁釐清字源本義(如"明"字在戰國楚簡中的多重意涵),更應置於"道術將爲天下裂"的軸心時代語境中,把握其"弔詭式言說"的深層結構。

(二)"莫若以明"的詮釋學突破
歷代注家對【齊物論】此句的誤讀,本質是未能理解莊子"雙重否定"的思維範式:
1. 郭象"以智明智"說的問題在於:將認識論層面的"是非之辯"偷換爲本體論命題,其"反覆相明"的辯證外殼下,實爲魏晉玄學"崇有論"的投射。考【淮南子·齊俗訓】"各用之於其所適,施之於其所宜"的平行文本,可知戰國道家"明"的概念核心在於"因任自然",而非建構新的認知框架。
2. 王先謙"本然之明"說的局限在於:將莊子具有動態特徵的"葆光"(【齊物論】),僵化爲宋明理學式的靜態本體。檢視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上明爲下明之法"的表述,可證戰國"明"概念包含主客互滲的認知維度。
3. 新解芻議:參照【寓言】篇"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的自我詮釋,"以明"當解作"以空明之心觀照物論"。馬王堆帛書【經法·名理】"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無執也"的表述,爲這種"懸置前見"的認識論提供了出土文獻佐證。

(三)21世紀研究的新維度
1. 數字人文技術的應用:通過語義網絡分析,可量化統計【莊子】"寓言""重言""卮言"的分布規律(如"魚"意象在內篇出現頻次達23次,遠超外雜篇),爲文本分層提供數據支撐。
2. 跨文明比較視野:與德希達"延異"理論對話時,需注意莊子"道通爲一"與解構主義差異哲學的根本分野——前者指向"天倪"的終極和諧,後者強調意義的無限推遲。
3. 實踐哲學轉向:當代心身科學研究表明,"坐忘"狀態與α腦波增強存在相關性,這爲"心齋"的現代轉化提供了科學闡釋路徑。

結語:【莊子】研究的創新,本質是對"言無言"命題的當代回應。唯有在恪守文本本真性的前提下,整合考據學、現象學與認知科學的多維方法,方能使"古之道術"在數位化時代煥發新生。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恰是對"與時俱化"(【山木】篇)哲學精神的真正繼承。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一日丑時| 2025/5/18/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