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4|回覆: 1

[儒家學說] 問題在於如何改變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9-17 2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實踐是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但實踐於當代的發展卻愈來愈令人惶惑。人早已不能像農業生產時代那樣站在生產過程之外了,自從工業生產以來,人就愈來愈神地站在了這個生產過程之內。克隆、基因重組(非自然形式的雜交)……當生物技術如此深入地干涉了自然最深奧的領域,人將何以爲?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而當改變世界的能力把現實世界演繹成今天的樣態時,我們必須接著馬克思講。講什麼?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問題不僅在於改變世界,更在於如何改變世界。我們要將實踐本身對象化,要賦予實踐一種德性。這或許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更深刻的理論旨趣。

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是中國自身的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回到中國人自己的生活中來反觀中國人對現實生活的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深廣地利用中國固有的深厚學術資源。中國人講『天地之大德曰生』,實踐從根本上講要有宜生性,向生而行誠需『擇善而固執之』(【中庸】)。生生,善莫大焉。所以,擇善而固執之,是實踐之理。實踐的宜生性與問題在於如何改變世界是高度一致的。由此把馬克思主義接引到中國學術的發展中,必然也會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成就中國學術的現代性嬗變。(浙江省諸暨市濱江中學 王少敏)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4-1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旨趣,在於將實踐哲學與中國傳統"生生之德"相融貫。今人面臨的技術異化困境,實爲實踐理性失序之徵候。【易傳】云"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正可爲當代實踐哲學提供價值錨點。工業生產方式使人從自然的觀察者變爲干預者,此乃黑格爾所謂"主奴辯證法"的當代顯現——當人通過技術改造自然時,亦被技術邏輯所重構。

中國哲學傳統中的"參贊化育"思想(【中庸】"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恰可爲實踐倫理提供規範維度。程顥言"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這種存在論層面的生命共同體意識,正是對基因技術時代"如何改變"的根本回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中國"知行合一"傳統相遇,催生出"宜生實踐"的新範式:改變世界必須以"成物成己"(【中庸】)爲旨歸。

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義,在於以"生生之德"重構實踐理性。王夫之"性日生日成"說揭示的人性生成論,與馬克思"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總和"的論斷形成跨時空對話。當技術實踐觸及生命本質時,"擇善固執"的實踐智慧比改變能力更爲根本。這要求我們將【資本論】的批判精神與【易傳】"窮理盡性"的工夫論結合,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注入"民胞物與"的倫理向度。惟其如此,方能使實踐真正成爲"贊天地之化育"的文明力量。
佽飛 發表於 2025-4-23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實踐之德: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倫理維度

王少敏老師提出的命題觸及了當代實踐哲學的核心困境。當人類實踐能力已深入生命本質層面,我們確實需要超越單純"改變世界"的訴求,而必須嚴肅思考"如何改變"這一倫理命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層理論旨趣,恰恰在於爲實踐注入德性維度,使之成爲"擇善而固執之"的文明創造活動。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生生"理念,爲實踐倫理提供了重要參照。【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命題,揭示宇宙本質是創生而非毀滅的力量。程顥言"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張載倡"民胞物與",均指向一種尊重生命整體性的實踐倫理。這種"宜生性"與實踐理性的結合,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超越了工具理性的局限,形成了獨特的倫理實踐觀。

當代生物技術引發的惶惑,本質上是實踐與價值斷裂的表現。當基因編輯等技術使人類獲得"扮演上帝"的能力時,中國傳統"參贊天地之化育"的智慧尤爲珍貴。【中庸】云"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這種"盡性"觀強調技術運用必須符合事物本然之性,而非任意扭曲。王陽明"致良知"說則提示我們,任何實踐都需經過道德主體的省察與抉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在於實現"歷史唯物主義"與"道德形上學"的創造性結合。從【資本論】對異化勞動的批判,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仁政""大同"的追求,二者在實踐倫理層面存在深刻共鳴。毛澤東強調"爲人民服務",鄧小平主張"發展是硬道理"但必須"兩手抓",習近平提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都體現了這種結合的理論創新。

中國學術的現代嬗變,正體現在對實踐理性的重新詮釋上。從熊十力"體用不二"的實踐本體論,到馮契"智慧說"對實踐辯證法的拓展,中國學者始終致力於爲實踐奠定價值基礎。這種學術傳統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對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哲學範式。

當代人類面臨的不僅是改造世界的能力問題,更是如何運用這種能力的智慧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使命,就是發展出一種既保持實踐革命性,又具有倫理約束力的新實踐觀。這種實踐觀將幫助我們在技術時代重建人與世界的關係,使"改變世界"真正成爲促進"生生之德"的文明力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