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6|回覆: 1

[成語典故] 尸位素餐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5 0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尸位素餐】涵義

比喻空佔着職位而不做事,白吃飯。

【尸位素餐】出處

出自【漢書·朱雲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尸位素餐】辨析

【尸位素餐】讀音:shī wèi sù cān

【尸位素餐】近義詞:佔着茅廁不拉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無所作為

【尸位素餐】反義詞:分秒必爭、

【尸位素餐】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尸位素餐】造句

1、在舊時的官場裏,尸位素餐,不辦事只拿錢是普遍的現象。

2、企業改革後,原來那些尸位素餐的人現在不得不自謀生路。

3、這些尸位素餐的人和泥塑木雕又有什麼區別?

4、我們不能搞尸位素餐那一套,能幹就干,不能幹就讓比你能幹的人頂上來。

5、這些人尸位素餐,和泥塑木雕沒有兩樣。

6、說來慚愧,我只不過是尸位素餐,哪裏稱得上有功。

7、許多民眾都要求政府撤換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以提高施政效率。

8、現在尸位素餐的專家學者太多。

9、坐在那個位子上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尸位素餐

【尸位素餐】成語典故:

屍音史,是古代祭禮中的一個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須要做任何動作的人。

“書經”有句道:“太康屍位””屍位就是源出於此,用來比喻一個有職位而沒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禮中的屍,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一樣。

“素餐”也是出於詩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後人於是用“素餐”來比喻無功食祿的人。把“屍位”和“素餐”兩者連合成為一句成語,應該說是出於“漢書”,因為該書的“朱雲傳”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語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屍位和素餐相同。這樣說,我們要研究成語的出處,對這句成語分合的出處,也應該詳細知道。

一般機關、社團、商店的冗員,憑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關係,只知道每月按期領取薪金,每日吃喝閒坐,而不做任何工作,這種人都可以說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雖然已經盡了自己的能力服務,但事情總是做不好,毫無成積可言,這種人能夠保持職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領,而是藉着特殊關係,因此也可以說“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說,自己本來沒有甚麼本領,幸蒙東主的照顧,得到解決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點內疚。這樣說,又成為很得體的謙話了。

【尸位素餐】成語接龍:

尸位素餐→餐松啖柏→柏舟之誓→誓山盟海→海闊天空→空腹高心→心如火焚→焚林而田→田月桑時→時移世異→異曲同工→工力悉敵→敵惠敵怨→怨聲載道→道貌儼然→然荻讀書→書生之見→見危授命→命蹇時乖→乖唇蜜舌→舌敝耳聾→聾者之歌→歌鶯舞燕→燕瘦環肥→肥馬輕裘→裘馬聲色→色厲膽薄→薄寒中人→人心渙散→散灰扃戶→戶樞不螻→螻蟻貪生→生死未卜→卜夜卜晝→晝思夜想→想望丰采→採薪之患→患難之交→交頭互耳→耳聽八方→方領圓冠→冠履倒易→易同反掌→掌上明珠→珠歌翠舞→舞衫歌扇→扇枕溫被→被山帶河→河清海竭→竭智盡力→力所不及→及溺呼船→船堅炮利→利惹名牽→牽引附會→會者不忙→忙不擇價→價等連城→城狐社鼠→鼠攛狼奔→奔逸絕塵→塵羹塗飯→飯蔬飲水→水淨鵝飛→飛珠濺玉→玉碎香消→消愁解悶→悶悶不樂→樂善不倦→倦鳥知還→還珠返璧→璧合珠連→連衽成帷→帷燈篋劍→劍及履及→及賓有魚→魚游濠上→上雨旁風→風燭草露→露才揚己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4-7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尸位素餐"的治理之道】

"尸位素餐"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典型痼疾,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尚書·五子之歌】載"太康屍位",鄭玄注云:"屍,主也。謂居其位而不為其事。"此語與【詩經·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相融合,遂成漢代朱雲彈劾權臣之利器。細究之,此現象實為官僚體系中的結構性頑疾。

從制度層面考察,"屍位"與"素餐"實為兩種不同形態。前者如【周禮】所載祭祀之"屍",象徵性佔據要位;後者則如【鹽鐵論】所譏"無益於治"的冗官。二者共同構成官僚效率低下的雙重症候。唐代杜佑【通典】指出:"官不必備,惟其人",正是對此現象的深刻反思。

歷代治國者多有針對之策。王安石變法設"考課院",張居正推行"考成法",皆着力於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機制。然其成效往往受制於人情網絡,明代海瑞曾痛陳:"今之從政者,大抵因循苟且,玩歲愒日。"這種制度與人情的博弈,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現代社會治理中,此現象呈現新特徵。某些機構出現的"躺平式幹部",實為傳統"尸位素餐"的現代變體。破解之道,當借鑑古代考績制度之精華,結合現代績效考核體系,建立"能效匹配"的用人機制。如【韓非子·顯學】所言:"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強調實踐歷練的重要性。

治理之要,在於構建"動態清退"機制。宋代蘇洵【衡論】云:"有官而無職,有職而無事,此國家之大蠹也。"當以制度之力破除人情藩籬,使"位"與"為"相稱,"祿"與"功"相應,方能根治這一千年官場痼疾。
鄒至 發表於 2025-4-29 17: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尸位素餐"的禮制淵源與當代鏡鑒】

"尸位素餐"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的經典批判話語,其形成實肇端於三代禮制。【尚書·五子之歌】"太康屍位"的訓誡,與【詩經·伐檀】"不素餐兮"的諷喻,在漢代經學語境中完成語義融合。班固【漢書·朱雲傳】將二者並置,遂使該成語成為官僚體系效能評估的重要標尺。本文擬從禮制源流、語義演變及當代啟示三個維度展開考辨。

一、禮制語境中的"屍位"本義
鄭玄注【儀禮·士虞禮】云:"屍,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屍而主意焉。"周代祭祀制度中,"屍"作為祖先神主象徵,其核心功能在於"端居示位"而非實際作為。這種儀式性存在狀態,經【尚書】"太康屍位"的典故轉化,逐漸衍生出"居位不事"的貶義。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時期"屍"的崇高地位與後世貶義形成鮮明反差,這種語義嬗變實為政治倫理世俗化的表徵。

二、"素餐"概念的道德批判維度
【毛詩正義】解"素餐"為"空食俸祿",孔穎達特別強調其與"德位相稱"的禮治原則相悖。漢代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派屢以"素餐"抨擊官僚集團,形成"無功受祿"的政治倫理判准。朱雲所謂"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正是將禮制要求轉化為具體的行政效能標準,這種批判邏輯深刻影響了後世監察制度的設計。

三、當代組織管理中的鑑戒意義
該成語的現代價值在於揭示職位與責任的永恆命題。考【周禮】六官之制,皆明定"爵以序德,職以任能"的原則。今日公共管理領域出現的"躺平式幹部",其本質仍是德能不勝其位的古病新發。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所謂素餐者,非徒飲食也,謂其居其官而不知其職"的論述,尤值得當代管理者深省。

結語:
"尸位素餐"的語義沉澱,實為中華政治文明對官僚體系的持續淨化機制。從【韓非子·外儲說】"治不逾官謂之守職"的法治要求,到現代行政問責制度,其核心始終是建立職位與作為的對應關係。該成語的生命力,恰在於它超越了具體歷史語境,成為衡量公職倫理的永恆尺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