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7|回復: 0

[成语典故] 囫囵吞枣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9-15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囫囵吞枣〗涵义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

〖囫囵吞枣〗出处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辨析

〖囫囵吞枣〗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囫囵吞枣〗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囫囵吞枣的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囫囵吞枣〗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囫囵吞枣〗造句

1、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2、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4、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5、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6、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7、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8、读叔本华的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含英咀华。

9、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10、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一: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

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二: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21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囫囵吞枣"之认知弊病与治学正道》

"囫囵吞枣"一典,初见于朱子《答许顺之书》,其言"鹘仑吞枣"者,实为宋儒针砭时弊之语。此成语以饮食之道喻求学之理,揭示认知过程中"质"与"量"的深刻辩证关系,其思想内涵远超字面之浅解。

考其典故本源,医者告诫"梨伤脾,枣损齿"乃阴阳平衡之理,而愚者"嚼梨不咽,吞枣不嚼"的应对,恰如《周易》"执一废百"之弊。朱子借此批判当时学者"本末精初无二致"的思维惰性,与《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训诫遥相呼应。清代考据大师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更明确指出:"学者当如老农辨菽麦,不可囫囵而食",此乃对治学方法的重要警示。

细究其认知弊病,约有三重:其一为"知而不化",如王阳明《传习录》所斥"只管外面讲说"的虚文之弊;其二为"积而不思",恰似顾炎武批评的"采铜于山"而不铸器的空疏学风;其三为"博而不约",违背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根本原则。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记载,当时书贾刻书常有"枣梨之讹",正是囫囵校勘所致,可为明证。

治学正道当效法古人"含英咀华"之法。《文心雕龙·神思》云:"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强调积累与思辨的辩证统一。朱熹教人读书要"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曾国藩主张"读史譬若观山,必自下而上",皆反对浮光掠影的认知方式。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的"道欲通方,业须专一",更是对治"囫囵"之病的良方。

今之学者,当以此为戒。读书如品茗,须知陆羽《茶经》"三沸辨水"之精微;治学若炼丹,当晓葛洪《抱朴子》"九转之功"的艰辛。程子所谓"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功夫,才是破"囫囵"之障的正途。学者若能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治学,自可达致"融会贯通"的化境。
龙圭 發表於 2025-7-23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囫囵吞枣"之学术流变及认知启示》

"囫囵吞枣"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学术渊源可追溯至宋代朱子学派。朱熹《答许顺之书》所云"鹘仑吞枣",实为宋代理学对当时空谈性理之风的批判。考"鹘仑"本字当作"浑沦",出自《列子·天瑞》"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后转指事物未分化之状。朱子以"浑沦吞枣"喻指学者不事精研、笼统认知之弊,此说实与《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为学之道相悖。

细究其认知逻辑,该成语揭示三重困境:其一为感官认知的惰性,《黄帝内经》言"脾主思","齿为骨之余",医家劝诫本含阴阳相济之理,而愚者强分嚼咽,恰违《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法则;其二为思维方法的缺失,类同《论语》"学而不思则罔"之诫,王弼注《老子》"为学日益"时特别强调"观其归趣"的重要性;其三为知识接受的功利化,犹如《朱子语类》批评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之病。

在当代认知语境下,"囫囵吞枣"现象更呈现新特征。西学东渐以来,知识爆炸导致"速食式"阅读盛行,此与《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的治学传统形成鲜明对比。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深度阅读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激活程度与浅层阅读存在显著差异,恰可印证《礼记·学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的古训。

治学当以《荀子·劝学》"真积力久则入"为圭臬。建议取法清代朴学家"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实证精神,辅以西方诠释学的"阐释循环"理论,使认知过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昔顾炎武撰《日知录》,"积三十余年而后成",此非囫囵之功,实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学典范。

要之,破解"囫囵吞枣"之弊,当承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次第,使认知活动既具经学的严谨性,又涵泳诗教的感悟力,终达致《大学》所谓"虑而后能得"的澄明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