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3|回覆: 3

[成語典故] 弄巧成拙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14 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弄巧成拙】相關人物

孫知微(孫知微,字太古,生卒年月不詳。北宋著名畫家。)

【弄巧成拙】讀音:

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弄巧成拙】涵義

弄:賣弄,耍弄;巧:靈巧(指心思);拙:笨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結果反而壞了事。

【弄巧成拙】出處

【出處】:宋朝·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弄巧成拙】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弄巧成拙】近義詞: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事倍功半、弄巧反拙

【弄巧成拙】反義詞:恰到好處

【弄巧成拙】造句

1、但加息將會吸引更多熱錢,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弄巧成拙

2、德國耶拿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向醫生描述你的疼痛感同樣會弄巧成拙--因為這會激活腦部被稱作“痛感矩陣”的區域。

3、沒想到我這樣一說,反而使得大家更尷尬,真是弄巧成拙

4、我不在候選之列,所以選民要是拿我私人的過錯來批評他們的話,不但不公正,而且會弄巧成拙

5、他原本想賣乖討好,不想反而弄巧成拙,討了個沒趣。

6、他在畫好的畫上補上一筆,誰知弄巧成拙,神韻盡失。

7、她本來有意露一手,慌亂間反倒弄巧成拙,把鹽當糖撒了。

8、沒想到我這樣一說,反而使得大家更尷尬,真是弄巧成拙

9、你就愛耍這種小聰明,但哪一次不是弄巧成拙,整了自己?

10、這衣服本不難看,你硬要加上花邊,豈非畫蛇添足,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歷史典故經過:

孫知微是北宋時期一個有名的畫家。有一次,成都壽寧寺請他為寺院畫一幅【九曜圖】。他畫好草圖以後,因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們找來,說:“這幅畫的輪廓我已經畫好了,剩下着色的工作,你們幾人接着做吧,一定要認真做好。”

老師走了以後,弟子們準備上色,可是,忽然發現圖中水星菩薩的侍從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個學生說:“老師平時畫瓶,總要在瓶上畫一束鮮艷的插花,這一次可能匆忙當中忘了畫上,我們給畫上吧。”大家都贊同他的意見,於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畫上一枝粉紅色的蓮花。

第二天,孫知微歸來。當他看到水星菩薩的侍從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蓮花時,氣憤得吼叫起來:“【道經】中說,這水星菩薩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來鎮妖伏水的寶貝。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隻普通的花瓶了。你們這是弄巧成拙啊!”

弟子們一個個嚇得低下頭去。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4-1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弄巧成拙"之文化意蘊】

"弄巧成拙"一詞,典出黃山谷【拙軒頌】,其文化內涵頗值玩味。此語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中"巧拙之辨"的深刻智慧,與【老子】"大巧若拙"之說遙相呼應。

考其源流,北宋孫知微作畫之事最得神髓。史載其畫【湖灘水石圖】,本欲顯其精妙,反失天然之趣,恰成"為蛇畫足"之鑑。此中暗合莊子"既雕既琢,復歸於朴"的藝術哲學,可見文人畫追求"拙中見巧"的審美取向。

細究其理,此語實含三重境界:一者警醒世人勿恃巧妄為,二者暗喻"守拙"之智,三者揭示事物發展的辯證法則。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之嘆,正與此理相通——過度的機巧反而蒙蔽本真。

今人處世,當記取此訓。譬如外交辭令過分雕琢則失其誠,科技應用過度炫技反損其實。老子云"大直若屈,大辯若訥",誠哉斯言!真正的智慧,往往藏於看似笨拙的質樸之中。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4-14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弄巧成拙"的審美悖論與文化意蘊】

"弄巧成拙"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命題,其深層意涵遠超出表面的事功失誤。北宋黃庭堅【拙軒頌】以"為蛇畫足"的意象,揭示了藝術創作中"巧"與"拙"的辯證關係。孫知微弟子補畫蓮花之事,恰成為這一美學命題的經典註腳——當技術性的"巧"僭越了道法自然的"拙",便陷入審美的異化境地。

考諸畫史,孫知微的憤怒實有其深刻理據。【宣和畫譜】載其"畫法精絕,尤得顧(愷之)、陸(探微)遺意",這種傳承正強調"以形寫神"的繪畫本質。水星菩薩的水晶瓶作為道教法器,其"虛空"屬性本身即是"道器相即"的體現。弟子們強加蓮花,不僅違背宗教儀軌,更破壞了"計白當黑"的繪畫哲學。蘇軾【淨因院畫記】所言"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正可為此事作解。

從語源學考察,"弄巧成拙"的生成邏輯值得玩味。"巧"字從"工"從"丂",本義為技藝之精;"拙"從"手"從"出",暗含自然流露之意。二者在先秦典籍中本無褒貶,【老子】"大巧若拙"已將二者統一。至宋代文人畫興起,黃庭堅將這對概念提煉為藝術批評範疇,標誌着中國美學從技術本位向心性本位的轉向。孫知微弟子之誤,恰在於執着"形似之巧"而失"神韻之拙"。

當代語境中的"弄巧成拙"現象,尤需警惕三種異化:一是科學主義的過度干預,如醫學案例中神經反饋的悖反效應;二是政治運作的算計失度,黃宗羲【明夷待訪訪錄】所謂"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於法中";三是藝術創作的炫技傾向,石濤【畫語錄】批評的"某家皴點可以立腳,非似某家山水不能傳久"。這些皆可視為孫知微故事的現代迴響。

返觀"九曜圖"公案,其啟示在於:真正的藝術創造必須遵循"天工開物"的法則。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評孫知微"意存筆先,筆周意內",這種創作狀態正是對"巧拙之辨"的最佳詮釋。當我們理解水晶瓶的"空"恰是其"神"之所在時,便領悟了中國美學"無中生有"的至高境界。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4-16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弄巧成拙"的哲學意蘊與藝術警示】

"弄巧成拙"一詞,典出黃庭堅【拙軒頌】,其哲學內涵遠超字面所示。北宋畫家孫知微弟子補畫蓮花之事,恰成此語最佳註腳。細究之,此典故實含三重境界:其一顯技藝之局限,其二見認知之偏差,其三彰道器之辯證。

考諸畫史,孫知微乃北宋釋道人物畫大家,其【九曜圖】本為宗教儀軌服務。水星菩薩所持寶瓶,在【道經】中明確記載為"鎮妖伏水"之法器,具有特定宗教象徵。弟子們以世俗審美強加宗教聖物,正是混淆了"藝"與"道"的界限。蘇軾【淨因院畫記】有云:"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此之謂也。

從認識論角度觀之,"弄巧"之失在於三重迷障:一曰師心自用,不考本源;二曰以俗解聖,錯會本意;三曰越俎代庖,僭越本分。朱熹【中庸章句】所謂"過猶不及",正與此理相通。弟子們補畫蓮花,表面是增益之美,實則破壞宗教繪畫"圖真"的本質要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強調"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若失其本真,則藝不復為藝。

今人用此成語,多止於譏諷行事之失當,卻罕思其深層警示。觀當代種種"創新"之弊:或強以西法改造中醫,或以科技妄解傳統,皆類孫氏弟子之失。王陽明【傳習錄】云"種樹者必培其根",凡背離根本的"巧思",終將淪為"拙工"。故智者當明"大巧若拙"(【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之真諦,知有所為有所不為。

此典故留給後世的啟示,非僅藝術創作之忌,實為文明傳承之鑑。真正的智慧,在於對傳統的敬畏與理解,而非徒逞小智的妄加改造。錢穆先生曾言:"對歷史傳統保持溫情與敬意",正是避免"弄巧成拙"的根本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