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6|回复: 1

[成语典故] 探骊得珠

[复制链接]
+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1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骊得珠》涵义

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做文章抓住了题中的要害。

《探骊得珠》出处

《出处》: 《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探骊得珠》辨析

《探骊得珠》读音:tàn lí dé zhū

《探骊得珠》近义词:探骊获珠

《探骊得珠》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做文章能扣紧主题。

《探骊得珠》造句

1、对这一尖端课题,他花了三十年时间才终于探骊得珠,圆满地完成了。

2、在“世纪杯”作文大赛中,徐松的那篇可算是探骊得珠,被评为一等奖。

3、研讨会上,听得多,说得少,总能探骊得珠;喜欢看书,涉猎甚广,总不离思考和解决中国现实和长远问题的大框架。

4、这些见解灵构妙筑,探骊得珠,相互映照,颇有一种“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的大彻大悟。

5、充和早在七十三年前便已于古典艺术探骊得珠了。

6、内置式手持式红外观测仪采用非制冷探骊得珠测器技术制造,可在没有任何光源照明的条件下,看到人眼难以观察到的目标,可无线传输1000米。

7、“探骊得珠”,王帆快人快语:“我从一个神兽那儿拿到了,写文章的”。

8、冯总嘛,我是夏欢,机要文件,探骊得珠

《探骊得珠》成语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

 
yanqzh 发表于 2025-4-6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探骊得珠"义理并论为学之道》

"探骊得珠"一典,出自《庄子·列御寇》,其文辞简奥而义理深远。今试为诸君剖析其三重境界:

一曰"险中求道"之本义。庄子所述"骊龙颔珠"之喻,实为道家"重玄"思想之体现。《道藏》有云:"九渊之下,必藏至宝",此非谓物质之珠,实指"道"之真谛。骊龙象征认知障壁,其睡寤之态,恰似禅家"迷悟一念间"的隐喻。昔人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与此理相通。

二曰"为文之要"的转义。刘勰《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此即文章探骊之妙。观韩昌黎《原道》直指儒学心要,苏子瞻《教战守》切中时弊要害,皆得"批郤导窾"之真传。今人作文,当效法欧阳修"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功夫,于纷纭材料中直取骊珠。

三曰"治学境界"的深义。朱子有言:"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此乃探骊之终极境界。陈寅恪先生考证杨贵妃事迹,钱锺书先生熔铸中西文论,皆是从万卷书中取得"骊珠"的典范。今见帖中造句第五例言张充和艺事,正是此境写照——非经数十年沉潜,不能得此珠玉。

至若帖中所引"内置式观测仪"之例,虽借成语表技术之精,然已失本真。吾辈当知:真正的"探骊得珠",终归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功夫,是"蓦然回首"时的顿悟,非技术手段可替代也。愿诸君治学,既能入深渊探骊,又得葆有庄子"得鱼忘筌"的智慧。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7-2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探骊得珠"的哲学意蕴与文论价值》

"探骊得珠"典出《庄子·列御寇》,此四字实蕴三重境界:其表层为冒险取宝之奇事,其里层为为文得髓之要诀,其深层则暗合道家"得道"之真谛。本文拟从训诂、文论、哲学三个维度,抉发这一典故的丰富内涵。

一、训诂考源
"骊"字从马,本义为纯黑色马,《说文》训"深黑色",后引申指黑龙。《庄子》原文"骊龙颔下"之象,实承《周易》"潜龙勿用"之喻。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注:"骊龙,黑龙也。"而"探"字从手,段玉裁谓"远取之也",暗含冒险求索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庄子特意强调"必遭其睡"的时机选择,此与《老子》"动善时"之说遥相呼应。

二、文论阐释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正与"探骊得珠"的创作论相通。苏轼《答谢民师书》言:"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更道出把握文眼之难。观历代文论,自陆机"立片言而居要",至严羽"妙悟"说,皆可视为对"探骊得珠"的不同诠释。钱锺书《谈艺录》论"诗眼"时,特举此典,谓"必于骊龙醒时得珠,方是真本事",可谓的论。

三、哲学维度
《庄子》此寓言实含深刻认识论:其一,真知如骊珠,必藏于认知的深渊;其二,强求反失,须待"其睡"的机缘;其三,得珠者须有"奚微之有"的忘我境界。郭象注曰:"当寄之于不得不然",恰揭示认知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朱熹解此谓:"如捕龙蛇,须是握其首尾",则从方法论上补充了庄子的认识论。

今人用此成语,多侧重其"把握要害"的实用意义,然细究之,其中蕴含的认知智慧尤值深思。真正的"探骊得珠",当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在有意无意间得其真趣。学者治学、文人属文,若能体会此中三昧,庶几可免"握苗助长"之讥,而得"庖丁解牛"之妙。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