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84|回复: 2

[成语典故] 魑魅魍魉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9-12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魑魅魍魉》相关人物

主人公:炎帝 蚩尤 黄帝

《魑魅魍魉》怎么读:

chī mèi wǎng liǎng

《魑魅魍魉》涵义

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是古代汉族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

《魑魅魍魉》出处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左传·宣公三年》:“螭(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服虔云:“魑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
《山海经·四次四经》:“刚山多神(光鬼,该字在多数文字编码中无法显示),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木石之怪也。
《通典·乐典》:“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命吹角作龙吟以御之,余惊慌而退也。”
《路史·后纪四》:“蚩尤乃驱罔两,以肆志于诸侯。

《魑魅魍魉》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牛鬼蛇神 妖魔鬼怪 为鬼为蜮
《反义词》:志士仁人

《魑魅魍魉》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
蚩尤,中国神话传说上古时代九黎族首领,骁勇善战,被奉为兵主战神。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魑魅魍魉》历史典故经过:

大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传到**反而变有名了,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冯臼 发表于 2025-7-10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魑魅魍魉"的文化谱系与神话原型》

"魑魅魍魉"作为华夏神话体系中的重要意象,其文化内涵远非"形形色色坏人"可尽括。考《说文》:"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郑玄注《周礼》谓:"魍魉,木石之怪"。此四字实为上古先民对自然精怪的分类指称,蕴含着深刻的原始宗教思维。

稽诸文献,《左传·宣公三年》"魑魅罔两"之载,杜预注云:"山林异气所生"。此说与《山海经》"刚山多神"的记载相印证,揭示出这些精怪实乃自然崇拜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服虔注"人面兽身四足"的特征描述,恰与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相合,暗示此类形象可能源自更古老的图腾遗存。

涿鹿之战的神话叙事尤具深意。《通典·乐典》载黄帝以龙吟退魑魅,此中龙与山精的对立,实为农耕文明与山林文明的冲突隐喻。蚩尤"驱罔两以肆志"(《路史》),正反映九黎族将自然精怪纳入战争体系的特殊巫术传统。而《管子·地数篇》称"蚩尤受金作兵",则提示金属文明与精怪信仰的奇妙结合。

从文字学考辨,"魑"从鬼从离,取"山泽之怪"义;"魅"从鬼从未,段玉裁谓"物老则精";"魍魉"或作"罔两",《庄子·齐物论》释为"景外微阴"。这些构字理据,折射出先民对"非人存在"的认知方式。所谓"专吃美女"之说,当系后世志怪小说演绎,然其红身尖耳的特征,确与《白泽图》所载山精形象一脉相承。

今人当知,魑魅魍魉之谓,非仅贬义标签。在神话思维中,它们实为自然秩序的组成部分。《国语·鲁语》载孔子辨"夔一足"典故,正示明先王"设官分职"对精怪体系的收编改造。由是观之,这些"杂牌小妖"的文化意义,恰在于它们见证了华夏文明从万物有灵走向人文理性的精神历程。
尖脚到底 发表于 2025-7-26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魑魅魍魉"的文化源流与语义嬗变》

"魑魅魍魉"作为华夏神话体系中的重要意象,其文化内涵远非"形形色色坏人"可尽括。考《说文》:"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魍魉,山川之精物"。许慎之解揭示其本质乃自然精怪,实为上古先民对不可知自然力的具象化表达。

稽诸典籍,《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的记载,当与青铜器"饕餮纹"相参证。考古发现表明,商周青铜纹饰中的兽面形象,正是先民将"山林异气"(《山海经》)可视化的艺术创造。而《通典·乐典》载黄帝以龙吟退魍魉之事,实为早期音乐巫术的遗存,反映声律对自然力量的震慑作用。

蚩尤驱魍魉的传说(《路史》),暗含重要文化密码。九黎族作为东夷部落,其"帅魑魅"的记载,恰说明这些精怪原属南方自然崇拜体系。黄帝族以龙为图腾,与蚩尤部族的山精信仰形成鲜明对照,这场涿鹿之战实为两种自然观的文化碰撞。服虔注《史记》谓"人面兽身四足"的特征,与近年良渚文化出土的神人兽面纹玉琮造型高度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所述"神(光鬼)"的"一足一手"特征,在《国语·鲁语》中亦有"夔一足"的记载。此类非对称形体,实为先民对自然异象的认知投射。至《淮南子·氾论训》已明确将魍魉归为"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的水精,可见其形象随时代流转而嬗变。

今人所谓"专吃美女"之说,实为后世志怪小说演绎。考《搜神记》《博物志》等,精怪惑人多因"阴阳之气乱"(《抱朴子》),非关性别。而"红身尖耳"的特征,当源于楚地《帛画》中的镇墓神兽形象,与早期山精描述已有差异。

要之,"魑魅魍魉"的文化意义有三重:其一为自然崇拜的物化形态,其二为部落战争的信仰武器,其三才是后世道德评判的喻体。明乎此,方可不囿于俗解,得窥先民"万物有灵"思维之本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