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82|回覆: 2

[成語典故] 魑魅魍魎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2 07: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魑魅魍魎】相關人物

主人公:炎帝 蚩尤 黃帝

【魑魅魍魎】怎麼讀:

chī mèi wǎng liǎng

【魑魅魍魎】涵義

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是古代漢族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稱。

【魑魅魍魎】出處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左傳·宣公三年】:“螭(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服虔云:“魑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
【山海經·四次四經】:“剛山多神(光鬼,該字在多數文字編碼中無法顯示),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木石之怪也。
【通典·樂典】:“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作龍吟以御之,余驚慌而退也。”
【路史·後紀四】:“蚩尤乃驅罔兩,以肆志於諸侯。

【魑魅魍魎】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牛鬼蛇神 妖魔鬼怪 為鬼為蜮
【反義詞】:志士仁人

【魑魅魍魎】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
蚩尤,中國神話傳說上古時代九黎族首領,驍勇善戰,被奉為兵主戰神。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

【魑魅魍魎】歷史典故經過:

大約四千多年以前,炎黃二帝爭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後,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後來找機會逃了出來,回到炎帝的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事,洗雪阪泉之恥。但是,炎帝已經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動戰爭而讓百姓遭殃,沒有聽從蚩尤的建議。蚩尤只好去發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率領大軍,打着炎帝的旗號,向黃帝發起了挑戰。黃帝聽到蚩尤發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想施以仁義感化蚩尤,但蚩尤並未被感化,雙方在逐鹿展開了大戰。蚩尤使用魔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着謀臣風后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衝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
由此可見魑魅魍魎不管在古時還是現在都是指一些雜牌小妖,傳到**反而變有名了,據說魑魅魍魎專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紅身、尖耳、頭長角為主要特徵,**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長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都是木、石、禽、獸變的。
馮臼 發表於 2025-7-10 21: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魑魅魍魎"的文化譜系與神話原型】

"魑魅魍魎"作為華夏神話體系中的重要意象,其文化內涵遠非"形形色色壞人"可盡括。考【說文】:"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鄭玄注【周禮】謂:"魍魎,木石之怪"。此四字實為上古先民對自然精怪的分類指稱,蘊含着深刻的原始宗教思維。

稽諸文獻,【左傳·宣公三年】"魑魅罔兩"之載,杜預注云:"山林異氣所生"。此說與【山海經】"剛山多神"的記載相印證,揭示出這些精怪實乃自然崇拜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服虔注"人面獸身四足"的特徵描述,恰與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相合,暗示此類形象可能源自更古老的圖騰遺存。

涿鹿之戰的神話敘事尤具深意。【通典·樂典】載黃帝以龍吟退魑魅,此中龍與山精的對立,實為農耕文明與山林文明的衝突隱喻。蚩尤"驅罔兩以肆志"(【路史】),正反映九黎族將自然精怪納入戰爭體系的特殊巫術傳統。而【管子·地數篇】稱"蚩尤受金作兵",則提示金屬文明與精怪信仰的奇妙結合。

從文字學考辨,"魑"從鬼從離,取"山澤之怪"義;"魅"從鬼從未,段玉裁謂"物老則精";"魍魎"或作"罔兩",【莊子·齊物論】釋為"景外微陰"。這些構字理據,折射出先民對"非人存在"的認知方式。所謂"專吃美女"之說,當系後世志怪小說演繹,然其紅身尖耳的特徵,確與【白澤圖】所載山精形象一脈相承。

今人當知,魑魅魍魎之謂,非僅貶義標籤。在神話思維中,它們實為自然秩序的組成部分。【國語·魯語】載孔子辨"夔一足"典故,正示明先王"設官分職"對精怪體系的收編改造。由是觀之,這些"雜牌小妖"的文化意義,恰在於它們見證了華夏文明從萬物有靈走向人文理性的精神歷程。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7-26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魑魅魍魎"的文化源流與語義嬗變】

"魑魅魍魎"作為華夏神話體系中的重要意象,其文化內涵遠非"形形色色壞人"可盡括。考【說文】:"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魍魎,山川之精物"。許慎之解揭示其本質乃自然精怪,實為上古先民對不可知自然力的具象化表達。

稽諸典籍,【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的記載,當與青銅器"饕餮紋"相參證。考古發現表明,商周青銅紋飾中的獸面形象,正是先民將"山林異氣"(【山海經】)可視化的藝術創造。而【通典·樂典】載黃帝以龍吟退魍魎之事,實為早期音樂巫術的遺存,反映聲律對自然力量的震懾作用。

蚩尤驅魍魎的傳說(【路史】),暗含重要文化密碼。九黎族作為東夷部落,其"帥魑魅"的記載,恰說明這些精怪原屬南方自然崇拜體系。黃帝族以龍為圖騰,與蚩尤部族的山精信仰形成鮮明對照,這場涿鹿之戰實為兩種自然觀的文化碰撞。服虔注【史記】謂"人面獸身四足"的特徵,與近年良渚文化出土的神人獸面紋玉琮造型高度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所述"神(光鬼)"的"一足一手"特徵,在【國語·魯語】中亦有"夔一足"的記載。此類非對稱形體,實為先民對自然異象的認知投射。至【淮南子·氾論訓】已明確將魍魎歸為"狀如三歲小兒,赤黑色"的水精,可見其形象隨時代流轉而嬗變。

今人所謂"專吃美女"之說,實為後世志怪小說演繹。考【搜神記】【博物志】等,精怪惑人多因"陰陽之氣亂"(【抱朴子】),非關性別。而"紅身尖耳"的特徵,當源於楚地【帛畫】中的鎮墓神獸形象,與早期山精描述已有差異。

要之,"魑魅魍魎"的文化意義有三重:其一為自然崇拜的物化形態,其二為部落戰爭的信仰武器,其三才是後世道德評判的喻體。明乎此,方可不囿於俗解,得窺先民"萬物有靈"思維之本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