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7|回覆: 3

[成語典故] 木已成舟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1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木已成舟】涵義

樹木已經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木已成舟】出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據你說來,則木已成舟,實難挽回了?”

【木已成舟】辨析

【木已成舟】讀音:mù yǐ chéng zhōu

【木已成舟】近義詞:米已成炊、覆水難收、木已成桌

【木已成舟】反義詞:變幻莫測

【木已成舟歇後語】:生米煮成熟飯

【木已成舟】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

【木已成舟】造句

1、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可謂木已成舟,後悔也來不及了。

2、暫等兩天,讓事情定了案,到時木已成舟,我看他們還能怎辦?

3、他們倆的事已經木已成舟,就不必再去阻止了。

4、事到如今,木已成舟,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5、她的辭職案公司都已批准了,木已成舟,難有轉還餘地。

6、哦,我無力改變,木已成舟,不過你該知道沒有一天我不在自責。

7、她都嫁作人婦,木已成舟,你再追悔也沒用。

8、這個婚不該結,但木已成舟,它也不能再人爲地解除。

9、這已經是木已成舟的事情了,因此我們還是提前開始計劃細節部分吧。

10、等到米已成炊,木已成舟,風悅知道了又怎麼樣,大不了就是翻臉,他又不是非得求著風悅和他做朋友,再說現在,他也只是假意,並非真心。

【木已成舟】成語接龍:

木已成舟→舟車勞頓→頓首之禮→禮崩樂壞→壞法亂紀→紀綱人論→論心定罪→罪惡貫盈→盈盈秋水→水火無情→情比金堅→堅不可摧→摧鋒陷堅→堅額健舌→舌鋒如火→火妻灰子→子夏懸鶉→鶉衣百結→結舌鉗口→口口相傳→傳爲美談→談空說有→有一得一→一成不易→易如翻掌→掌上觀紋→紋風不動→動盪不定→定於一尊→尊古卑今→今雨新知→知止不辱→辱國喪師→師出無名→名利雙收→收成棄敗→敗於垂成→成算在心→心活面軟→軟香溫玉→玉汝於成→成敗論人→人事不醒→醒聵震聾→聾者之歌→歌舞昇平→平地樓台→台閣生風→風流瀟灑→灑掃應對→對牛鼓簧→簧口利舌→舌戰群儒→儒雅風流→流離失所→所作所爲→爲民父母→母難之日→日新月異→異木奇花→花樣翻新→新婚燕爾→爾汝之交→交淡若水→水米無交→交頭互耳→耳聞目染→染指於鼎→鼎足而立→立少觀多→多凶少吉→吉祥如意→意在筆先→先睹爲快→快刀斬麻→麻痹不仁→仁義之師→師直爲壯→壯發衝冠→冠絕一時

梁姑 發表於 2025-4-1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木已成舟"之文化意蘊】

"木已成舟"一典,實爲華夏民族實踐智慧之結晶。其語出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以樹木經匠人斧鑿終成舟楫爲喻,形象揭示事物發展至不可逆轉階段之理。此成語之妙,在於將物質轉化過程升華爲哲學認知,較之"覆水難收"更顯主動創造之意蘊,較之"生米煮成熟飯"尤見文明演進之軌跡。

考其語法結構,"木"爲主語,"成舟"爲完成態謂語,中間"已"字尤具時間張力,暗示從原料到成器的質變過程。古人造舟,必經選材、斫削、組裝諸工序,一旦舟成下水,則斷無返木之理。此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相通,皆言事物發展有其客觀規律。

今人用此語,多含三重境界:其一爲認清現實之智,如例句中"事到如今"之嘆;其二爲尊重規律之度,如"不必再去阻止"之達觀;其三爲前瞻謀劃之識,如"提前計劃細節"之務實。此三者,恰合【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之義。

至若"木已成桌"之變體,雖屬戲謔,然可見漢語構詞之活性。然則文化傳承貴在守正,運用之際,當存敬畏之心,方不負先人造語之深意。
風清雲逸 發表於 2025-4-10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木已成舟"的哲學意蘊與處世智慧】

"木已成舟"一詞語出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其字面義指樹木經匠人斧鑿已成形爲舟船,引申爲事態發展已成定局,難以更易。此四字雖簡,卻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物性不可逆"的哲學思考。【淮南子】有云:"聖人之制物也,因其可而爲之",正與此成語相呼應,揭示出事物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人力難以強行改變已成形之勢。

考其近義,"覆水難收"出自【後漢書】,喻事態如潑水不可復收;"米已成炊"則典出【五燈會元】,言事成如飯熟不可返生。三者皆以具象喻抽象,體現漢民族"觀物取象"的思維特徵。然細辨之,"木已成舟"更強調人爲改造的不可逆性,暗含【易經】"形乃謂之器"的造物哲學——當原材料經人工塑造成器,其形質轉變便成永恆。

此成語在當代語境中的運用,往往體現兩種處世智慧:其一爲【菜根譚】"事豫則立"的預見性,警示人們當在"木未成舟"前審慎決策;其二則近於王陽明"在事上磨練"的實踐哲學,教導人們對既定事實應採取"既來之則安之"的務實態度。如企業併購案塵埃落定時,用"木已成舟"既承認現實,又隱含對決策時機的反思。

其反義詞"變幻莫測"形成有趣對照,二者恰如【周易】恆卦與革卦的辯證關係。成語接龍中"舟車勞頓"至"成敗論人"的鏈條,暗合【史記】"原始察終"的歷史觀,揭示事物發展的因果關聯。值得注意的是,"木已成桌"等變異說法雖不合傳統,卻反映語言流變中"器以載道"的認知拓展。

在當代社會急速變遷中,"木已成舟"的智慧啟示我們:既要如荀子所言"制天命而用之"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又需具備老子"知止不殆"的理性認知。當面對已成定局之事,不妨參悟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在承認客觀現實的同時,尋找新的發展可能。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4-25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木已成舟"的哲學意蘊與處世智慧】

"木已成舟"一詞語出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其字面義指樹木經匠人斧鑿已成舟船,深層則喻示事物發展至不可逆轉之境。此成語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物性不可違"的哲學觀,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辯證思維形成微妙呼應。

考其思想源流,實與先秦道家思想暗合。【道德經】云"大制不割",莊子謂"既雕既琢,復歸於朴",皆強調事物本質的不可逆變性。木之爲舟,不僅是形態之變,更是物性之化,此中暗合【荀子·勸學】"木受繩則直"的改造哲學,卻又在結果論上提出更高層面的處世智慧。

其近義詞"覆水難收"出自【後漢書】,典出姜太公故事,二者相較,"木已成舟"更強調人爲改造的完成態,而"覆水難收"側重自然過程的不可逆。至若"米已成炊"則更具生活氣息,三者共同構成漢語對"既成事實"的多維表述。

在處世應用層面,此成語啟示三重境界:其一爲認知上的清醒,如【大學】所言"知止而後有定";其二爲行動上的果決,類【商君書】"疑行無成"之誡;其三爲心態上的超然,近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養。觀其造句用例,多用於婚嫁、職事等人生重大轉折,恰印證【淮南子】"聖人敬小慎微"之訓。

成語接龍中"舟車勞頓"至"成敗論人"的鏈條,無意間勾勒出中國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軌跡。其中"玉汝於成"與"木已成舟"形成有趣互文,一強調艱難磨礪,一突出結果認定,二者合觀,正得【孟子】"天將降大任"章句之三昧。

今人用此語,當知其不僅是對結果的陳述,更蘊含"慎始慎終"的古老智慧。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鍊",木之成舟的過程,恰似人生修爲的隱喻——既成則安之,未成則慎之,此中分寸,實在方寸之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