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2|回复: 2

[成语典故] 问鼎中原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11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问鼎中原》相关人物

主角:楚庄王 周定王 王孙满

《问鼎中原》的故事简介: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问鼎中原》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周定王(?―前586年),姬姓,名瑜,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东周第九位君王,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二十一年。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楚围宋时,造成“易子而食”的惨剧,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并阻碍了人口的发展。诸侯争霸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生活为代价的。周定王崩后,其子周简王姬夷即位。
王孙满春秋时周大夫。楚庄王八年(前606),楚攻陆浑之戎,至洛,陈兵于周郊。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劳军。楚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终使楚军退去。

《问鼎中原》事件经过:

《原文》: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白话文》: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问鼎中原》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网友:我们不能去企图夺得别人的宝贵物品
网友: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别老惦记着不是属于你的东西。
潘汀肝 发表于 2025-5-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问鼎中原"之政治哲学与礼制意蕴》

"问鼎"一事,实为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坏之典型表征。楚庄王陈兵周疆而问九鼎轻重,此非单纯器物之询,实乃对周王室权威之公然挑战。王孙满"在德不在鼎"之对答,深契三代以来"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政治哲学传统。

考九鼎之制,始铸于夏禹,《左传·宣公三年》载"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其本质乃王权之象征物。三代更迭,鼎之迁移实为天命转移之外显。商汤迁夏鼎,周武迁商鼎,皆以德政为凭。王孙满所言"桀有昏德,鼎迁于商"云云,正揭示"鼎随德迁"的政治法则。楚庄王徒以军力相胁,而未修德政,故其问鼎实为僭越。

细绎文本,可见三层深意:其一,鼎作为礼器,其轻重不在形制而在所承载之德性分量。王孙满强调"德之休明,虽小重也",此与《周易·鼎卦》"圣人亨以享上帝"之旨相通。其二,周室虽衰,然"卜世三十,卜年七百"的天命体系尚未终结,此即"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礼制底线。其三,楚庄王以蛮夷之君欲窥神器,反映春秋时期"夷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的秩序危机。

此事尤可注意者,在于王孙满以"使民知神奸"阐释鼎之功用。九鼎所铸魑魅魍魉之象,实为政治伦理之具象化,与《尚书·洪范》"彝伦攸叙"的思想一脉相承。楚君徒恃武力而昧于德教,故其问鼎终成虚妄。后世《公羊传》谓"不与夷狄之执中国",正可为此事作注。

要之,"问鼎中原"事件既展现春秋霸政时期权力结构的嬗变,更凸显德政思想在周代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王孙满之应对,非仅外交辞令之巧,实乃对"以德配天"政治传统的坚守。此事影响深远,后世凡言僭越者,必称"问鼎",足见其已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原型意象。
五条鱼 发表于 2025-6-29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问鼎中原"之政治意涵与王孙满的礼制智慧》

"问鼎"一事,实为春秋时期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的典型表征。楚庄王陈兵周疆而问九鼎轻重,此非寻常器物之询,实乃对周室王权的公然挑衅。细究此事,当从三代鼎制渊源与春秋政治格局两端着眼。

九鼎作为三代王权的物质载体,其政治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左传》载夏禹"铸鼎象物",实为确立"天命-德政-礼器"三位一体的统治范式。王孙满所谓"在德不在鼎"的应对,深得周代礼制精髓。鼎之迁移与"天命靡常"的政治哲学相表里,夏商周三代鼎革皆以德政得失为转移,此即《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之要义。

楚庄王此举,折射出春秋霸政的特殊形态。据《史记·楚世家》载,庄王三年不鸣,实为韬光养晦之策。其北伐陆浑戎而观兵周疆,乃实施"尊王攘夷"策略的变奏——表面尊周,实则测探王室虚实。这种"借天子令诸侯"的手段,较之齐桓晋文更为激进,已触及周室统治合法性的核心问题。

王孙满之应对堪称经典的外交辞令。其以"卜世三十,卜年七百"为据,既维护周室尊严,又暗含警示:鼎之轻重系于天命,非强力可夺。这种以礼制话语化解军事威胁的智慧,体现了周代大夫阶层对"软实力"的深刻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国语·周语》记载王孙满世代为周室史官,其应答中"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等语,实为史官传统天命观的体现。

此事在政治哲学层面启示深远:一方面揭示武力与德政的辩证关系,楚虽强而终未代周,恰印证"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古训;另一方面也预示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变局。太史公评楚庄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然其问鼎之举终未能突破周礼框架,此中分寸把握,正是春秋霸政与战国兼并的关键区别。

要之,"问鼎中原"非止于军事威慑,实为政治合法性的话语争夺。王孙满以礼制智慧化解危机,既维护周室残存权威,亦为后世留下"统治权在德不在鼎"的政治箴言。这段公案充分说明,在春秋时期的权力博弈中,文化正统性仍是制约武力扩张的重要力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