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8|回复: 1

[成语典故] 悬梁刺股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9-1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悬梁刺股》相关人物

主角:孙敬(汉朝) 苏秦(春秋战国)

《悬梁刺股》的故事简介:

成语“头悬梁”和“锥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涵义

悬梁其解为:用绳索等吊具绑其头部(头发),使其固定在一个空间位置(悬空),不会因困倦自由活动,其中“梁” 指房梁,“股”在古代为大腿的意思,故为“股”。(不是指屁股)

《悬梁刺股》的近义词:

近义词:悬头刺股 程门立雪 引锥刺股

《悬梁刺股》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孙敬,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的主人公。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悬梁刺股》历史典故经过:

头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锥刺股: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悬梁刺股》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虽然告诉我们发愤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叶住秒 发表于 2025-5-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悬梁刺股"的勤学精神与治学之道》

"悬梁刺股"一典,实为中华勤学传统之双璧。孙敬之"头悬梁",苏秦之"锥刺股",虽相隔数百年,然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皆为古人"苦学致知"之典范。细究此典,当从三个层面解其深意。

其一,就训诂而言,"悬梁"之"梁"确指屋宇正梁,"股"乃大腿之谓,此二字训释,可见《说文解字》与《尔雅》之证。古人以身体发肤为勤学之器,实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反向诠释——毁伤肢体以求学,恰显其志之坚。苏秦以锥刺股,暗合《周易》"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象;孙敬悬发苦读,正应《论语》"发愤忘食"之训。

其二,从历史语境观之,二人苦学皆有其时代必然。战国之世,苏秦欲以纵横之术干诸侯,非苦读《阴符》不能得其奥;东汉之时,孙敬欲通经致仕,非精研典籍难成其业。然需明辨者,二人之苦学非徒自虐,实为"劳其筋骨"以"增益其所不能"的实践。《礼记·学记》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二人所为,正是把握治学时机之举。

其三,就现代启示而论,此典当以辩证眼光视之。其勤勉精神固然可嘉,然《黄帝内经》早有"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之诫。程颐谓"学贵专一",朱熹言"循序渐进",皆强调治学须张弛有度。今人效古,当取其"精勤"之神而去其"自戕"之形,以科学方法代极端之举,方合《中庸》"执两用中"之道。

要之,"悬梁刺股"作为文化符号,其价值不在具体行为之模仿,而在精神内核之传承。司马迁《报任安书》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正与此典同调,皆昭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永恒真理。然学者当记:真正的勤学,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完整过程,非独熬夜苦读一端而已。
云蒸鱼含 发表于 2025-7-11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悬梁刺股"的勤学精神与当代启示》

"悬梁刺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学苦读的典范,蕴含着深刻的治学精神与文化内涵。此典故由东汉孙敬"头悬梁"与战国苏秦"锥刺股"两个独立典故合流而成,历经千年沉淀,终成中华勤学文化的重要符号。

从训诂学角度考察,"悬梁"之"梁"确指建筑构件中的水平承重木,《营造法式》谓之"栋梁";"股"在先秦文献中多指大腿,《说文解字》释为"髀也"。二者皆采用极端方式对抗生理极限:孙敬以绳系发悬于梁,利用痛觉保持清醒;苏秦以锥刺股,借突发痛感驱散睡意。这种近乎自虐的苦读方式,实则反映了先秦至汉代士人阶层"学而优则仕"的强烈进取意识。

历史语境下,孙敬、苏秦皆属纵横家流派。据《汉书·艺文志》载,纵横之学讲究"量权揣能",需要博览群书、洞察时势。苏秦"夜发陈箧"读《阴符》,孙敬"闭户潜修"的记载,正体现了这一学派对知识储备的严苛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战国策》记载苏秦"引锥自刺其股"时,正处于"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的人生低谷,其苦读行为实带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

从教育史维度审视,这种极端勤学方式在印刷术未普及的简帛时代具有特殊意义。当时书籍难得,求学机会珍贵,士人常需"负笈千里"求师问学。如《后汉书》载孙敬"家贫无烛,乃凿壁引光",与匡衡"凿壁偷光"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了早期教育资源匮乏条件下的特殊学习景观。

然则,当代借鉴此典故时需持辩证态度。程颐《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强调"循序渐进",朱熹《朱子读书法》主张"宽着期限",皆反对过度消耗身心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适度休息与科学用脑方能保证学习效率。故"悬梁刺股"的精神内核当取其"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的意志品质,而非简单模仿其外在形式。

要之,这一典故的价值在于彰显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崇尚奋斗的文化基因。在知识获取便捷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承其"韦编三绝"的钻研精神,同时以科学态度革新学习方法,使传统勤学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