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1|回复: 0

[成语典故] 得鱼忘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9-11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得鱼忘筌》涵义

原指领会了深妙的义理,表达它的言语可以忘掉;鱼捕到了,渔具也可以忘掉。意思是言语和渔具虽不可少,但毕竟只是手段,而领会精神实质、实现既定目标更重要。

《得鱼忘筌》出处

《庄子·外物》

《得鱼忘筌》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反义词》饮水思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得鱼忘筌》历史典故经过: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
原义是说筌、蹄、言皆为工具,目标还是鱼、兔、意,只要得到和领会了精神实质,那么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领会精神实质的人,因而与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故此语也有用来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的意思。今义多指成功之后忘了原来帮助其达到成功的有力工具,含贬义。

奚美 发表于 2025-7-17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得鱼忘筌"的道家哲学意蕴与当代误读》

"得鱼忘筌"典出《庄子·外物》,此喻蕴含着深刻的道家认识论智慧。庄周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此三重比喻构成完整的认知链条,揭示工具理性与本体领悟的辩证关系。

考其本义,实为道家"坐忘"境界的认知投射。成玄英疏解此章时指出:"鱼兔既获,筌蹄何施?"工具的价值在于达道,而非拘泥工具本身。这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认知困境说遥相呼应。王弼在《周易略例》中发展出"得意忘象"的玄学方法论,正是对庄子此喻的哲学深化。

今人将之与"过河拆桥"等贬义词汇并列,实为严重的语义误植。检视《世说新语·文学》载支遁与许询论《庄子》,二人"相与嗟咏,得鱼忘筌",正是赞赏对玄理的透彻领悟。郭象注庄时特别强调:"寄物以为意,故忘言可以得理。"这种超越语言局限的认知方式,恰是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核心议题。

当代语境中的贬义转化,折射出工具理性泛滥的现代性困境。当《淮南子·说山训》言"得鱼者忘筌,得兔者忘蹄"时,仍在延续庄子的本体论思考。而今日所谓"忘恩负义"的解读,实将哲学命题降格为道德评判,此乃文化断层的典型症候。

建议今人运用此典时当注意三重维度:其一,回归"言意之辨"的哲学本源;其二,区分工具价值与本体认知的不同层面;其三,警惕将玄理命题简单道德化的阐释倾向。如此,方可不负庄子寄寓其中的深刻智慧。
591425752 发表于 2025-7-22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得鱼忘筌"的本义流变及其哲学意蕴》

"得鱼忘筌"一典出自《庄子·外物》,其本义实为道家体道之方,非后世所谓忘恩负义之谓。今试析其三重哲学意蕴:

一、工具理性与本体认知之辨
庄子原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此中建构了"工具-目的"的认知框架。渔具之于游鱼,语言之于真意,皆如指月之指,渡河之筏。魏晋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阐发此理:"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这种认知层级论,实为道家认识论的核心要义。

二、言意之辨的玄学发展
《庄子·天道》篇提出"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形成互文。至魏晋时期,嵇康《声无哀乐论》将此理运用于艺术领域,认为"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音乐形式(筌)与审美体验(鱼)正合此喻。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更以禅喻诗:"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皆得鱼忘筌之遗韵。

三、语义流变的文化反思
该典故的贬义化始于明清世俗文学。考《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莫要得鱼忘筌,得陇望蜀",已转为道德训诫。这种语义迁移实反映:1)工具理性的异化(手段与目的倒置);2)世俗伦理对哲学概念的改造。正如章学诚《文史通义》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后儒乃舍器而求道。"

要之,"得鱼忘筌"的本真意义在于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超越性维度。今人若仅作道德评判,不啻买椟还珠。观庄子《知北游》"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之论,则知真正的"忘筌",乃是对语言局限性的超越,而非对助缘者的辜负。此中深意,值得当代学人沉潜玩味。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