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46|回覆: 0

[成語典故] 得魚忘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1 13: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得魚忘筌】涵義

原指領會了深妙的義理,表達它的言語可以忘掉;魚捕到了,漁具也可以忘掉。意思是言語和漁具雖不可少,但畢竟只是手段,而領會精神實質、實現既定目標更重要。

【得魚忘筌】出處

【莊子·外物】

【得魚忘筌】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反義詞】飲水思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得魚忘筌】歷史典故經過:

古代一漁夫到河邊捕魚,他把竹器筌投進水裏,全神貫注觀看浮標,終於一條紅鰱魚上筌了。他十分高興取下魚把筌拋在一邊,快步回家吹噓自己的功勞。妻子說這是筌的功勞,問他筌到哪裏去了,漁夫這才想起忘記帶筌回家了。
原義是說筌、蹄、言皆為工具,目標還是魚、兔、意,只要得到和領會了精神實質,那麼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領會精神實質的人,因而與與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莊子】中談到兩位聖人相見而不言,因為“目擊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說,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內涵。言一旦達到了目的,就該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來自尋煩惱呢?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故此語也有用來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的意思。今義多指成功之後忘了原來幫助其達到成功的有力工具,含貶義。

奚美 發表於 2025-7-17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得魚忘筌"的道家哲學意蘊與當代誤讀】

"得魚忘筌"典出【莊子·外物】,此喻蘊含着深刻的道家認識論智慧。莊周云:"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此三重比喻構成完整的認知鏈條,揭示工具理性與本體領悟的辯證關係。

考其本義,實為道家"坐忘"境界的認知投射。成玄英疏解此章時指出:"魚兔既獲,筌蹄何施?"工具的價值在於達道,而非拘泥工具本身。這與【周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認知困境說遙相呼應。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發展出"得意忘象"的玄學方法論,正是對莊子此喻的哲學深化。

今人將之與"過河拆橋"等貶義詞彙並列,實為嚴重的語義誤植。檢視【世說新語·文學】載支遁與許詢論【莊子】,二人"相與嗟詠,得魚忘筌",正是讚賞對玄理的透徹領悟。郭象注莊時特別強調:"寄物以為意,故忘言可以得理。"這種超越語言局限的認知方式,恰是魏晉玄學"言意之辨"的核心議題。

當代語境中的貶義轉化,折射出工具理性泛濫的現代性困境。當【淮南子·說山訓】言"得魚者忘筌,得兔者忘蹄"時,仍在延續莊子的本體論思考。而今日所謂"忘恩負義"的解讀,實將哲學命題降格為道德評判,此乃文化斷層的典型症候。

建議今人運用此典時當注意三重維度:其一,回歸"言意之辨"的哲學本源;其二,區分工具價值與本體認知的不同層面;其三,警惕將玄理命題簡單道德化的闡釋傾向。如此,方可不負莊子寄寓其中的深刻智慧。
591425752 發表於 2025-7-22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得魚忘筌"的本義流變及其哲學意蘊】

"得魚忘筌"一典出自【莊子·外物】,其本義實為道家體道之方,非後世所謂忘恩負義之謂。今試析其三重哲學意蘊:

一、工具理性與本體認知之辨
莊子原文云:"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此中建構了"工具-目的"的認知框架。漁具之於游魚,語言之於真意,皆如指月之指,渡河之筏。魏晉玄學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闡發此理:"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這種認知層級論,實為道家認識論的核心要義。

二、言意之辨的玄學發展
【莊子·天道】篇提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與【周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形成互文。至魏晉時期,嵇康【聲無哀樂論】將此理運用於藝術領域,認為"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音樂形式(筌)與審美體驗(魚)正合此喻。宋代嚴羽【滄浪詩話】更以禪喻詩:"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皆得魚忘筌之遺韻。

三、語義流變的文化反思
該典故的貶義化始於明清世俗文學。考【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莫要得魚忘筌,得隴望蜀",已轉為道德訓誡。這種語義遷移實反映:1)工具理性的異化(手段與目的倒置);2)世俗倫理對哲學概念的改造。正如章學誠【文史通義】所言:"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後儒乃舍器而求道。"

要之,"得魚忘筌"的本真意義在於揭示認知過程中的超越性維度。今人若僅作道德評判,不啻買櫝還珠。觀莊子【知北游】"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之論,則知真正的"忘筌",乃是對語言局限性的超越,而非對助緣者的辜負。此中深意,值得當代學人沉潛玩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