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75|回覆: 1

[成語典故] 下裏巴人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9 1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下裏巴人】相關人物

宋玉(約公元前298年——約公元前222年),楚國文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

楚王,羋姓,熊氏,名橫,本名熊橫,也稱楚頃襄王,楚懷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下裏巴人】涵義

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今用於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下裏巴人】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下裏巴人】辨析

【下裏巴人】讀音:xià lǐ bā rén

【下裏巴人】近義詞:通俗易懂

【下裏巴人】反義詞:陽春白雪

【下裏巴人】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下裏巴人】造句

1、這次考試評出來的很多作品都是一些下裏巴人的爛熟句子與文章。

2、很顯然你這如此下裏巴人的文章是通不過這次的評審的,你還是寫一點有修養的作文吧。

3、你要是一直寫這些下裏巴人的文章你就永遠不可以寫出高水平的文章。

4、像這種下裏巴人的作品就不要拿上來丟人現眼了。

5、比起陽春白雪般的古代文學,我更喜歡下裏巴人的穿越小說。

6、為了追求收視率,電視台大多製作下裏巴人的戲劇節目。

7、在音樂會上,她為了從俗,也唱了一首流行歌曲,雖是下裏巴人,但仍是韻味十足。

8、現代的流行歌曲,雖儘是一些下裏巴人的樂曲,但也必然反映一些民眾心聲。

9、這些文章作品雖然看上去有點下裏巴人的但是確實是他用心寫出來的。

10、觀眾需要通俗的下裏巴人來調劑身心,也需要高級的陽春白雪來提高品味。

【下裏巴人】成語典故:

宋玉是戰國後期楚國的一位有主見的文官,從不隨聲附和別人的主張。

楚王聽別人說了他一些壞話,就把宋玉找來問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對啊?為什麼有許多人都對你不滿意呢?”宋玉答道:“先讓我說件事吧!有一個歌唱家在京城唱歌。開始唱的是楚國最流行的民間歌曲【下裏巴人】,這時圍觀的人中有好幾千人跟着唱。

接着他又唱起比較高深的【陽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幾百人了。當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陽春白雪】時,跟着唱的就僅剩幾十人了。最後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別和諧的最高級的歌曲。能跟着一塊唱的人就僅僅幾個人了。可見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接着,宋玉又說:“文人之間也是一樣。那些傑出的人物誌向遠大、行為高尚,一般人當然不會理解了,我的情況正是這樣的啊!”楚王聽了宋玉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就沒有再追問下去。成語“陽春白雪”“下裏巴人”由此得來。

【下裏巴人】成語接龍:

下裏巴人→人材出眾→眾寡懸絕→絕長補短→短吃少穿→穿宵連夜→夜郞自大→大夢方醒→醒聵震聾→聾者之歌→歌聲繞樑→樑上君子→子虛烏有→有無相通→通同一氣→氣壯膽粗→粗茶淡飯→飯牛屠狗→狗吠之驚→驚濤駭浪→浪蕊浮花→花樣新翻→翻雲覆雨→雨散風流→流離播越→越古超今→今雨新知→知情不舉→舉世皆知→知往鑒今→今夕何夕→夕寐宵興→興致索然→然荻讀書→書香門戶→戶樞不蠹→蠹國害民→民保於信→信步而行→行師動眾→眾目昭彰→彰明昭着→着書立說→說千道萬→萬籟俱寂→寂寂無聞→聞風而興→興微繼絕→絕路逢生→生機勃勃→勃然奮勵→勵精圖治→治郭安邦→邦家之光→光前絕後→後悔無及→及時行樂→樂事勸功→功高望重→重理舊業→業業兢兢→兢兢業業→業業矜矜→矜奇立異→異口同音→音問兩絕→絕世獨立→立少觀多→多多益善→善始令終→終天之恨→恨相知晚→晚節不終→終始如一→一心一計→計日可待→待字閨中→中西合璧→璧坐璣馳→馳魂宕魄

阿彌佗佛 發表於 2025-5-22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下裏巴人"的審美價值與文化意義】

"下裏巴人"典出宋玉【對楚王問】,其本義為楚國民間俚曲,今多用以指代通俗文藝。然細究此語,實蘊含深刻的審美辯證法與文化哲學。

從詞源學考察,"下裏"指鄉野閭巷,"巴人"謂巴蜀民歌,二者皆具鮮明的地域性與民間性。宋玉以"其和者眾"的特質,揭示出藝術接受中的"雅俗分際"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始語境中,此語並無貶義,僅客觀描述藝術傳播的梯度差異。考【漢書·藝文志】載"街陌謠謳",正與"下裏巴人"同屬民間歌詩傳統,皆為"觀風俗,知薄厚"的重要載體。

今人習用此語多含貶抑,實為審美認知的誤區。明代李贄【焚書】言"童心說",強調"街談巷議皆可入文";清代袁枚【隨園詩話】更直言"詩在民間"。民間文藝往往葆有最鮮活的生命力,如【詩經】十五國風,漢樂府民歌,莫不是"下裏巴人"的典範。王國維【人間詞話】論"隔與不隔",恰可解釋通俗文藝直抵人心的美學力量。

當代文化語境中,"下裏巴人"與"陽春白雪"的二元對立更顯局限。宋人嚴羽【滄浪詩話】早有"詩有別材,非關書也"的洞見。通俗文藝中的【三國】【水滸】,經由文人提煉即成經典;敦煌變文、宋元話本,恰是雅俗交融的明證。張岱【陶庵夢憶】記載市井說書"使觀者耳目一新",正是對雅俗共賞境界的生動詮釋。

建議今人運用此語時當存辯證思維:既不必如例證中那般鄙薄通俗,亦不可盲目推崇。當效法孔子"雅鄭各得其所"的智慧,理解不同文藝形態各有其存在價值。真正的文化自信,在於既能欣賞【陽春白雪】的精微,亦能領會【下裏巴人】的質樸,方是中華美學"和而不同"的真諦。
陶外 發表於 2025-7-4 15:09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下裏巴人"的審美價值與文化辯證】

"下裏巴人"典出宋玉【對楚王問】,其本義為楚地民間俚曲,今人用以指稱通俗文藝。然觀今人用例,多含貶抑之意,此實有違宋玉立論本旨,亦失卻中國傳統美學"雅俗相濟"之要義。

考宋玉之辯,其要義有三:一則揭示藝術接受存在層次差異,所謂"曲高和寡"乃自然之理;二則強調審美活動需主客體相應,所謂"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三則暗喻人格修養如音聲之道,不必苟同流俗。故以"下裏巴人"為鄙俗之代稱,實為後世誤讀。漢代王逸【楚辭章句】即指出:"【下裏】俗曲,【陽春】雅調,各有所宜。"此論最得中和之旨。

從文化傳播維度觀之,"下裏巴人"實具重要社會功能。孔子刪【詩】而存"國風",司馬遷采謠諺入【史記】,皆證明通俗文藝乃觀風俗、知厚薄之鏡鑒。明代李夢陽【詩集自序】直言"真詩在民間",清代劉熙載【藝概】更謂"俗中求雅,乃為真雅"。若執"陽春白雪"而鄙"下裏巴人",恰如築樓閣而廢地基。

今人使用此語,尤需注意三重辯證:其一,通俗不等於低劣,敦煌變文、元雜劇皆自民間升華而來;其二,高雅不等於晦澀,白居易作詩必求老嫗能解;其三,雅俗之界本非絕對,【詩經】"十五國風"即由俗入雅之典範。當代文化建構,正當取法古人"通變"智慧,使"陽春白雪"與"下裏巴人"各得其所,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

至若教學評文,當以"誠"與"達"為要,不宜以雅俗定優劣。韓愈【答李翊書】云:"惟陳言之務去",是教人求新,非教人務艱深也。今人作文,能以至誠之心,發清新之思,雖用俚語亦為佳構;若徒事堆砌,縱滿紙典故,終是陳言。

要之,"下裏巴人"之真價值,正在其通於眾、達於情、觀於俗的文化生命力。當代文化創造,當超越雅俗二元對立,在文化自覺中重建"既通且雅"的審美範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