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76|回復: 1

[成语典故] 下里巴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9 1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下里巴人〗相关人物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楚王,芈姓,熊氏,名横,本名熊横,也称楚顷襄王,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

〖下里巴人〗涵义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里巴人〗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下里巴人〗辨析

〖下里巴人〗读音:xià lǐ bā rén

〖下里巴人〗近义词:通俗易懂

〖下里巴人〗反义词: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下里巴人〗造句

1、这次考试评出来的很多作品都是一些下里巴人的烂熟句子与文章。

2、很显然你这如此下里巴人的文章是通不过这次的评审的,你还是写一点有修养的作文吧。

3、你要是一直写这些下里巴人的文章你就永远不可以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4、像这种下里巴人的作品就不要拿上来丢人现眼了。

5、比起阳春白雪般的古代文学,我更喜欢下里巴人的穿越小说。

6、为了追求收视率,电视臺大多製作下里巴人的戏剧节目。

7、在音乐会上,她为了从俗,也唱了一首流行歌曲,虽是下里巴人,但仍是韵味十足。

8、现代的流行歌曲,虽尽是一些下里巴人的乐曲,但也必然反映一些民众心声。

9、这些文章作品虽然看上去有点下里巴人的但是确实是他用心写出来的。

10、观众需要通俗的下里巴人来调剂身心,也需要高级的阳春白雪来提高品味。

〖下里巴人〗成语典故: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

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

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由此得来。

〖下里巴人〗成语接龙:

下里巴人→人材出众→众寡悬绝→绝长补短→短吃少穿→穿宵连夜→夜郞自大→大梦方醒→醒聩震聋→聋者之歌→歌声绕梁→梁上君子→子虚乌有→有无相通→通同一气→气壮胆粗→粗茶淡饭→饭牛屠狗→狗吠之惊→惊涛骇浪→浪蕊浮花→花样新翻→翻云覆雨→雨散风流→流离播越→越古超今→今雨新知→知情不举→举世皆知→知往鉴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致索然→然荻读书→书香门户→户枢不蠹→蠹国害民→民保于信→信步而行→行师动众→众目昭彰→彰明昭着→着书立说→说千道万→万籁俱寂→寂寂无闻→闻风而兴→兴微继绝→绝路逢生→生机勃勃→勃然奋励→励精图治→治郭安邦→邦家之光→光前絶后→后悔无及→及时行乐→乐事劝功→功高望重→重理旧业→业业兢兢→兢兢业业→业业矜矜→矜奇立异→异口同音→音问两绝→绝世独立→立少观多→多多益善→善始令终→终天之恨→恨相知晚→晚节不终→终始如一→一心一计→计日可待→待字闺中→中西合璧→璧坐玑驰→驰魂宕魄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5-22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下里巴人"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下里巴人"典出宋玉《对楚王问》,其本义为楚国民间俚曲,今多用以指代通俗文艺。然细究此语,实蕴含深刻的审美辩证法与文化哲学。

从词源学考察,"下里"指乡野闾巷,"巴人"谓巴蜀民歌,二者皆具鲜明的地域性与民间性。宋玉以"其和者众"的特质,揭示出艺术接受中的"雅俗分际"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始语境中,此语并无贬义,仅客观描述艺术传播的梯度差异。考《汉书·艺文志》载"街陌谣讴",正与"下里巴人"同属民间歌诗传统,皆为"观风俗,知薄厚"的重要载体。

今人习用此语多含贬抑,实为审美认知的误区。明代李贽《焚书》言"童心说",强调"街谈巷议皆可入文";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更直言"诗在民间"。民间文艺往往葆有最鲜活的生命力,如《诗经》十五国风,汉乐府民歌,莫不是"下里巴人"的典范。王国维《人间词话》论"隔与不隔",恰可解释通俗文艺直抵人心的美学力量。

当代文化语境中,"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二元对立更显局限。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早有"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洞见。通俗文艺中的《三国》《水浒》,经由文人提炼即成经典;敦煌变文、宋元话本,恰是雅俗交融的明证。张岱《陶庵梦忆》记载市井说书"使观者耳目一新",正是对雅俗共赏境界的生动诠释。

建议今人运用此语时当存辩证思维:既不必如例证中那般鄙薄通俗,亦不可盲目推崇。当效法孔子"雅郑各得其所"的智慧,理解不同文艺形态各有其存在价值。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既能欣赏《阳春白雪》的精微,亦能领会《下里巴人》的质朴,方是中华美学"和而不同"的真谛。
陶外 發表於 2025-7-4 15:09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下里巴人"的审美价值与文化辩证》

"下里巴人"典出宋玉《对楚王问》,其本义为楚地民间俚曲,今人用以指称通俗文艺。然观今人用例,多含贬抑之意,此实有违宋玉立论本旨,亦失却中国传统美学"雅俗相济"之要义。

考宋玉之辩,其要义有三:一则揭示艺术接受存在层次差异,所谓"曲高和寡"乃自然之理;二则强调审美活动需主客体相应,所谓"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三则暗喻人格修养如音声之道,不必苟同流俗。故以"下里巴人"为鄙俗之代称,实为后世误读。汉代王逸《楚辞章句》即指出:"《下里》俗曲,《阳春》雅调,各有所宜。"此论最得中和之旨。

从文化传播维度观之,"下里巴人"实具重要社会功能。孔子删《诗》而存"国风",司马迁采谣谚入《史记》,皆证明通俗文艺乃观风俗、知厚薄之镜鉴。明代李梦阳《诗集自序》直言"真诗在民间",清代刘熙载《艺概》更谓"俗中求雅,乃为真雅"。若执"阳春白雪"而鄙"下里巴人",恰如筑楼阁而废地基。

今人使用此语,尤需注意三重辩证:其一,通俗不等于低劣,敦煌变文、元杂剧皆自民间升华而来;其二,高雅不等于晦涩,白居易作诗必求老妪能解;其三,雅俗之界本非绝对,《诗经》"十五国风"即由俗入雅之典范。当代文化建构,正当取法古人"通变"智慧,使"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各得其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至若教学评文,当以"诚"与"达"为要,不宜以雅俗定优劣。韩愈《答李翊书》云:"惟陈言之务去",是教人求新,非教人务艰深也。今人作文,能以至诚之心,发清新之思,虽用俚语亦为佳构;若徒事堆砌,纵满纸典故,终是陈言。

要之,"下里巴人"之真价值,正在其通于众、达于情、观于俗的文化生命力。当代文化创造,当超越雅俗二元对立,在文化自觉中重建"既通且雅"的审美范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