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0|回覆: 1

[成語典故] 鐵硯磨穿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4 0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鐵硯磨穿】相關人物

桑維翰(898年—947年),字國僑,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大臣,石敬瑭賣國的幫凶。

【鐵硯磨穿】涵義

把鐵鑄的硯台都磨穿了。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鐵硯磨穿】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混江龍]向【詩】【書】經傳,蠹魚似不出費鑽研。將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

【鐵硯磨穿】辨析

【鐵硯磨穿】讀音:tiě yàn mó chuān

【鐵硯磨穿】近義詞:磨穿鐵硯

【鐵硯磨穿】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

【鐵硯磨穿】造句

1、鐵硯磨穿豪傑事,春秋晚遇說平津。

2、學生能忍別逃學,鐵硯磨穿功課學,受上十年寒窗苦,積陰功,學善道,大學畢業出身高,要是做官佛神保着。

3、廣州美協副主席、48歲的區廣安“從藝”41年,深入傳統鐵硯磨穿,在國畫界成為佳話。

4、“我累了”,誠然,夏公對文化傳承有使命感,一生鑽研,一生傳播,一生堅持,他有“鐵硯磨穿,鐵鞋踏破”的精神。

【鐵硯磨穿】成語典故:

桑維翰,字國僑,生於唐朝末年,洛陽人。史書上講,他長得既丑又怪,身材短小,可偏偏頭面奇長。長相對不起觀眾,他就發奮讀書,想用才學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並立志要干一番事業。

成年後,桑維翰參加進士考試,沒想到主考官一看到他的姓名就頓生厭惡,早早就把他排除在外,因為“桑”與“喪”同音,不吉利。朋友們知道了這一情況,紛紛勸桑維翰今後不要再參加進士考試,可以從別的途徑進入仕途。但桑維翰不為所動,慨然寫下【日出扶桑賦】一文,發誓要在科舉中獲得功名,同時鑄一鐵硯展示給大家,發下狠話:“除非鐵硯磨損壞了,否則決不另謀仕途。”堅持不懈,桑維翰終於如願以償,在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考中進士。

當時,石敬瑭為後唐的河陽節度使,看中桑維翰的文墨,就任他為掌書記。自從做了官,桑維翰竟然不擇手段,干出了“禍及萬世”的事情。公元936年,石敬瑭反叛後唐,桑維翰為其出謀劃策,致書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並且石敬瑭願和其結為父子,割地稱臣,他還親自前往契丹,促成此事。隨後,契丹出動大軍,助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而石敬瑭則將幽雲十六州悉數割讓給契丹。由於“功勞”巨大,桑維翰屢屢升遷,隨着權勢越來越大,他大肆收受賄賂,歲積巨萬。公元946年,契丹軍南下,47歲的桑維翰被後晉出帝石重貴遣人殺死。

桑維翰的所作所為,給天下遺留下了大禍患。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評論他:“禍及萬世,則萬世之罪人,自生民以來,唯桑維翰當之。”

【鐵硯磨穿】成語接龍:

鐵硯磨穿→穿花蛺蝶→蝶怨蛩淒→淒風楚雨→雨散雲收→收殘綴軼→軼類超群→群雌粥粥→粥少僧多→多愁多病→病國殃民→民殷國富→富國彊兵→兵多將廣→廣庭大眾→眾醉獨醒→醒聵震聾→聾者之歌→歌鶯舞燕→燕頷虎頭→頭高頭低→低聲細語→語四言三→三戰三北→北叟失馬→馬如流水→水火無情→情見埶竭→竭力虔心→心如懸旌→旌旗卷舒→舒頭探腦→腦滿腸肥→肥遁鳴高→高翔遠引→引律比附→附驥名彰→彰善癉惡→惡衣菲食→食生不化→化及豚魚→魚餒肉敗→敗不旋踵→踵趾相接→接連不斷→斷紙餘墨→墨守成規→規旋矩折→折衝厭難→難分難捨→捨我其誰→誰是誰非→非分之念→念念有詞→詞窮理盡→盡人皆知→知心着意→意往神馳→馳風騁雨→雨露之恩→恩深愛重→重金襲湯→湯去三面→面如傅粉→粉裝玉砌→砌紅堆綠→綠暗紅稀→稀世之寶→寶山空回→回天轉地→地大物博→博採眾議→議不反顧→顧盼生輝→輝光日新→新仇舊恨→恨相見晚→晚節不終→終焉之志→志在千裏

傎倒 發表於 2025-7-19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鐵硯磨穿"精神的雙重性——兼議桑維翰歷史評價的複雜性】

"鐵硯磨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治學精神的經典意象,其價值內涵具有深刻的辯證性。元人王實甫【西廂記】以"將棘圍守暖,把鐵硯磨穿"的文學表達,將這一意象定格為士人矢志求學的精神圖騰。考其源流,五代桑維翰"鑄鐵為硯"的典故,恰成為觀察中國知識分子精神追求與歷史抉擇的典型樣本。

從治學維度而言,"鐵硯磨穿"體現着三重精神境界:其一為"守拙"的定力,【莊子·達生】所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專注;其二為"耐久"的韌性,荀子"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堅持;其三為"克己"的修養,【禮記·學記】"敬業樂群"的為學態度。宋儒朱熹"舊書不厭百回讀"的治學方法,清儒顧炎武"日知錄"的著述實踐,皆可視為這一精神的餘緒。

然桑維翰其人其事,卻為這一成語注入了複雜的歷史維度。據【舊五代史】載,其"鑄鐵硯示志"的典故確顯士人風骨,歐陽修【新五代史】亦承認其"少好學,工文辭"。但【資治通鑑】詳記其助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之事,使後世對其評價產生根本分歧。這種精神追求與歷史作為的悖反,恰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士之立志固不可不堅,而所事不可不審。"

在當代語境中重釋"鐵硯磨穿",當取其精華而棄其糟粕。廣州畫家區廣安四十載深耕傳統,正是對這一精神的正面詮釋。這種詮釋強調:治學的專注不應異化為功利的偏執,道德的堅守才是持久向學的根本。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學者不可無宗主,而必不可有門戶"之論,可為今日理解這一成語提供鏡鑒。

要之,"鐵硯磨穿"作為文化符號,其價值不在器物之堅,而在精神之恆;不在形式之固,而在追求之正。當代學人繼承這一傳統,當如【周易】所言"君子以立不易方",在持守治學初心的同時,更需葆有知識分子的道德自覺。如此,方不負"磨穿鐵硯"的真正精神。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7-28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鐵硯磨穿"的精神內核與歷史悖論】

"鐵硯磨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象徵意義的典故,其精神內核可追溯至【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哲學。桑維翰鑄鐵為硯的決絕,實為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實踐註腳。鐵硯之"鐵",不僅指其材質,更暗含【道德經】"強行者有志"的堅韌品性;而"磨穿"的過程,則完美詮釋了荀子"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修為境界。

考此典故源流,王實甫【西廂記】雖首見其文,然其精神譜系實可上溯至魏晉風骨。唐代李嶠【硯】詩云:"左思裁賦日,王充著論年。光隨錦文發,形帶石岩圓",已將硯台與文士的學術生命相聯繫。至五代桑維翰,更將此意象推向極致,其鑄鐵為誓的行為,與勾踐"臥薪嘗膽"同屬苦志勵節的典型。值得注意的是,【新五代史·桑維翰傳】載其"為人丑怪,身短而面長",這種生理缺陷反成其發憤的觸媒,恰合【文心雕龍】"蚌病成珠"的創作論。

然此典故蘊含深刻的歷史悖論。桑維翰最終助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致使中原門戶洞開數百年,這種"始勵終叛"的轉變,恰為【論語】"可與立,未可與權"作了反面註解。其鐵硯精神雖可嘉,然"學而不思則罔"(【論語·為政】),當氣節與大道相悖時,執着反成桎梏。蘇軾【晁錯論】言"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正可移評此事。

今人用此成語,多取【朱子語類】"為學須是裂破藩籬"的進取義,如區廣安四十載臨池不輟,實得"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莊子·達生】)的真諦。然須警醒者,當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云:"君子之堅忍,非以遂私也",真正的鐵硯精神,必以【大學】"明明德"為旨歸。當代學人若能以桑維翰之勤勉為法,以其失節為戒,方可謂善用此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