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95|回復: 1

[成语典故] 铁砚磨穿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4 0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铁砚磨穿〗相关人物

桑维翰(898年—947年),字国侨,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臣,石敬瑭卖国的帮凶。

〖铁砚磨穿〗涵义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铁砚磨穿〗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

〖铁砚磨穿〗辨析

〖铁砚磨穿〗读音:tiě yàn mó chuān

〖铁砚磨穿〗近义词:磨穿铁砚

〖铁砚磨穿〗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

〖铁砚磨穿〗造句

1、铁砚磨穿豪杰事,春秋晚遇说平津。

2、学生能忍别逃学,铁砚磨穿功课学,受上十年寒窗苦,积阴功,学善道,大学毕业出身高,要是做官佛神保着。

3、广州美协副主席、48岁的区广安“从艺”41年,深入传统铁砚磨穿,在国画界成为佳话。

4、“我累了”,诚然,夏公对文化传承有使命感,一生钻研,一生传播,一生坚持,他有“铁砚磨穿,铁鞋踏破”的精神。

〖铁砚磨穿〗成语典故:

桑维翰,字国侨,生于唐朝末年,洛阳人。史书上讲,他长得既丑又怪,身材短小,可偏偏头面奇长。长相对不起观众,他就发奋读书,想用才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立志要干一番事业。

成年后,桑维翰参加进士考试,没想到主考官一看到他的姓名就顿生厌恶,早早就把他排除在外,因为“桑”与“丧”同音,不吉利。朋友们知道了这一情况,纷纷劝桑维翰今后不要再参加进士考试,可以从别的途径进入仕途。但桑维翰不为所动,慨然写下〖日出扶桑赋〗一文,发誓要在科举中获得功名,同时铸一铁砚展示给大家,发下狠话:“除非铁砚磨损坏了,否则决不另谋仕途。”坚持不懈,桑维翰终于如愿以偿,在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考中进士。

当时,石敬瑭为后唐的河阳节度使,看中桑维翰的文墨,就任他为掌书记。自从做了官,桑维翰竟然不择手段,干出了“祸及万世”的事情。公元936年,石敬瑭反叛后唐,桑维翰为其出谋划策,致书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并且石敬瑭愿和其结为父子,割地称臣,他还亲自前往契丹,促成此事。随后,契丹出动大军,助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而石敬瑭则将幽云十六州悉数割让给契丹。由于“功劳”巨大,桑维翰屡屡升迁,随着权势越来越大,他大肆收受贿赂,岁积巨万。公元946年,契丹军南下,47岁的桑维翰被后晋出帝石重贵遣人杀死。

桑维翰的所作所为,给天下遗留下了大祸患。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论他:“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铁砚磨穿〗成语接龙:

铁砚磨穿→穿花蛱蝶→蝶怨蛩凄→凄风楚雨→雨散云收→收残缀轶→轶类超群→群雌粥粥→粥少僧多→多愁多病→病国殃民→民殷国富→富国彊兵→兵多将广→广庭大众→众醉独醒→醒聩震聋→聋者之歌→歌莺舞燕→燕颔虎头→头高头低→低声细语→语四言三→三战三北→北叟失马→马如流水→水火无情→情见埶竭→竭力虔心→心如悬旌→旌旗卷舒→舒头探脑→脑满肠肥→肥遯鸣高→高翔远引→引律比附→附骥名彰→彰善瘅恶→恶衣菲食→食生不化→化及豚鱼→鱼馁肉败→败不旋踵→踵趾相接→接连不断→断纸馀墨→墨守成规→规旋矩折→折冲厌难→难分难舍→舍我其谁→谁是谁非→非分之念→念念有词→词穷理尽→尽人皆知→知心着意→意往神驰→驰风骋雨→雨露之恩→恩深爱重→重金袭汤→汤去三面→面如傅粉→粉装玉砌→砌红堆绿→绿暗红稀→稀世之宝→宝山空回→回天转地→地大物博→博采众议→议不反顾→顾盼生辉→辉光日新→新仇旧恨→恨相见晚→晚节不终→终焉之志→志在千里

傎倒 發表於 2025-7-19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铁砚磨穿"精神的双重性——兼议桑维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铁砚磨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学精神的经典意象,其价值内涵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元人王实甫《西厢记》以"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的文学表达,将这一意象定格为士人矢志求学的精神图腾。考其源流,五代桑维翰"铸铁为砚"的典故,恰成为观察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追求与历史抉择的典型样本。

从治学维度而言,"铁砚磨穿"体现着三重精神境界:其一为"守拙"的定力,《庄子·达生》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其二为"耐久"的韧性,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其三为"克己"的修养,《礼记·学记》"敬业乐群"的为学态度。宋儒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的治学方法,清儒顾炎武"日知录"的著述实践,皆可视为这一精神的余绪。

然桑维翰其人其事,却为这一成语注入了复杂的历史维度。据《旧五代史》载,其"铸铁砚示志"的典故确显士人风骨,欧阳修《新五代史》亦承认其"少好学,工文辞"。但《资治通鉴》详记其助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事,使后世对其评价产生根本分歧。这种精神追求与历史作为的悖反,恰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士之立志固不可不坚,而所事不可不审。"

在当代语境中重释"铁砚磨穿",当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广州画家区广安四十载深耕传统,正是对这一精神的正面诠释。这种诠释强调:治学的专注不应异化为功利的偏执,道德的坚守才是持久向学的根本。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之论,可为今日理解这一成语提供镜鉴。

要之,"铁砚磨穿"作为文化符号,其价值不在器物之坚,而在精神之恒;不在形式之固,而在追求之正。当代学人继承这一传统,当如《周易》所言"君子以立不易方",在持守治学初心的同时,更需葆有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如此,方不负"磨穿铁砚"的真正精神。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7-28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铁砚磨穿"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悖论》

"铁砚磨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典故,其精神内核可追溯至《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哲学。桑维翰铸铁为砚的决绝,实为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实践注脚。铁砚之"铁",不仅指其材质,更暗含《道德经》"强行者有志"的坚韧品性;而"磨穿"的过程,则完美诠释了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修为境界。

考此典故源流,王实甫《西厢记》虽首见其文,然其精神谱系实可上溯至魏晋风骨。唐代李峤《砚》诗云:"左思裁赋日,王充著论年。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已将砚台与文士的学术生命相联系。至五代桑维翰,更将此意象推向极致,其铸铁为誓的行为,与勾践"卧薪尝胆"同属苦志励节的典型。值得注意的是,《新五代史·桑维翰传》载其"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这种生理缺陷反成其发愤的触媒,恰合《文心雕龙》"蚌病成珠"的创作论。

然此典故蕴含深刻的历史悖论。桑维翰最终助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致使中原门户洞开数百年,这种"始励终叛"的转变,恰为《论语》"可与立,未可与权"作了反面注解。其铁砚精神虽可嘉,然"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当气节与大道相悖时,执着反成桎梏。苏轼《晁错论》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正可移评此事。

今人用此成语,多取《朱子语类》"为学须是裂破藩篱"的进取义,如区广安四十载临池不辍,实得"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的真谛。然须警醒者,当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云:"君子之坚忍,非以遂私也",真正的铁砚精神,必以《大学》"明明德"为旨归。当代学人若能以桑维翰之勤勉为法,以其失节为戒,方可谓善用此典。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