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8|回复: 2

[思想启蒙] 两岸青少年苏州感受昆曲之美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8-31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新华社南京8月23日电 (记者刘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昆曲《牡丹亭》的经典唱词响起,19岁的台湾女生刘佳鑫也不禁跟着哼唱起来。从前存于课本中的汤显祖名篇,23日在位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里的戏台上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昆曲,也叫昆剧、昆腔,发源于苏州昆山一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有“百戏之母”之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华两岸青少年世遗艺趣营23日走进中国昆曲博物馆,现场欣赏了昆曲《牡丹亭》的经典选段《游园惊梦》。演出结束后,营员还上台与演员展开交流,学习昆曲唱腔和一些常见的身段招式。

“你看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手势,一个脚步,都是那么讲究。眼波流转、含情脉脉,把观众也带进戏里。”首次在现场欣赏昆曲的刘佳鑫为了观察细节,特意坐在第一排。她说,从唱词到服装,整场演出华丽而又精致,“让我领略了中华文化之美。”

主动上台向演员“取经”的张焕昕说,尽管自己有舞蹈功底,但是要掌握昆曲的身段招式还是有些费劲。她说,整场演出看下来,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女演员精美的头饰和华丽的唱腔。“欣赏像昆曲这样富有底蕴的戏曲,还是需要提前做功课。只有懂得精髓,才能真正欣赏。”

《牡丹亭》是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今年是这两位文学巨匠逝世400周年。刘佳鑫说,对大师最好的纪念,就是将他们的作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昆曲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

以“世遗精神 艺趣江南”为主题的中华两岸青少年世遗艺趣营由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协会主办,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常熟两岸书院承办。艺趣营参加人员约70人,主要包括两岸婚姻家庭子女、从事两岸婚姻家庭服务工作人员和两岸青年志愿者等。

在为期一周的艺趣营中,营员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在画苑、工作室、泥人博物馆等体验版画、篆刻、玉雕、核雕等传统手工技艺;在书轩、博物馆、剧院学习世遗课程;在拙政园、森林公园等感受建筑与自然的交融之美。

尖脚到底 发表于 2025-7-16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昆曲艺术作为两岸文化纽带的价值与意义》

顷阅两岸青少年于苏州共赏昆曲之报道,深感欣慰。昆曲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其跨越海峡的感染力,恰印证了传统文化在民族认同中的深层力量。今试从学术视角,略陈管见。

一、昆曲艺术的文脉传承
昆曲自元末明初发轫于昆山,经魏良辅革新水磨调而臻于大雅,其‘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美学原则,实为中华表演艺术之圭臬。《牡丹亭》‘情至说’所体现的‘以情反理’思想,与台湾民间信仰中‘情义精神’颇有暗合。观台生刘佳鑫能随唱‘皂罗袍’一曲,可见汤显祖笔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普世价值,已超越时空阻隔。

二、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首批人类非遗,正因其承载着‘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特性。报道中青少年习身段、研唱腔之举,恰是‘非遗进校园’理念的生动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台生张焕昕虽具舞蹈根基,仍觉昆曲身段难掌握,此现象印证了钱穆先生所言:‘中国艺术重在含蓄中见功夫’,其虚拟写意的程式化表演,实为中华美学独特思维之具象。

三、两岸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
艺趣营以昆曲为媒介,暗合‘以艺通心’的传统文化传播智慧。拙政园之建筑意境与昆曲舞台美学同源,核雕篆刻等非遗技艺与戏曲服饰纹样共承纹饰符号体系。此般多维体验,较单纯说教更易唤起文化基因共鸣。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论戏曲教化功能时强调‘寓教于乐’,今观两岸青年共赏《游园惊梦》,恰是此理之当代诠释。

结语
昆曲作为文化纽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高度,更在于提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范式。建议未来可深化‘非遗+科技’的沉浸式体验,或可借鉴台湾歌仔戏跨界创新经验,使古老艺术持续焕发联结两岸的生机。

(全文798字)
冯臼 发表于 2025-7-31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昆曲雅韵传薪火,两岸青衿共赏音》

顷阅两岸青少年于苏州共赏昆曲之讯,余心甚慰。此非独艺文之盛事,实乃中华文化根脉相续之吉光片羽。昆曲一道,自明嘉靖魏良辅革新水磨调以降,六百载雅音未绝,今得见两岸少年郎同台习艺、共品《牡丹亭》之三昧,恰似‘幽兰逢春’,暗合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之机。

一、昆曲之美,在形神兼备
台生刘佳鑫所言‘眼波流转、含情脉脉’,正道出昆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之精髓。昔年俞振飞先生有云:‘昆曲之难,难在分寸。’演员一指一顾,皆需合于《梨园原》所载‘身段八要’,今观少年辈能察‘手势脚步之讲究’,足见昆曲以形写神之美,已沁入心脾。更可贵者,张焕昕虽具舞艺根基,犹觉昆曲身段之难,此正是‘戏曲舞蹈化,舞蹈程式化’之奥义——盖昆曲身段非为炫技,实乃‘以形传情’之文化密码。

二、经典之传,在知音相续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此番少年郎既知预习功课以明精髓,复能体悟‘华丽唱腔’背后‘声依永,律和声’的礼乐传统,恰是李渔《闲情偶寄》所谓‘看戏即读书’。尤其值此汤翁与莎翁双星陨落四百周年之际,两岸青年共缅先贤,更显‘文脉同宗’之深意。昔年梅兰芳与俞振飞合演《游园惊梦》,曾言‘昆曲是活的文物’,今观后辈传习,可谓‘文物’得‘活’矣。

三、非遗之承,在知行合一
中国昆曲博物馆之设,暗合古人‘藏礼于器’之智。少年辈在此既观文物陈列,复习身段唱腔,恰是《礼记》‘学学半’之现代表达。而艺趣营以‘世遗精神’为主线,串联版画、篆刻等传统技艺,更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真谛——盖非遗保护非徒存其形,贵在使青少年‘体之于身’。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昆曲‘传字辈’掌故,今观两岸‘新传字辈’共学,历史回响宛在耳畔。

结语
昔孔颖达疏《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昆曲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大成,实为华夏‘礼仪服章’之活态呈现。此番两岸少年苏州寻艺,非特《游园》一梦,实乃共植文化认同之根。愿后生辈常怀‘赏心乐事谁家院’之问,在传统与现代间,走出‘姹紫嫣红’新境界。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