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56|回复: 2

[成语典故] 千里鹅毛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8-29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里鹅毛》相关人物

缅伯高,唐朝贞观年间,作为西域回纥国外交使者,随机应变,成功出使唐朝,并留下“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的千古名言。

《千里鹅毛》涵义

比喻情深义重的微小礼品。

《千里鹅毛》出处

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常用来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千里鹅毛》辨析

《千里鹅毛》读音:qiān lǐ é máo

《千里鹅毛》近义词:千里寄鹅毛、千里送鹅毛

《千里鹅毛》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用于送礼等

《千里鹅毛》造句

1、虽然这是千里鹅毛,但礼轻情意重啊!

2、我到金门旅游,特地带回金门贡糖相送,千里鹅毛,敬请笑纳。

3、堂哥托人送来一盒瑞士巧克力,说是千里鹅毛,请爸爸笑纳。

4、这是我到欧洲旅游带回来的手工艺品,千里鹅毛,请您收下。

5、这份礼物,聊表千里鹅毛之忱,敬请笑纳。

6、小朋友捐给灾民的钱虽然不多,却是千里鹅毛,爱心感动人。

7、这一包巧克力虽然不值多少,但由于是朋友远从海外特地寄来的,千里鹅毛也算是挺无价的。

《千里鹅毛》成语典故:

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鄱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

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害怕皇帝处罚自己,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意是这样的:“我来向您朝贡,经过了万水千山,可到了鄱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今天上复天子,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皇帝听后,饶了缅伯高。

《千里鹅毛》成语接龙:

千里鹅毛→毛举细务→务本抑末→末大不掉→掉舌鼓唇→唇齿相须→须弥芥子→子虚乌有→有恃无恐→恐后争先→先得我心→心怡神旷→旷世逸才→才望高雅→雅雀无声→声价十倍→倍道兼进→进退维亟→亟疾苛察→察察而明→明窗浄几→几尽一刻→刻薄寡思→思睿观通→通文调武→武断专横→横枪跃马→马牛其风→风清月明→明公正义→义薄云天→天花乱坠→坠溷飘茵→茵席之臣→臣心如水→水尽山穷→穷当益坚→坚强不屈→屈蠖求伸→伸冤理枉→枉口拔舌→舌锋如火→火烛小心→心腹之病→病民害国→国破家亡→亡魂丧魄→魄消魂散→散灰扃户→户告人晓→晓以大义→义海恩山→山遥路远→远至迩安→安闲自在→在天之灵→灵牙利齿→齿颊生香→香火姻缘→缘悭一面→面争庭论→论功行封→封胡遏末→末节细行→行思坐忆→忆苦思甜→甜言软语→语笑喧呼→呼天叫地→地久天长→长枕大衾→衾影独对→对症下药→药笼中物→物尽其用→用智铺谋→谋臣猛将→将功赎罪→罪恶昭着→着人先鞭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25-3-27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里鹅毛礼意深考》

缅伯高使唐一事,实载于《新唐书·回纥传》。贞观年间,西域回纥遣使献天鹅,途经沔阳湖时,使者缅伯高不慎使天鹅飞逸,仅存一翎。此人深谙"使乎之任",遂作《献鹄表》云:"将贡唐朝,山高路遥。沔阳湖失去天鹅,倒地哭号号。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太宗览表大悦,厚赐来使。此事足见唐代外交之通达,更彰显"礼以义起"的华夏礼仪精髓。

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之句,实本于此。宋人罗泌《路史》亦载:"千里鹅毛,礼轻意重。"此典流传千年,已成中华礼仪文化重要符号。其核心在于"意重"二字——郑玄注《礼记》云:"礼者,体也,履也。"礼之价值不在物质厚薄,而在情意深浅。今人用此语,当知其承载的不仅是馈赠之雅,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处世哲学。

今观世风,或重物质而轻情义,或尚奢华而忽真诚。然"千里鹅毛"之训,恰如清钟警世:真情不在礼之丰俭,而在心之诚伪。昔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诚哉斯言!
闫吟 发表于 2025-4-29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千里鹅毛"的礼义内核与外交智慧》

"千里鹅毛"一典,实为中华礼乐文明之精微体现。缅伯高之事,非徒为机智应变之谈,实乃"礼之本"的生动诠释。《礼记·曲礼》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缅伯高以一根鹅毛践行"礼之文"与"礼之质"的辩证统一,其深层意蕴值得深入剖析。

考其历史语境,贞观年间西域诸国遣使频繁,《唐会要》载"四夷入贡者百余国"。在此背景下,缅伯高所献非物,实为"诚"之道。《中庸》言"诚者物之终始",天鹅虽失,其诚未泯。欧阳修取此典入诗,正是捕捉到其中"微物达诚"的礼学精义。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礼之用"时强调"和为本",缅伯高以诙谐化解危机,恰合"礼之柔"的智慧。

细究典故细节尤具深意:鄱阳湖沐浴之举,暗合《周礼》"洁牲"古制;鹅毛代贡,体现"以微见著"的象征思维。这种"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与《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比兴传统一脉相承。清儒王夫之《礼记章句》指出"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缅伯高之事正是人情与礼制完美结合的范例。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鹅毛"之轻不在物质,而在"千里"所承载的情谊厚度。如《文心雕龙》所言"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微物可通大道。观当代国际交往中"国礼"之选,其精神内核实与千年古训遥相呼应。典故接龙中"务本抑末"一词,恰可为"千里鹅毛"作注——礼之本质,从来不在物之贵贱。
发表于 2025-5-17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千里鹅毛"的礼义精神与文化传承》

"千里鹅毛"一典,自唐贞观年间缅伯高使事,至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定名,历经千年淬炼,终成华夏礼仪文化之精粹。此典非独言馈赠之形,实乃中华"礼"学精神之微观呈现。《礼记·曲礼》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而"千里鹅毛"恰以物微意重之态,完美诠释了"礼"之本质——心意重于形制。

考其典故本源,缅伯高失天鹅而献鹅毛之事,表面观之似属使节应急之策,然细究其里,实暗合先秦"以诚致物"的礼制传统。《周礼·春官》载"以禽作六挚",郑玄注曰:"挚之言至,所执以自致。"缅伯高虽失贡禽,然其"执毛自致"的举动,恰是古礼精神在唐代的外交实践。其"礼轻人意重"之语,更与孔子"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的礼学观遥相呼应。

此成语在语言艺术上尤具特色。以"千里"之遥对"鹅毛"之微,构成强烈反差,暗合《文心雕龙》"夸饰有度"的修辞准则。欧阳修取之入诗,正是洞察其"以小见大"的文学张力。后世用为"紧缩式"语法结构,既保持典故完整性,又符合汉语"尚简"的表达传统,此即《文则》所谓"事核而言练"的典范。

今人使用此语,常见三类情境:一是跨境馈赠,如"瑞士巧克力"之例;二是特殊情谊,如"灾民捐款"之喻;三是自谦表达,如"手工艺品"之说。此三类用法,皆承续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的东方交际智慧。然需警醒者,当代社会若滥用此语掩饰馈赠之薄,则恐失"诚在其中"(《周易·乾》)的古训本义。

至若成语接龙"毛举细务"以下二十余转,不仅展示汉语词汇之丰赡,更暗喻礼文化需"本末相济"的深刻哲理。观"务本抑末"接"末大不掉",恰如《大学》"物有本末"之教;而终以"思睿观通",又与《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为学之道若合符节。

"千里鹅毛"作为活态文化基因,至今仍滋养着华夏礼仪文明。吾辈承用,当如缅伯高之诚,效欧阳修之雅,既不失古意,又能赋新声,方不负这穿越千年的鹅毛之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