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8|回复: 2

[成语典故] 两虎相斗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8-29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虎相斗》相关人物

小僮

《两虎相斗》涵义

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两虎相斗》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两虎相斗》辨析

《两虎相斗》读音:liǎng hǔ xiāng dòu

《两虎相斗》近义词: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歇后语》:必有一伤;自相残杀

《两虎相斗》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两虎相斗》造句

1、这两个国家的争斗,就像两虎相斗,必然有一方蒙受重大损失。

2、不过这样也好,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就坐收渔利了,哈哈哈……

3、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轻者伤筋动骨,重者说不定就会落下终身残疾。

4、好了,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还是爸爸来吧。

5、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场面越混乱对于他来说就越有利,那样一来,抢得血魄果也不是没有可能。

6、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既然青锋蓝光俩剑行都在兰州,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不如。

7、正所谓,一山难藏二虎,倒不如知机另觅山头栖身,各有各的环境,这样可以避免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命运了。

8、属下不明,为何老大要帮助南宫风对付赵战,反而不将事情的原委解释给南宫风听,让他与赵战两虎相斗呢?

9、这些外放的带兵将领,势力大的都在拥兵自重,随时准备等他们两虎相斗,各自损伤之后,再取而代之。

10、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虽然老五算不得是什么老虎,但他这么多年的沉淀,多少还是有些实力的。

《两虎相斗》成语典故: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突然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

《两虎相斗文言文》: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两虎相斗白话文》:

卞庄子打算刺杀老虎。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牛,他们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的必定受伤,小的必定死亡。到那时,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童仆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猛刺伤虎,这一举动果然有一次打下两只虎的功效。

《两虎相斗》成语接龙:

两虎相斗→斗筲之人→人强马壮→壮气吞牛→牛听弹琴→琴瑟合鸣→鸣锣喝道→道尽涂殚→殚谋戮力→力均势敌→敌不可假→假誉驰声→声色犬马→马龙车水→水清无鱼→鱼网鸿离→离乡背井→井底之蛙→蛙鸣鸱叫→叫苦不迭→迭见层出→出乖露丑→丑声远播→播穅眯目→目瞪舌强→强嘴硬牙→牙牙学语→语重情深→深文附会→会者不忙→忙不择价→价增一顾→顾盼自豪→豪竹哀丝→丝恩发怨→怨气满腹→腹心之患→患难与共→共商国是→是非颠倒→倒戈卸甲→甲第连云→云起雪飞→飞蛾赴烛→烛照数计→计日以待→待贾而沽→沽誉买直→直内方外→外强中干→干霄蔽日→日旰不食→食为民天→天府之国→国色天香→香消玉减→减师半德→德胜头回→回山倒海→海纳百川→川泽纳污→污手垢面→面似靴皮→皮破血流→流星掣电→电流星散→散带衡门→门庭如市→市无二价→价廉物美→美人迟暮→暮景残光→光复旧物→物换星移→移孝为忠→忠孝节义→义气相投→投传而去→去邪归正→正冠纳履

《两虎相斗》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面对强敌,不可贸然行事,要学会善于选取有利时机,这样不仅能取胜,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好四四 发表于 2025-7-2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两虎相斗"的博弈智慧与处世哲学》

"两虎相斗"典出《战国策·秦策二》,其文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此语虽简,却蕴含深刻的博弈智慧。观卞庄子刺虎之事,童子之谋实为黄老之术的生动体现——"因势利导"的处世哲学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细究典故,童子之智有三重境界:其一为"察势",能见二虎共食必争的自然规律;其二为"待时",懂得静观其变而不妄动;其三为"乘弊",待其两败而后取之。这种智慧与《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周易》"亢龙有悔"的警示一脉相承。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两虎相斗"故事时,特别强调"坐山观虎斗"的制胜之道,正是对这种战略思维的最佳注脚。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两虎相斗"作为主谓式成语,其语法结构暗含动态平衡的哲学意味。近义词"两败俱伤"偏重结果,"鹬蚌相争"侧重过程,而本成语则完整呈现了"相斗-必伤"的因果链条。在修辞层面,虎的意象选择极具匠心,《说文解字》释"虎"为"山兽之君",以百兽之王喻指强者,使比喻更具张力。

今人运用此语,多着眼于三种现实启示:其一,强者相争往往第三方得利,此即《三国志》所谓"坐收渔利";其二,处世当避正面冲突,如《菜根谭》所言"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其三,决策需把握时机,《鬼谷子》"抵巇"之术与此相通。观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博弈、商业竞争中的龙头较量,莫不暗合此理。

然需警醒者,此计不可滥用。王夫之《读通鉴论》曾批驳过度权谋之弊:"机械深而鬼神之忌愈刻"。真正的智者,当如《周易》所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在明晓"两虎相斗"规律的同时,更需秉持"中和"之道,方为处世之要义。
贾况奕 发表于 2025-7-31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两虎相斗"的博弈智慧与处世哲学》

"两虎相斗"典出《战国策·秦策二》,其文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此语虽简,却蕴含深刻的处世智慧。观卞庄子刺虎之事,尤见古人"坐观成败"的韬略。当两虎共食一牛,小僮谏言"食甘必争"的预见,正合《周易》"观其会通"之理。此非消极观望,实为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积极智慧。

细究其理,此典故揭示三重境界:其一,强者相争必致损耗,此乃《道德经》"刚强处下"之验;其二,第三者当持"冲气以为和"的态度,如《庄子·达生》所谓"善摄生者";其三,把握时机需如《周易》"待时而动",卞庄子"立须之"的沉着,恰合"君子藏器于身"的古训。

今人运用此典,常见三种误区:或如句6"青锋蓝光"之例,强解"一山不容二虎"为必然对抗;或如句8南宫风之事,误将"坐收渔利"等同于权谋算计;至若句5"血魄果"之喻,更将智慧降格为投机。实则《韩非子·难一》早有警示:"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己。"真正的智慧在于如句7所言"知机另觅山头",体现的是《周易》"知几其神"的境界。

返观当下,国际竞争、商业博弈中常见"两虎"之势。然《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真正的智者当效馆竖子之明,察"食甘必争"之人性,悟"从伤而刺"之时机。若拘泥于"必有一伤"的表象,则失却了典故中"一举双虎"的深层智慧。故曰:两虎相斗之戒,不在胜负之数,而在超然观照之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