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8|回覆: 0

[成語典故] 嫉惡如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8-29 19: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嫉惡如仇】相關人物

傅咸(239年—294年)字長虞,西晉文學家。曹魏扶風太守傅干之孫,司隸校尉傅玄之子。曾任太子洗馬、尚書右丞、御史中丞等職。封清泉侯。

【嫉惡如仇】涵義

指對壞人壞事如同對仇敵一樣憎恨。

【嫉惡如仇】出處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蔡木龕】:“嫉惡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語必刺入骨。”

【嫉惡如仇】辨析

【嫉惡如仇】讀音:jí è rú chóu

【嫉惡如仇】近義詞:疾惡如仇

【嫉惡如仇】反義詞:善惡不分

【嫉惡如仇】用法:補充式;作謂語,含褒義

【嫉惡如仇】造句

1、當他看到她的時候,她的臉上呈現出的表情是那樣嫉惡如仇不共戴天。所以,他意識到她早就在等著他了。

2、他勇於獻身拼命工作;他酷愛學習如饑似渴;他嫉惡如仇愛恨分明;他不畏艱難挑戰病魔。

3、雖然嫉惡如仇,可對於那些糖衣炮彈,他炮彈不要,但是糖一定會留下!

4、他樂善好施,他嫉惡如仇,他鋤強扶弱,他不畏強權。

5、他嫉惡如仇,懲惡揚善;他不畏強權,不畏邪惡,與權鬥與獸斗與魔斗他踏平天下不平事,鏟盡天下不平源。

6、出生高貴的敖烈天生樂善好施,嫉惡如仇,而且頗有治國之才,北平在他的治下,人人安居樂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7、獨孤無方著實風光了一把,卻因嫉惡如仇,與許多江湖中成名人物結下怨仇,江氏兄弟更是恨之入骨。

8、葉風雲耳聞目睹丐幫眾人如此俠肝義膽,嫉惡如仇,心裡熱浪翻滾,對丐幫眾人更添崇敬佩服之意。

9、他嫉惡如仇,卻爲了一個女子險些墮入魔路。

10、呃,一個嫉惡如仇打遍南城混混無敵手的普通高中生……

【嫉惡如仇】成語典故:

【嫉惡如仇】成語典故:

西晉時期,朝中大臣大多數都出身於皇親國戚和名門望族。他們依仗貴族身份享有許多特權,驕奢淫逸,越來越腐敗。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後,後宮竟有近萬名宮女供他享用。當時,有一個叫傅鹹的人,任武帝的尚書左丞、冀州刺史,後來又做司徒左長史等。武帝駕崩後,惠帝即位,傅咸任御史中丞、司隸校尉。他爲人正派,敢於直言。

有一次,各地發生饑荒,許多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餓死凍死者不計其數。傅咸了解到這些情況後,立刻向惠帝陳奏百姓沒有飯吃,惠帝卻不解地問:“那他們爲什麼不吃肉粥?”傅咸聞聽,啼笑皆非,便細細地將百姓之事講給惠帝聽。惠帝聽後問道:“依卿之見,該如何是好?”傅咸直言不諱地說:“朝中一些大臣揮霍無度,他們一天的飯費竟達萬錢,而百姓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如此奢侈腐化,朝廷應嚴加處罰,屢教不改者可按國法處治。”

惠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說道:“言之有理。愛卿如發現何人揮霍無度,視國法於不顧,都可按條例懲處。”於是,傅咸便舉出數人上報朝廷。這些平日裡趾高氣揚的貴族們覺得傅咸不能把他們如何,心裡滿不在乎。傅咸面對這些頑固不化的皇親國戚們,並沒有氣餒。他多次上書惠帝,尖銳地指出:“奢侈之費,甚於天災。”由於他的勸諫,惠帝終於下定決心罷免了一些官員。從此朝中大臣因心中懼怕,均有所收斂。於是,人們都說傅咸爲官嚴正、嫉惡如仇。

相關帖子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4-26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嫉惡如仇"的精神傳統及其現代價值】

"嫉惡如仇"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精神張力的道德命題,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先秦儒家"義利之辨"的倫理傳統。【孟子·告子上】所言"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實爲這一品格的哲學基礎。傅咸在西晉濁世中的立身行事,恰是對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精神的生動詮釋。

考其詞源,"嫉惡如仇"的完整表述雖首見於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然其精神內核早在【左傳】"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的記載中已見端倪。漢代王符【潛夫論】更明確提出"凡欲正人者,必先自正"的修身準則,傅咸之所以能在"上品無寒門"的九品中正制下堅守風骨,正是這種修身傳統的具體實踐。值得注意的是,魏晉時期"清議"之風盛行,士人常以"臧否人物"爲任,傅鹹的奏劾權貴,實爲將私人道德評判轉化爲制度性監督的典範。

在當代語境中重審這一品格,需注意三個維度:其一,當區別於簡單的情感宣洩,而應建基於理性判斷,如孔子所言"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爲仁矣";其二,須與"隱惡揚善"的處世智慧相平衡,避免陷入"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偏執;其三,在現代法治框架下,當將道德義憤轉化爲依法監督的公民意識。觀傅咸生平,其任司隸校尉時"奏免朝士"皆依律而行,這種將道德激情納入制度軌道的智慧尤值借鑑。

【禮記·大學】云:"唯仁人能愛人,能惡人。"真正的"嫉惡如仇"絕非快意恩仇的泄憤,而是以悲憫之心矯正世道的擔當。在價值多元的今天,我們更需傳承這種"和而不同"的君子之德,使傳統美德在現代文明土壤中煥發新的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