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93|回覆: 0

[成語典故] 好謀善斷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29 19: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好謀善斷】相關人物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好謀善斷】涵義

善:擅長;斷:決斷。形容人能不斷思考,並善於判斷。

【好謀善斷】出處

晉·陸機【辨亡論】上:“疇咨俊茂,好謀善斷。”

【好謀善斷】辨析

【好謀善斷】讀音:hào móu shàn duàn

【好謀善斷】近義詞:多謀善斷

【好謀善斷】反義詞:好謀無斷

【好謀善斷】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

【好謀善斷】造句

1、毛澤東同志多次勸全黨幹部多向郭嘉學習,好謀善斷是重要的素質。

2、他是個特別的人,卓爾不群,好謀善斷

3、吳家有女初長成,敬候佳音覓佳婿。瑜百瑕一難自棄,好謀善斷成大器。

4、老公和老媽真夠用功的,天天拿着書給小寶取名字到半夜。“以身作則好謀善斷”。

【好謀善斷】成語典故:

三國時,孫權善於招攬人才,禮賢下士。只要有才能,願為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魯肅、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賞識和重用。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前往荊州,以弔喪為名,聯合依附於劉表的劉備,共同對抗曹操。魯肅與劉備見面後,劉備表示同意,便派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

當時,孫權還在猶豫不決。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對他說,曹操大軍壓境,再不採取主動將會大禍臨頭。曹軍南下作戰,非常疲倦,加上他們又不習水戰,只要孫、劉聯軍,一定能將曹操打敗。孫權聽了這番分析,增強了聯劉抗曹的信心。他召集部下商議,周瑜分析了曹軍的弱點後,認為曹操犯了用兵大忌,建議孫權給他幾萬精兵,保證能大獲全勝。周瑜的話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堅定了。這一年,孫權任命周瑜為左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程普為右督,率三萬精兵沿江西上,和劉備的軍隊會合,迎擊曹軍。赤壁之戰,曹軍大敗,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孫權建立吳國後,由於他善於用人,善於判斷,所以吳國越來越強大。

【好謀善斷】成語接龍:

好謀善斷→斷髮文身→身非木石→石火風燭→燭照數計→計無所施→施而不費→費力勞心→心甘情原→原原委委→委曲求全→全始全終→終焉之志→志高氣揚→揚長而去→去故就新→新婚燕爾→爾雅溫文→文無點易→易如破竹→竹馬之友→友風子雨→雨散雲收→收園結果→果刑信賞→賞勞罰罪→罪惡深重→重望高名→名公鉅卿→卿卿我我→我武惟揚→揚幡招魂→魂飛膽戰→戰戰業業→業精於勤→勤學苦練→練兵秣馬→馬牛襟裾→裾馬襟牛→牛溲馬勃→勃然大怒→怒目橫眉→眉舒目展→展翅高飛→飛眼傳情→情深義重→重足累息→息跡靜處→處之綽然→然荻讀書→書空咄咄→咄咄書空→空前絕後→後手不接→接踵而至→至善至美→美玉無瑕→瑕瑜互見→見性成佛→佛眼佛心→心慈手軟→軟紅十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多草廣→廣陵散絕→絕代佳人→人命關天→天造草昧→昧己瞞心→心曠神飛→飛糧挽秣→秣馬脂車→車載船裝→裝聾做啞→啞子託夢→夢寐以求→求賢下士→士農工商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4-23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好謀善斷"的治國智慧與當代啟示】

"好謀善斷"作為中國古典政治智慧的精粹,最早見於陸機【辨亡論】對孫權的評價。此成語由"好謀"與"善斷"兩個動態過程構成:前者強調周密的籌劃能力,後者側重果敢的決策魄力,二者相濟方成治國大道。孫權在赤壁之戰前的決策過程,恰是這一智慧的完美演繹。面對曹操百萬雄師,他既廣納魯肅、諸葛亮的戰略謀劃,又能當機立斷聯劉抗曹,最終成就三分天下的格局。這種"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的決策模式,與【尚書】"稽於眾,捨己從人"的古訓一脈相承。

在當代組織管理中,"好謀善斷"的現代價值愈發凸顯。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言"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正揭示了決策者需兼具柔性的謀略思維與剛性的決斷能力。孫權晚年設立"校事"制度監察百官,雖引發爭議,卻體現其根據時勢調整決策的靈活性。這種動態平衡的智慧,對現代管理者處理複雜問題具有重要啟示:過度謀劃易陷"築室道謀"之弊,魯莽決斷又有"暴虎馮河"之險。

考諸史冊,孫權政權能立足江東八十餘載,關鍵在於建立了"謀斷分離"的決策機制。他設立"軍師"專職謀劃,"都督"負責執行,形成系統的決策閉環。這種制度設計暗合現代管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彰顯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前瞻性。當代領導者當效法這種"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的胸懷,在充分論證基礎上勇於擔當,方能在複雜環境中把握先機。
清幽 發表於 2025-4-29 09: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好謀善斷"的治國智慧與當代啟示】

"好謀善斷"作為中國古典政治智慧的精粹,其價值不僅見於陸機【辨亡論】的史筆褒揚,更在孫權建立東吳的實踐中得到充分印證。此成語以"謀""斷"二字為核心,揭示了決策者必備的雙重素養:既要有周詳的思慮,更需果決的魄力。考【三國志·吳主傳】載孫權"任才尚計",正是這種特質的生動體現。

從歷史語境觀之,孫權的"好謀"表現在其構建了以魯肅、周瑜、諸葛瑾為軸心的智囊體系。建安十三年(208年)面對曹操南下的危局,他先納魯肅"聯劉抗曹"之策,再采諸葛亮"曹軍四忌"之論,最終定周瑜火攻之計,這種廣咨博議的決策過程,恰如【鬼谷子·謀篇】所謂"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而"善斷"之能,則體現在赤壁戰前力排眾議的決斷,此即【孫子兵法·九變篇】強調的"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的實踐典範。

在管理學視域下,"好謀善斷"構成完整的決策閉環:信息收集(魯肅弔喪)→方案論證(諸葛亮分析)→風險評估(周瑜研判)→決斷執行(火攻破曹)。現代領導科學中的"有限理性決策"理論,與此古智遙相呼應。孫權更以"推誠信士"的用人哲學(見【江表傳】),將謀斷智慧轉化為組織效能,這正是當代管理者值得借鑑的"決策-執行"一體化思維。

當今社會治理中,"好謀無斷"的拖延症與"斷而不謀"的冒進病並存。重溫這則成語,當悟其三層現代價值:其一,建立專家諮詢制度以延展"謀"的深度;其二,完善決策責任制以確保"斷"的效度;其三,培養領導幹部"謀之以眾,斷之以獨"的素養。昔孫權以江東六郡開創鼎足之勢,今人若能承此智慧,必能在複雜治理中遊刃有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