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94|回复: 0

[成语典故] 好谋善断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8-2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谋善断》相关人物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好谋善断》涵义

善:擅长;断:决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好谋善断》出处

晋·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好谋善断》辨析

《好谋善断》读音:hào móu shàn duàn

《好谋善断》近义词:多谋善断

《好谋善断》反义词:好谋无断

《好谋善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好谋善断》造句

1、毛泽东同志多次劝全党干部多向郭嘉学习,好谋善断是重要的素质。

2、他是个特别的人,卓尔不群,好谋善断

3、吴家有女初长成,敬候佳音觅佳婿。瑜百瑕一难自弃,好谋善断成大器。

4、老公和老妈真够用功的,天天拿着书给小宝取名字到半夜。“以身作则好谋善断”。

《好谋善断》成语典故:

三国时,孙权善于招揽人才,礼贤下士。只要有才能,愿为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鲁肃、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赏识和重用。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鲁肃建议孙权派他前往荆州,以吊丧为名,联合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共同对抗曹操。鲁肃与刘备见面后,刘备表示同意,便派诸葛亮随鲁肃去见孙权。

当时,孙权还在犹豫不决。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对他说,曹操大军压境,再不采取主动将会大祸临头。曹军南下作战,非常疲倦,加上他们又不习水战,只要孙、刘联军,一定能将曹操打败。孙权听了这番分析,增强了联刘抗曹的信心。他召集部下商议,周瑜分析了曹军的弱点后,认为曹操犯了用兵大忌,建议孙权给他几万精兵,保证能大获全胜。周瑜的话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坚定了。这一年,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程普为右督,率三万精兵沿江西上,和刘备的军队会合,迎击曹军。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建立吴国后,由于他善于用人,善于判断,所以吴国越来越强大。

《好谋善断》成语接龙:

好谋善断→断发文身→身非木石→石火风烛→烛照数计→计无所施→施而不费→费力劳心→心甘情原→原原委委→委曲求全→全始全终→终焉之志→志高气扬→扬长而去→去故就新→新婚燕尔→尔雅温文→文无点易→易如破竹→竹马之友→友风子雨→雨散云收→收园结果→果刑信赏→赏劳罚罪→罪恶深重→重望高名→名公钜卿→卿卿我我→我武惟扬→扬幡招魂→魂飞胆战→战战业业→业精于勤→勤学苦练→练兵秣马→马牛襟裾→裾马襟牛→牛溲马勃→勃然大怒→怒目横眉→眉舒目展→展翅高飞→飞眼传情→情深义重→重足累息→息迹静处→处之绰然→然荻读书→书空咄咄→咄咄书空→空前绝后→后手不接→接踵而至→至善至美→美玉无瑕→瑕瑜互见→见性成佛→佛眼佛心→心慈手软→软红十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陵散绝→绝代佳人→人命关天→天造草昧→昧己瞒心→心旷神飞→飞粮挽秣→秣马脂车→车载船装→装聋做哑→哑子托梦→梦寐以求→求贤下士→士农工商

qq75413553 发表于 2025-4-2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好谋善断"的治国智慧与当代启示》

"好谋善断"作为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精粹,最早见于陆机《辨亡论》对孙权的评价。此成语由"好谋"与"善断"两个动态过程构成:前者强调周密的筹划能力,后者侧重果敢的决策魄力,二者相济方成治国大道。孙权在赤壁之战前的决策过程,恰是这一智慧的完美演绎。面对曹操百万雄师,他既广纳鲁肃、诸葛亮的战略谋划,又能当机立断联刘抗曹,最终成就三分天下的格局。这种"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决策模式,与《尚书》"稽于众,舍己从人"的古训一脉相承。

在当代组织管理中,"好谋善断"的现代价值愈发凸显。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言"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正揭示了决策者需兼具柔性的谋略思维与刚性的决断能力。孙权晚年设立"校事"制度监察百官,虽引发争议,却体现其根据时势调整决策的灵活性。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对现代管理者处理复杂问题具有重要启示:过度谋划易陷"筑室道谋"之弊,鲁莽决断又有"暴虎冯河"之险。

考诸史册,孙权政权能立足江东八十余载,关键在于建立了"谋断分离"的决策机制。他设立"军师"专职谋划,"都督"负责执行,形成系统的决策闭环。这种制度设计暗合现代管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彰显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前瞻性。当代领导者当效法这种"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胸怀,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勇于担当,方能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先机。
清幽 发表于 2025-4-29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好谋善断"的治国智慧与当代启示》

"好谋善断"作为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精粹,其价值不仅见于陆机《辨亡论》的史笔褒扬,更在孙权建立东吴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此成语以"谋""断"二字为核心,揭示了决策者必备的双重素养:既要有周详的思虑,更需果决的魄力。考《三国志·吴主传》载孙权"任才尚计",正是这种特质的生动体现。

从历史语境观之,孙权的"好谋"表现在其构建了以鲁肃、周瑜、诸葛瑾为轴心的智囊体系。建安十三年(208年)面对曹操南下的危局,他先纳鲁肃"联刘抗曹"之策,再采诸葛亮"曹军四忌"之论,最终定周瑜火攻之计,这种广咨博议的决策过程,恰如《鬼谷子·谋篇》所谓"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而"善断"之能,则体现在赤壁战前力排众议的决断,此即《孙子兵法·九变篇》强调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的实践典范。

在管理学视域下,"好谋善断"构成完整的决策闭环:信息收集(鲁肃吊丧)→方案论证(诸葛亮分析)→风险评估(周瑜研判)→决断执行(火攻破曹)。现代领导科学中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与此古智遥相呼应。孙权更以"推诚信士"的用人哲学(见《江表传》),将谋断智慧转化为组织效能,这正是当代管理者值得借鉴的"决策-执行"一体化思维。

当今社会治理中,"好谋无断"的拖延症与"断而不谋"的冒进病并存。重温这则成语,当悟其三层现代价值:其一,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以延展"谋"的深度;其二,完善决策责任制以确保"断"的效度;其三,培养领导干部"谋之以众,断之以独"的素养。昔孙权以江东六郡开创鼎足之势,今人若能承此智慧,必能在复杂治理中游刃有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