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41|回復: 0

[成语典故] 铁杵成针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29 17: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铁杵成针〗相关人物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铁杵成针〗涵义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成针〗出处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铁杵成针〗辨析

〖铁杵成针〗读音:tiě chǔ chéng zhēn

〖铁杵成针〗近义词:持之以恒、铁杵磨针、愚公移山

〖铁杵成针〗反义词:半途而废

〖铁杵成针〗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铁杵成针〗造句

1、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2、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成针的。

3、每次在这儿吃都会赞叹老板娘的厨艺,虽然我一直都相信铁杵成针,但是吃着她做的菜,不得不相信有些人就是有天赋。

4、发扬铁杵成针的毅力,肯定会有所收获。

5、此女的幻术却是耳厮鬓摩,铁杵成针,一点点耗光敌人的意志,令敌人眼看自己沉醉于幻境不能自拔,精神上掌控敌人的意志。

〖铁杵成针〗成语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成针文言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铁杵成针白话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铁杵成针〗成语接龙:

铁杵成针→针锋相对→对景挂画→画地成图→图穷匕见→见机行事→事齐事楚→楚弓遗影→影只形单→单刀直入→入文出武→武断乡曲→曲突徙薪→薪桂米珠→珠联璧合→合盘托出→出入人罪→罪孽深重→重兴旗鼓→鼓睛暴眼→眼观六路→路无拾遗→遗臭千秋→秋雨绵绵→绵里藏针→针芥之投→投舒丧命→命世之才→才疏志大→大做文章→章决句断→断珪缺璧→璧坐玑驰→驰风骋雨→雨沐风餐→餐风茹雪→雪窗萤几→几尽一刻→刻舟求剑→剑拔弩张→张慌失措→措置裕如→如数家珍→珍禽奇兽→兽穷则啮→啮雪餐毡→毡上拖毛→毛遂堕井→井井有法→法脉准绳→绳愆纠违→违心之论→论功受赏→赏善罚恶→恶直丑正→正大堂皇→皇亲国戚→戚戚具尔→尔雅温文→文以载道→道弟称兄→兄弟阋墙→墙风壁耳→耳红面赤→赤诚相待→待兔守株→株连蔓引→引狼入室→室如悬罄→罄笔难书→书香门户→户告人晓→晓行夜宿→宿弊一清→清都绛阙→阙一不可→可泣可歌→歌声绕梁→梁孟相敬→敬贤礼士

〖铁杵成针〗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4-27 0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铁杵成针"的修身哲学与当代价值》

"铁杵成针"典出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其核心要义在于揭示"心坚杵有成针日"的修身哲理。此典故虽托名李白少时轶事,然考《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未载,当属民间劝学故事的典型建构。从国学视角观之,这一成语实为儒家"人一能之己百之"(《中庸》)精神的生动注脚,与《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治学理念遥相呼应。

一、典故的哲学维度
老妪磨杵之举暗合三重境界:其一显"志于道"的定向,《论语·述而》所谓"志于道,据于德";其二彰"格物"功夫,如朱熹言"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积累;其三达"精一"之境,《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正谓此理。铁杵与绣花针的形态转化,实为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过程,与《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的易理相通。

二、传统语境中的实践智慧
此典故在明清蒙学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王阳明《传习录》强调"在事上磨炼",与磨杵成针的意象深度契合。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更直言:"学问文章,须成针手段",将物理性的磨炼上升为治学方法论。值得注意的是,成语中"铁杵"的材质选择颇具深意——铁之刚性与针之柔性的转化,恰似《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的东方智慧。

三、当代社会的启示价值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铁杵成针"精神尤显珍贵。但需辨析的是,现代语境中的"坚持"应避免陷入机械重复。曾国藩所谓"扎硬寨,打死仗"的韧劲,需与"君子不器"的变通智慧结合。观企业界任正非"力出一孔"的战略,学界屠呦呦团队190次青蒿提取实验,皆是传统毅力的现代演绎。

结语
"铁杵成针"不应简单理解为时间累积,其本质是《大学》"止于至善"的修为过程。当我们面对AI时代的知识迭代,更需传承这种"磨杵"精神——既要如铁杵般保持定力,又要似绣花针般精准突破,方能在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的辩证中,实现真正的"成针"之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