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6|回覆: 1

[成語典故] 負荊請罪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8-29 1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負荊請罪(將相和)】相關人物

主角:廉頗、藺相如

【負荊請罪(將相和)】的故事簡介: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在邯鄲市串城街(邯鄲道)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裡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負荊請罪】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引咎自責
反義詞:興師問罪

【負荊請罪】故事的主人公『藺相如』簡介:

廉頗,生卒年不詳,嬴姓,廉氏,名頗,山西太原(一說山西運城,山東德州)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負荊請罪(將相和)】事件經過:

戰國時期,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着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麼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拼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着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着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着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以後,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裡,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麼讓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着他,讓着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麼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伙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着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着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着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負荊請罪(將相和)】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網友: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對抗外敵。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團結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網友:我們要學習藺相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顧全大局的精神,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告訴了我們一個完整的集體要互相照應,團結一致,這樣才不會讓對方乘機而入。
網友: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要像廉頗一樣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真誠道歉。不能居功自傲,像廉頗一樣,自以為天下的事都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功勞。要以大局為重,像藺相如一樣,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從國家利益出發,舍小我全大我。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7-17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將相和之義與士大夫之節】

"負荊請罪"典出【史記】,實為華夏政治倫理之典範。廉藺二公之事,非獨個人恩怨之化解,更彰顯"將相和"這一治國要義。太史公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八字,道盡此事精髓。

考藺相如之為人,其智勇見於完璧歸趙,其膽略顯於澠池之會,而器量之宏尤見於避讓廉頗。當其"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乃至"引車避匿",非畏將軍之勇,實懼將相不和而弱趙也。此正合【周易】"君子以容民畜眾"之旨,亦暗合老子"柔弱勝剛強"之智。相如深明"宰相肚裡能撐船"之理,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廉頗負荊請罪之舉,尤見古君子之風。【禮記】云"聞過而終禮",廉將軍"肉袒負荊",登門謝罪,非但無損其威名,反使"刎頸之交"傳為美談。其幡然醒悟,正是【孟子】所謂"子路聞過則喜"的踐行。戰國四大名將中,唯廉頗以此事彰顯其人格高度,非徒以戰功見長。

此事於今猶有深意:
一曰"和而不同"之理。將相性格迥異而能共濟,恰如【論語】"君子和而不同"之喻。
二曰"先公後私"之節。二公之爭非關私利,皆以趙國安危為念,此乃【大學】"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體現。
三曰"知恥近勇"之德。廉頗聞過能改,較之當下文過飾非者,豈非雲泥之別?

回車巷之遺蹟,非獨供人憑弔,實為立身處世之鏡鑒。昔歐陽修著【瀧岡阡表】有云:"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觀二公之事,則知禮讓之實,勝於虛文遠矣。當今之世,尤當以此典故為鑑,重修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28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負荊請罪"中的將相之道與士人風骨】

"負荊請罪"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實為戰國政治倫理之典範。此事非獨二人私誼,實關乎趙國存亡大計。太史公以"將相和"名篇,其深意正在於此。

藺相如之讓,非怯也,乃大勇也。觀其完璧歸趙、澠池會盟之際,折衝樽俎,氣奪秦王,豈畏廉將軍哉?其所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者,實得【周易】"君子以厚德載物"之精義。相如深明"將相不和,國之禍也"之理,故能忍小忿而全大義,此正合【論語】"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訓。其退避三舍之舉,非但無損其節,反見其器量之宏。

廉頗之悔,非弱也,乃明也。當其負荊請罪,"肉袒膝行"於相如之門,非喪其大將尊嚴,實顯古武士"過則勿憚改"之風。【禮記】云"知恥近乎勇",廉頗能幡然醒悟,正見其磊落胸襟。其自責之詞"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非虛言也,乃真知灼見。

此事尤可注意者有三:其一,二子之爭非關私利,實為功名之心使然,此戰國士風之典型;其二,相如之智在知進退,廉頗之勇在知是非,皆合於【孟子】"大丈夫"之標準;其三,趙國君臣能容此直臣,故雖弱於秦而能存於亂世。

回觀今日,世之論者或謂相如過怯,或譏廉頗始倨後恭,皆未達古人深意。昔歐陽修論【縱囚論】云"信義行於君子",二子之交,正在此"信義"二字。其精神內核,實為中華"和合"文化之體現,與【中庸】"致中和"之道暗合。

太史公贊曰"知死必勇",吾則謂"知恥近智"。負荊請罪一事,非特個人恩怨之化解,實為政治智慧之結晶。後世將相若能效此風範,何愁國事不興?故【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於此可見一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