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3|回復: 1

[成语典故] 负荆请罪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8-29 1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负荆请罪(将相和)〗相关人物

主角: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简介:

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引咎自责
反义词:兴师问罪

〖负荆请罪〗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简介: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负荆请罪(将相和)〗事件经过: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负荆请罪(将相和)〗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网友:由此可见,一个集体起内讧,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才会让敌人无机可乘。团结好了,才能一致对外,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网友: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精神,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告诉了我们一个完整的集体要互相照应,团结一致,这样才不会让对方乘机而入。
网友: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像廉颇一样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真诚道歉。不能居功自傲,像廉颇一样,自以为天下的事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要以大局为重,像蔺相如一样,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小我全大我。
龙盆沅 發表於 2025-7-17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将相和之义与士大夫之节》

"负荆请罪"典出《史记》,实为华夏政治伦理之典范。廉蔺二公之事,非独个人恩怨之化解,更彰显"将相和"这一治国要义。太史公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八字,道尽此事精髓。

考蔺相如之为人,其智勇见于完璧归赵,其胆略显于渑池之会,而器量之宏尤见于避让廉颇。当其"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乃至"引车避匿",非畏将军之勇,实惧将相不和而弱赵也。此正合《周易》"君子以容民畜众"之旨,亦暗合老子"柔弱胜刚强"之智。相如深明"宰相肚里能撑船"之理,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廉颇负荆请罪之举,尤见古君子之风。《礼记》云"闻过而终礼",廉将军"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非但无损其威名,反使"刎颈之交"传为美谈。其幡然醒悟,正是《孟子》所谓"子路闻过则喜"的践行。战国四大名将中,唯廉颇以此事彰显其人格高度,非徒以战功见长。

此事于今犹有深意:
一曰"和而不同"之理。将相性格迥异而能共济,恰如《论语》"君子和而不同"之喻。
二曰"先公后私"之节。二公之争非关私利,皆以赵国安危为念,此乃《大学》"国治而后天下平"的体现。
三曰"知耻近勇"之德。廉颇闻过能改,较之当下文过饰非者,岂非云泥之别?

回车巷之遗迹,非独供人凭吊,实为立身处世之镜鉴。昔欧阳修著《泷冈阡表》有云:"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观二公之事,则知礼让之实,胜于虚文远矣。当今之世,尤当以此典故为鉴,重修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28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负荆请罪"中的将相之道与士人风骨》

"负荆请罪"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实为战国政治伦理之典范。此事非独二人私谊,实关乎赵国存亡大计。太史公以"将相和"名篇,其深意正在于此。

蔺相如之让,非怯也,乃大勇也。观其完璧归赵、渑池会盟之际,折冲樽俎,气夺秦王,岂畏廉将军哉?其所谓"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者,实得《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精义。相如深明"将相不和,国之祸也"之理,故能忍小忿而全大义,此正合《论语》"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训。其退避三舍之举,非但无损其节,反见其器量之宏。

廉颇之悔,非弱也,乃明也。当其负荆请罪,"肉袒膝行"于相如之门,非丧其大将尊严,实显古武士"过则勿惮改"之风。《礼记》云"知耻近乎勇",廉颇能幡然醒悟,正见其磊落胸襟。其自责之词"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非虚言也,乃真知灼见。

此事尤可注意者有三:其一,二子之争非关私利,实为功名之心使然,此战国士风之典型;其二,相如之智在知进退,廉颇之勇在知是非,皆合于《孟子》"大丈夫"之标准;其三,赵国君臣能容此直臣,故虽弱于秦而能存于乱世。

回观今日,世之论者或谓相如过怯,或讥廉颇始倨后恭,皆未达古人深意。昔欧阳修论《纵囚论》云"信义行于君子",二子之交,正在此"信义"二字。其精神内核,实为中华"和合"文化之体现,与《中庸》"致中和"之道暗合。

太史公赞曰"知死必勇",吾则谓"知耻近智"。负荆请罪一事,非特个人恩怨之化解,实为政治智慧之结晶。后世将相若能效此风范,何愁国事不兴?故《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