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69|回復: 2

[成语典故] 杜渐防微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28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渐防微〗相关人物

丁鸿(?—94年2月24日),字孝公。东汉时期名儒、大臣。

〖杜渐防微〗涵义

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杜渐防微〗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昔之达人,杜渐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

〖杜渐防微〗辨析

〖杜渐防微〗读音:dù jiàn fáng wēi

〖杜渐防微〗近义词:防微杜渐、杜渐防萌

〖杜渐防微〗反义词:养痈遗患

〖杜渐防微〗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同“杜渐防萌”

〖杜渐防微〗造句

1、中央要对此类事件杜渐防微,旨在从源头上防腐。

2、廉政公署认为,贪污属于社会罪行,如不杜渐防微,对社会祸害无穷,并会蚕食法治、影响政府效率、窒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社会政治动荡。

3、我们的技术人员对设备的运转更了解,有助于延长变压器的寿命,规避故障停电等问题,起到杜渐防微的作用。

〖杜渐防微〗成语典故:

丁鸿,东汉时人。自幼聪明好学,对经书很有研究。其父死后,父亲的爵位按当时的世袭传统应由作为长子的他继承,但他却上书朝廷要把爵位让给他弟弟,他自己外出躲了起来。后来,朝廷不允,他在外被人发现,经反复劝说,才回到家中,接受了皇帝的敕封。

到了和帝刘肇继位时,刘肇因年幼无能,大权由窦太后执掌。当时,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职位非常显要,他拉帮结伙,把窦家兄弟纷纷安排到了重要的职位上,相互勾结,为非作歹,朝廷实际上成了窦家天下。丁鸿见了很着急。他利用那年发生日蚀,古代人认为是不祥之兆的机会,劝说皇帝趁窦家兄弟权势还不大的时候,及早制止,以防患于未然。他上奏皇帝说:”皇上如果亲自负责治理国家,发现坏事的苗头,就及时地制止它、杜绝它。这样,凶险就可以避免,祸害就可消除。”他还进一步举例说:”岩石的破坏,是因为涓涓细水的侵蚀;能遮蔽阳光的树木,是嫩绿的幼苗长成,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容易制止,等发展壮大了,就难以除掉了。”丁鸿的话,正合和帝的心意,和帝本来就有大权旁落的感觉。于是,他罢免了窦宪的官职。窦宪被迫自杀。

〖杜渐防微〗成语接龙:

杜渐防微→微察秋毫→毫发不爽→爽心悦目→目断鳞鸿→鸿飞霜降→降心顺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衣疏食→食甘寝宁→宁缺勿滥→滥竽充数→数短论长→长春不老→老气横秋→秋风团扇→扇火止沸→沸反盈天→天随人原→原始见终→终成泡影→影只形孤→孤鸿寡鹄→鹄形鸟面→面无惭色→色厉胆薄→薄寒中人→人心惶惶→惶恐不安→安危相易→易于反掌→掌上明珠→珠璧交辉→辉煌金碧→碧血丹心→心长发短→短见薄识→识变从宜→宜室宜家→家道小康→康庄大道→道寡称孤→孤标傲世→世扰俗乱→乱臣贼子→子虚乌有→有气无力→力士脱靴→靴刀誓死→死去活来→来者可追→追根寻底→底死谩生→生死不易→易地而处→处之怡然→然糠自照→照本宣科→科头裸身→身不由主→主忧臣辱→辱国殃民→民穷财尽→尽欢而散→散带衡门→门庭如市→市井无赖→赖有此耳→耳食之谈→谈笑封侯→侯服玉食→食荼卧棘→棘地荆天→天机云锦→锦簇花团→团花簇锦→锦绣心肠→肠肥脑满→满腔热枕

高杉 發表於 2025-5-9 19:0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杜渐防微的治世智慧与当代启示》

"杜渐防微"一典,源出葛洪《抱朴子·明本》,其核心要义在于"禁于未发之谓豫"的预防哲学。东汉名儒丁鸿以日蚀为谏,劝和帝制窦宪于权柄未张之时,实为这一理念的经典实践。细究其理,此成语蕴含着三重治国智慧:

一曰察几之智。《周易·系辞》言"几者动之微",丁鸿见窦氏"兄弟专朝"之端倪,正如《韩非子·喻老》所述"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汉代贾谊《新书·审微》早有"焰焰弗灭,炎炎奈何"之诫,与丁鸿"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之喻异曲同工。

二曰断制之勇。丁鸿敢在窦氏"势倾朝野"之际进谏,体现了儒家"见危授命"的担当精神。这与《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修身准则一脉相承。历史上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正是此种精神的延续。

三曰时中之度。丁鸿选择"日蚀"天象为契机进言,暗合《礼记·中庸》"时措之宜"的智慧。如同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强调的"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在矛盾初显时干预,恰是成本最低的治理艺术。

当今社会治理中,"杜渐防微"思想更具现实意义。廉政建设强调"抓早抓小",金融监管注重"风险预判",环境治理推行"源头防控",无不是这一古典智慧的现代演绎。然须注意,践行此道需避免陷入"吹毛求疵"的极端,当以《尚书》"允执厥中"为要。

丁鸿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治国良方,不在事后矫枉过正,而在事前明察秋毫。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智慧,既是中华管理哲学的精华,亦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历久弥新的思想资源。
无端 發表於 2025-5-15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杜渐防微"的治理智慧与当代价值》

"杜渐防微"作为源自东汉的政治智慧,其核心要义在于《周易·系辞下》所云"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的预见性治理理念。丁鸿谏汉和帝之事,实为这一理念的经典实践。考其源流,葛洪《抱朴子》虽首录此语,然其思想内核可追溯至《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的古老训诫。

从语义学角度辨析,"杜"字本义为堵塞,《说文解字》释为"闭也";"渐"取《易经·渐卦》"进得位,往有功也"的渐进之意;"微"则承《老子》"见小曰明"的洞察维度。三字组合形成独特的治理方法论体系,较之"防微杜渐"更强调主动性,与"杜渐防萌"形成语义场互补,而与"养痈遗患"构成鲜明对立。

丁鸿谏政的深层智慧在于其把握了三个治理维度:其一,借天象示警建立谏言合法性,此乃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实践应用;其二,以"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的比喻揭示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暗合《荀子·劝学》"不积跬步"之喻;其三,提出"权柄不可假人"的集权主张,体现东汉经学家"春秋大一统"的政治理想。这种将自然哲学、政治伦理与权力运作相结合的谏言艺术,堪称汉代经学致用的典范。

当代社会治理中,"杜渐防微"的现代转化体现在:风险管理的预见性原则、廉政建设的源头治理、公共危机的早期预警等维度。香港廉政公署的防腐机制、现代企业的内控体系,莫不是这一古典智慧的制度化呈现。然须警惕将"杜渐"异化为过度防控,当秉持《论语》"过犹不及"的中道智慧。

此成语启示我们:真正的治理艺术在于把握《大学》"知所先后"的时机哲学,在"几微"处着眼,于"未形"时发力。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智慧,对于构建现代预防性治理体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