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66|回覆: 1

[國學灌水] 古代最高學府如何放假三大假期超期不回開除學籍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23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最高學府如何放假三大假期超期不回開除學籍

古代最高學府如何放假三大假期超期不回開除學籍

放暑假了。現代學生有假期,古代時學生放不放假呢?

答案是肯定的,古代的學生也休寒暑假,只是名稱不一、內容不同罷了。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官方創辦的學校就出現了,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太學。太學相當於國立大學,就讀的學生稱作太學生。太學生就有假期了。隋唐時期,太學逐漸發展為國子監,成為那個時代國家投資創建的最高學府,在國子監裏就讀的學生稱為監生。在明清一些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監生一詞。據史料記載,在國子監裏就讀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監生們拋家舍業、不遠萬裏聚到京城就讀,非常辛苦,於是朝廷就為這些古代的大學生們設立了休假制度。他們的假期有三種

第一種是旬假。這是一種常假,規定每10天休息1天。有點近乎於我們現在的雙休日休假制度。10天休1天,離家較近的學生可以匆匆忙忙到家裏看一眼;而對於老家在外地的學生們來說,根本不夠回家的行程時間,所以國子監乾脆規定:旬考之後休假1天,外地學生不許回家。

第二種是田假。也即我們現在俗稱的農忙假。【新唐書科舉志】中明文記載: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農曆五月,學生們可以休假此時麥子成熟,學生回家下地割麥,所以稱作田假。田假大體相當於現在的暑假,假期為一個月左右。如果學生離家較遠,往返時間較長,可以向校方申請延長假期。不過,這一個月的假期是淨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費的時間。所以古代學生的暑假待遇還是較好的。

第三種是授衣假。【詩經】中有九月授衣的記載;【新唐書】中也有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確記載。所謂授衣假就是指時令進入九月(農曆),已近秋天,氣溫漸涼,學生可以回家去取過冬的衣服。授衣假大體相當於寒假,假期也是一個月(不包含路上花費的時間)時間。為防止學生因長假而荒廢學業,校方規定:凡逾期未返校者,一律開除學籍!這招挺管用,按史書記載,國子監的學生們極少有超假不返的。

那麼,學生平時如果遇到了緊急事,如家中老人去世,而又未趕上旬假、田假和授衣假,該怎麼辦?也好辦,學生可以直接向皇帝請假,皇帝金口玉牙,准幾天假便休幾天假。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8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可以休假一個月,以便返鄉協助農事。此假源於古代"耕讀傳家"的傳統,體現了朝廷對農業根本的重視。值得注意的是,田假若超期三十日未歸,則會被開除學籍,【唐六典】對此有明確規定。

第三種是授衣假。此假始於唐代,定於每年九月,為期約一個月,恰逢秋涼換季之時。【新唐書】載:"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其名取自【詩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典。假期本為讓學生準備寒衣,但實際成為重要的探親假期。明代【國子監志】特別強調,授衣假逾期不歸者,"罰曠三月",嚴重者亦會除名。

古代學府假期制度之嚴,尤甚今日。旬假之制可追溯至漢代"休沐"傳統,而田假、授衣假則彰顯"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這些假期既是對學生的體恤,更是對"忠孝"觀念的強化——假期逾期不歸,既荒廢學業,又違背孝道,故懲處極嚴。可見古代教育不僅重才學,更重德行,假期制度亦成為道德教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於口 發表於 2025-5-23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代最高學府休假制度及其治學精神】

考歷代學制,國子監休假之制實為禮法相濟的典範。漢代太學初立,已有"休沐"之制;至唐貞觀年間,國子監確立旬假、田假、授衣假三制,實開古代高等教育休假制度之先河。今就文獻所載,析其要義如次:

一、旬假:禮法中的張弛之道
【唐六典】載"十日一休沐",此制源自【周禮】"旬修"之遺意。然監規嚴明:旬考合格方得休假,且"二百裏外生員不得歸省"。此見古人治學之精義——休假非為懈怠,乃為"蓄力而發"。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言"張而不弛,文武弗能",旬假之設,正合聖王"使民以時"之訓。

二、田假:耕讀傳統的制度體現
【新唐書·選舉志】"五月田假"之制,實本【孟子】"不違農時"之教。唐代監生多來自仕宦之家,然朝廷仍令其歸鄉助刈,此非獨為農事,實寓"知稼穡艱難"的深意。值得注意的是,假期計算"去程萬裏不計程限",足見制度設計之周密。明人邱濬【大學衍義補】特稱此制"使士子不忘本也"。

三、授衣假:孝道與紀律的平衡
"九月授衣"源自【詩經·豳風】,唐代制度化後成為重要的倫理實踐。【唐會要】載"給假省親,限以程期",將"取衣"擴展為盡孝之道。然【監規】明令"違限三月者罷歸",韓愈【國子監論】贊此"恩威並施,所以成器"。清乾隆年間修訂【欽定國子監志】,仍嚴守此制。

四、非常之假:皇權與學統的互動
遇丁憂等急務,需"上疏請旨"的特批制度,體現"以孝治天下"的治理邏輯。【貞觀政要】載太宗特許監生歸葬之事,可見制度彈性。然【宋史·職官志】統計,終宋之世僅批可二十七例,足見其慎。

要而論之,古代學府休假制度暗合"天時、地利、人和"之道:旬假應天時,田假合地利,授衣假通人情。其嚴限程期的規定,與今日學籍管理制度遙相呼應。明代理學家呂柟有言:"休沐者,所以養浩然之氣也。"斯言得之。今人觀古制,當思其張弛有度、禮法兼備的治學智慧,非徒見其假期長短而已。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八日午時| 2025/5/25/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