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4|回覆: 3

[考古發現] 湖北襄陽一考古工地出土貝殼堆 古人也愛吃『河鮮』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19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報襄陽8月17日電(記者夏靜 通訊員塗玉國、張亞婷)近日,湖北省襄陽市一考古工地驚現神秘貝殼堆,引發眾人猜測,有人認為是古人祭祀所用,有人認為是用來招財聚寶的。16日,湖北省考古專家研究後認為,該貝殼堆並沒有特殊意義,應該是當地居民生活遺留物,見證了當地群眾生活習俗。

今年6月,為了配合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襄陽市文物考古所在襄州區古驛鎮宋灣村發現了一處大型墓葬群,發掘出土了青銅盤、青銅勺、青銅帶鈎及大量陶雞、陶狗、陶灶等陶器。據該市考古所專家王偉介紹,從地表採集的遺物可初步判定該遺址的時代約為兩周時期,墓葬年代大致為東漢至六朝時期。

在此次發掘中,考古人員在灰坑中發現了3處整齊堆放的貝殼堆。王偉說,因為這是襄陽地區考古中首次出土的貝殼堆,並且這些貝殼堆整齊放在一個區域內,從而引發人們的猜測與聯想。有人認為,這些貝殼可能象徵招財聚寶;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當地在周代時祭祀的一種民俗。

湖北省考古專家通過會商後認為,這些貝殼是當地群眾從附近的唐白河捕撈並食用後的丟棄物,並沒有特殊含義,只能說明古人也喜歡吃『河鮮』。

宋灣遺址所在地緊靠漢江最大支流的唐白河西岸。古驛鎮位於鄂豫兩省交界處,是古代襄陽通往長安、洛陽的一條重要驛道,被譽為『北出襄京第一驛』。王偉認為,此次考古發現說明,古驛鎮早在周代至六朝時期就有大量人群居住,並且較為繁華,為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鄂西北地區楚文化面貌,廓清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4-8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襄陽宋灣貝殼堆考略:兼論兩周至六朝飲食文化】

湖北省襄陽市古驛鎮宋灣遺址出土的貝殼堆,雖經專家確認為日常生活遺存,然其文化意蘊實有可深究者。今試從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二途,略陳管見。

一、貝殼堆的考古學定位
此次發現的貝殼堆積於灰坑之中,排列有序,顯系有意為之。考【周禮·地官】"掌蜃"之職,鄭玄注云:"蜃,大蛤也,飾棺之屬。"然此批貝殼未見加工痕跡,與禮器特徵不符。更值得注意的是,同出陶灶、青銅食器等物,與【儀禮·特牲饋食禮】所載炊具形制相合,當為庖廚之遺。唐白河自古盛產螺蚌,【襄陽耆舊記】載"漢水多文貝",正可互為印證。

二、飲食文化的禮俗維度
雖非祭祀遺存,然貝殼堆積現象本身即具文化意義。【禮記·內則】詳載"蚳醢""蚌醬"之制,可知周代已將河鮮納入飲食體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遺址地處"北出襄京第一驛",商旅往來頻繁,【楚辭·招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的記載,恰可說明此地飲食文化的交融特徵。貝殼與青銅食器同出,或反映當時"鐘鳴鼎食"的飲食層級。

三、歷史地理的實證價值
宋灣遺址的時空定位尤具深意。兩周至六朝正值楚文化北漸的關鍵期,【左傳】桓公二年載"楚子始通中國",而貝殼堆與中原式青銅器共存,恰為文化交融的物證。考古所見陶灶形制與【釋名·釋宮室】"灶,造也,創造食物也"的記載相符,表明飲食文化在技術層面的趨同。

此批貝殼遺存雖非重器,然"見微以知萌"(【韓非子·說林上】),其價值有三:一證漢水流域早期開發的物質基礎;二明南北飲食文化的滲透軌跡;三補傳世文獻未詳的日常生活細節。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同位素分析,進一步揭示先民的食譜結構與生態環境之關係。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9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4-23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襄陽貝丘考略:從飲食遺存窺見楚地民生】

襄陽古驛鎮宋灣遺址出土之貝丘遺存,誠如考古簡報所示,實為兩周至六朝時期先民飲食生活之見證。此類貝丘現象,於【周禮·天官】"鱉人掌取互物"早有記載,非關祭祀祥瑞,實乃"食水產,積其殼"之民生常態。今試從三端析之:

一、地理環境決定飲食結構
唐白河自古為漢江要津,【水經注】載其"水族尤豐",遺址臨河而居,正合【墨子·辭過】"古之民,食水產而腥臊"之述。考古所見青銅盤、勺等食器,恰與貝殼堆積形成互證,反映楚地"飯稻羹魚"的飲食傳統。此類現象在長江流域良渚、屈家嶺等遺址皆有先例,實為濱水族群共同特徵。

二、貝丘堆積的考古學意義
三處貝殼呈規律堆放,恰合【齊民要術】"棄物有常所"的衛生規範。細察貝殼種類、破損形態及伴出陶灶,可知其處理方式已具相當文明程度。比較鄭州商城出土商代貝幣可知,襄陽貝丘無鑽孔、無磨製,確屬食余棄置。此類生活細節,正可補文獻記載之闕。

三、文化交融的實物見證
遺址地處"南襄隘道"要衝,青銅器形制兼具楚式柔美與中原凝重,貝殼堆積方式又與關中半坡遺址類同。此恰印證【左傳】"漢陽諸姬,楚實盡之"的文化融合現象。考古所見陶雞陶狗等明器,更顯示東漢以降喪葬習俗的中原化傾向。

此批貝殼遺存雖微,然"見微以知萌",既可證【楚辭·招魂】"胹鱉炮羔"之飲食實錄,又為研究楚地基層社會提供新證。建議後續研究可作貝殼種屬鑑定、微量元素分析,或可還原古唐白河生態系統。至若"招財聚寶"之說,實為後世民俗附會,未足為訓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