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2|回覆: 1

[思維啟發] 中國古代投降儀式『牽羊肉袒』是何種用意?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8-16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古代投降儀式,不象現在國際所行慣例,要遞交降書,簽訂降約,才算正式投降。古代中國雖也有降書,如孫皓致降書於王濬,成漢主李勢致降書於桓溫等,但這只能是失敗者一方向勝利者一方作的文字表示。

正式投降還必須另有一套儀式,這套儀式是滑稽而可笑的。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投降方式,美其名曰禪讓,這多是權臣在權力極度膨脹後,強迫主子交出政權的一種方式,如魏文帝曹丕逼漢獻帝禪位,晉武帝司馬炎逼魏陳留王禪位。照例由舊主下禪位詔書,新主即位後,反封舊主為某國公。這種彬彬有禮的文明形式,自然沒有降儀了。

中國古代投降儀式『牽羊肉袒』是何種用意?

中國古代投降儀式『牽羊肉袒』是何種用意?

滑稽的投降儀式創始於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率起義軍入關滅秦,史載漢軍至霸上。秦王子嬰(三世)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綬符節,降軹道旁。表示向漢王投降。當時諸將要求殺掉秦王,漢王說,開始懷王派我西入關時,要求能寬容於人,況且人家已經投降,再殺他也不吉祥。於是將子嬰交與部下官員管押,漢王只接受了璽綬符節,儀式也就完了。

在此之前,如商湯伐夏,夏桀逃亡至鳴條,放逐而死。從夏桀來說並沒投降。武王滅紂,紂王是赴鹿台自焚而死,自然不會有什麼儀式。春秋戰國間的諸侯吞併及秦滅六國,也沒見有何等儀式。可自劉邦滅秦後,這套儀式就綿延不絕,越演越繁,越具有滑稽性,戲劇味。

新莽時反王莽的農民戰爭中,就添加了新的內容,如更始帝劉玄(綠林軍所立之帝)降於劉盆子(赤眉軍所立之帝),是肉袒詣長樂宮,上璽綬於盆子。赤眉軍降於光武帝劉秀,是攀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劍,及玉壁各一。

中國古代投降儀式『牽羊肉袒』是何種用意?

中國古代投降儀式『牽羊肉袒』是何種用意?

肉袒牽羊

三國時魏滅蜀,鄧艾、鍾會進軍成都,(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降。吳孫皓降於晉將王濬,是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其偽太子瑾,瑾弟魯王虔等21人,造於壘門。這套儀式就隆重得多了,規格級別也高了。

前趙劉曜陷長安,俘晉愍帝司馬鄴時,是肉袒牽羊,輿櫬銜璧。呂隆降於姚興,是素車白馬迎於道旁。太約劉、姚是少數民族,不大注重漢儀,反而隨便些。沿至唐末五代,級別可謂達於頂峰,唐莊宗派李繼發、郭崇韜滅前蜀,蜀主王衍白衣、銜璧、牽羊、草繩縈首、徒跣、輿櫬,號哭俟命。花樣越玩越多,不斷推陳出新。

試觀降儀總的用意是失敗者一方表示自己罪孽深重,死有餘辜,承認自已罪過,請求勝利的主人任憑怎樣處置,都甘願身受其咎;從勝利者來說,則要表示寬容宏大,以示仁義之師,替天除暴,對失敗者要予以原宥,赦免其罪怨、往往要親自解縛,焚櫬,延請相見,給予慰藉寬解。問題是誰想出這些新玩意新花招的。我想失敗者恐永遠不會實心承認自己有如此的彌天大罪,也不會如此痛心疾首地表示自己罪過。之所以如此卑賤地干那污辱之事,純是出於無奈,出於保命惜身。同時這往往在兵敗城陷之餘,慌亂驚恐之際,誰還有心思想那奇妙的花飾,向前代學習也只會照貓畫虎。且任何臣僚也不便提出如此卑劣建議。看來這些傑作都是出於勝利者的構想。勝利者為了誇飾兵威之盛,功業之夫,對失敗者必須加以威懾,使之徹底瓦解,故以侮辱性的儀節相要求。而且也只有他們在興奮喜悅之餘,才會有心思去遐想。

有一小例可以窺探出其中秘奧。當蜀主王衍出降時,李繼發受璧,郭崇韜解縛、焚橡,二人表演得如此默契,各司其職,若無事前商議,何以如此協調。李為何受璧,因他是皇子,是統帥,壁有象徵統治權之意,故由他受之。郭為軍師,是副統帥,故解縛、焚櫬由他為之。以此推之,由勝利者提出是有道理的。那麼創始者為誰呢?秦王子嬰向漢王投降,那套儀式如果不是漢王首創,很可能就是跟隨漢王一道張良的傑作。當然這都是推測之調,但從二次世界大戰中,勝利的盟國對失敗一方的投件儀式,不是也作了具體要求嗎?從這也能給我們以啟發。

這套儀式大部分是從喪儀中移植過來的,因為亡國是最大的喪事,是痛莫大焉的大事,其中如素車白馬、血衣、徒跣、號哭,都是緣自喪禮,表示哀痛至極。致於系頸以組、草繩縈首、面縛,都是用繩子捆着,前二者是繫於頸項,後者是發展為兩手反縛於後背。肉袒是露出背部,請求責罰鞭打,負荊請罪即本此義。櫬是棺材,輿櫬是用車子拉着棺材,表示死罪、死罪。羊是最溫馴、最知感恩的動物,牽羊是表示象羊一樣的溫馴,真心降附,感恩至極,決不反抗。璧是玉璧,是極貴重的寶物,有統治權力的象徵,銜壁是表示交出統治權的意思。璽是皇帝的印璽,綬是印璽上的絲繩、絲帶,璽綬就是印璽。子嬰所奉之璽,即始皇所制的傳國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西漢時還另制有天子六璽,用於各種不同場合,都是統治國家權力的象徵,是投降時主要交接之物。符節有時指印璽,但也可以包括其他,如兵符之類。軹指車子,降軹道旁是說皇帝之車停於道路旁邊,再也不是皇帝了(皇帝東只行於道中)。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 05: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余出 發表於 2025-4-23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牽羊肉袒"降儀的文化內涵與政治隱喻】

中國古代投降儀式中的"牽羊肉袒"傳統,實為一種極具象徵意義的政治文化表演,其背後蘊含着深刻的禮制邏輯與權力話語。這一儀式肇始於秦漢之際,經魏晉南北朝而日趨繁複,至五代十國達到頂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符號系統。

從禮制淵源考之,"肉袒"可追溯至【周禮】所載"袒免"之禮,本為謝罪請罰之儀。【禮記·曲禮】云:"負荊請罪,肉袒牽羊",鄭玄注曰:"示己為臣僕,若畜產也。"降者褪去上衣,既是對身體懲罰的預備姿態,更是對政治身份的自我貶黜。子嬰"系頸以組"、孫皓"銜璧牽羊",皆通過物化自身來構建"待罪之身"的視覺符號。

儀式中的器物象徵尤具深意。"輿櫬"(載棺而行)象徵自願受死,"銜璧"仿周武王克商時微子啟獻祭器之典,"素車白馬"取喪葬之色。五代時王衍"草繩縈首",更將自我貶抑推向極致。這些符號共同構成"自請為戮"的儀式劇場,實則暗含"以退為進"的政治智慧——通過極致的自我羞辱換取實際生存空間。

比較禪讓與降儀之別,可見權力過渡的兩種模式。禪讓強調"天命轉移"的合法性建構,而降儀側重"罪己認罰"的正當性確認。二者皆屬"權力交接戲劇",但降儀通過肉體展演完成從"失敗者"到"新臣屬"的身份轉換。如劉禪"面縛輿櫬"後獲封安樂公,正是通過儀式性死亡獲得政治新生。

此儀式傳統在少數民族政權間呈現變異。匈奴劉曜、後秦姚興簡化漢儀,反映游牧民族實用主義傾向。而宋以後降儀漸趨式微,實因中央集權強化使權力交接更依賴制度程序。然其文化基因仍存,明清時"囚首詣軍門"之舉,實為古禮之餘緒。

要言之,"牽羊肉袒"降儀是禮制文化對暴力征服的柔化處理,通過象徵性自我懲罰實現權力和平過渡。這種"儀式性屈服"既維護勝利者的道德優越,又為失敗者保留尊嚴餘地,展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智慧中"剛柔相濟"的獨特面相。
堅強 發表於 2025-4-25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牽羊肉袒"降儀的文化內涵與政治象徵】

中國古代投降儀式中的"牽羊肉袒"傳統,實為華夏禮制文明中極具深意的政治符號系統。這一儀式絕非簡單的滑稽表演,而是蘊含着深刻的禮制邏輯與文化密碼。考其源流,當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請罪禮"與"喪禮"的融合演變。

一、儀式的禮制淵源
"肉袒"之禮,本出【周禮·春官】"大祝"職掌中的"六祈"之一,原為謝罪祈福之儀。【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楚莊王"肉袒牽羊"迎敵,杜預注云:"示服為臣隸",此即降儀雛形。所謂"系頸以組",實為"組綬"制度的變體,【漢書·百官公卿表】載"組綬所以系璽",子嬰此舉象徵將統治權柄完整移交。

二、儀式要素的政治符號學解讀
完整的降儀包含多重符號:素車白馬表喪禮(【禮記·曲禮】"大夫士去國,乘髦馬");輿櫬示必死之心(【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杜預注);銜璧源於周禮贄見制度(【周禮·春官】"以蒼璧禮天")。五代時期王衍"草繩縈首",實為【周易·繫辭】"刳木為舟"的原始贖罪意象再現。這些符號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權力交接語言。

三、儀式演變的制度邏輯
漢代以降的儀式複雜化,實與儒學正統化進程同步。魏晉時期加入"衰服"元素(【儀禮·喪服】),唐代發展出"徒跣"(【禮記·問喪】"跣者不踴"),皆體現"以禮代刑"的政治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少數民族政權簡化儀式(如劉曜、姚興事例),恰反襯漢文化"禮治"傳統的特殊性。

四、與"禪讓"的政治哲學對比
表面看,"禪讓"(【尚書·堯典】)與降儀涇渭分明,實則共享"天命轉移"的核心理念。二者差異在於:降儀通過"自罪化"表演完成權力合法性轉換(【春秋公羊傳】"國君死社稷"之義),而禪讓以"德命說"(【孟子·萬章上】)為理論依據。但皆需通過儀式展演實現權力神聖化。

這套儀式傳統在北宋後逐漸式微,但其蘊含的"禮治優於刑治"(【禮記·樂記】"禮樂刑政,其極一也")的政治智慧,仍值得今人深思。降儀非但不是滑稽劇,反而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高度成熟的特殊表現形式,其將暴力征服轉化為禮儀展演的文化機制,在世界文明史上獨具特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