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3|回复: 1

[思维启发]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8-1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贫道从小就被教育:李白小时候碰到一个磨针的老太太,教育他好好学习。故事是这样的: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说:这怎么可能呢?老婆婆就语重心长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很惭愧,回去好好学习,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诗人。

然而这个问题,贫道从小就怀疑。

第一,老太太吃饱了没事干了?不带孙子,不跳广场舞,出来磨针玩?

第二,铁杵多少钱?针多少钱?就算卖了废铁也够买一口袋针了!

第三,就算不卖废铁,老太太卖两根冰棍也够买一根针了。

第四,也没见老太太真的磨成针呀。真格的你确实做成了再来说,就这么比划两下凭什么就信你?

后来一查才知道,李白这个故事,出自宋朝祝穆编的《方舆胜览》,是四川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并不是有据可查的正史。

长大一点后,又发现了第五点:

李白作诗的天才,特么就不是靠铁杵磨针的死功夫学出来的!

那么,这种铁杵磨针的诡异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道教的磨炼心性,有个术语叫试炼。

早在南北朝时期,《真诰》里就有这样的故事。有个叫傅先生的,入焦山学道,碰上太极老君,给他一根木钻,让他钻一块五尺厚的石盘,说:把这块石盘钻透,你就得道了。傅先生就趴在上面天天钻。整整钻了47年。终于有一天石盘透了,掉出一颗仙丹来。傅先生吃了,成了神仙。

虽然是石盘,但和铁杵的意义也差不多了。

又比如宋代,同样流传着另一个磨针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李白,而是真武大帝。

宋代有一幅名画《骊山老姥磨铁杵欲作绣针图》,一看名字,先明白了三分:哦,原来这个磨针的老太太不是凡人,而是骊山老母!

但是她磨给谁看呢?宋代诗人郑思肖写了一首题画诗:

欲化龟蛇生圣胎,骊山微意孰能猜。

纯钢一块都磨尽,不信纤毫眼不开。

这就明白了:龟蛇,当然是真武大帝的标配。也就是说,骊山老母是磨给真武大帝看的,不是李白。

相传真武大帝在山中修炼,感到艰苦,心生悔意,下山回家。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太(以下情节参考李白故事)老太太说铁杵磨绣针,功久自然成。真武大帝恍然大悟,回山修炼,终于成道。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武当山磨针井祖师殿壁画

这个故事,在真武大帝的各种经书里都有。甚至佛教《销释金刚科仪》里也有。宋代是真武大帝信仰兴盛的时代,大家往真武大帝身上编故事,当然不奇怪。

这个故事,已经成为真武大帝全套故事的标配,就像《西游记》里必然有孙悟空镇压五行山的情节一样。只要讲到真武大帝,就一定要讲这个磨针悟道。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武当山磨针井

再多翻一翻,就算是发生铁杵磨针这个故事的原产地,李白的老家四川,也有人和他争夺版权,这就是仙人陵阳子明,也就是窦子明。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仙人窦子明

这位窦子明先生是汉朝人,据《蜀中广记》,窦子明入窦圌山学道,逃学出来玩(以下故事参考李白)窦子明醒悟,回山修炼三年,终于白日升天。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窦圌山

无论是傅先生、还是真武大帝、窦子明,他们都是道教人物,所以说,这个故事,很可能本来就是道教磨炼心性的故事,而李白纯粹是打了一回酱油。

但是考虑到李白也信仰道教,甚至曾受箓成为真正的道士,那么把这个故事编排到李白身上,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说,铁杵磨针这个故事,和贫道以前讲过的《西游记》、葫芦兄妹等都一样,是一类故事而不是一个故事,它的主角可以是张三也可以是李四,而基本情节是不变的。没准过些年就会出现李天飞同学铁杵磨针的故事,然后李天飞同学把铁杵卖了换羊肉串了。

但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许多内容:

比如忽略了这个老太太本是一位神仙,在各种故事里说什么的都有,骊山老母、观音菩萨、紫炁元君所以她不带孙子,也不跳广场舞,很诡异地在那里磨针玩。

比如忽略了铁杵磨针最后会有彩蛋,比如白日升天、掉出仙丹。

比如忽略了主人公其实已经注定要成仙,这只是一番挂职锻炼。

最重要的,是忽略了铁杵磨针的背后,是一种宗教信仰在支撑,假如不是一心向道,而用俗世成功学的功利心态,是永远理解不了铁杵成针的真正含义的!

铁杵成针是宋元间常见的典故,比如宋孙应时此生付与天公竟,铁杵成针取次磨,功夫只怕无人做,铁杵磨教作线针。

甚至佛教也来凑热闹。比如《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就是济公):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

最后一位凑热闹的是段誉,他在无量山玉洞的蒲团上给神仙姐姐磕了一千个头,然后蒲团破裂,露出武功秘笈。段誉自己说,若非磕足一千个头,小蒲团不会破裂,她赐的宝贝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美女对于段誉这样的男人来说,也是一种类似宗教般的信仰吧!

蔡修七 发表于 2025-4-2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杵磨针》故事源流考辨及其文化意蕴探微

关于"铁杵磨针"典故的考辨,实为唐宋以降儒释道三教思想交融的典型个案。今就文献源流与文化内涵作系统梳理论证:

一、故事版本流变考
1. 李白说最早见于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属地方传说附会。考《新唐书》本传及李阳冰《草堂集序》,均无此记载。唐人笔记如《本事诗》《唐国史补》亦未载,可知非唐代实录。

2. 道教真武修炼说则渊源有自。北宋《玄天上帝启圣录》明确记载骊山老母点化真武事,武当山磨针井遗存元代壁画可资佐证。此版本形成不晚于真武信仰兴盛的宋真宗时期(998-1022)。

3. 佛教《销释金刚科仪》所载,实为南宋禅林对道教修行故事的改造,体现三教合流趋势。

二、文化隐喻解析
1. 物质层面悖论恰显宗教象征:铁杵与绣针的价值倒置,正合《道德经》"大巧若拙"之旨。道教内丹学以"九转还丹"为喻,强调修行须经"千日功"的淬炼过程。

2. 行为合理性当从修行语境理解:骊山老母(西王母化身)的磨杵行为,实为《周易·系辞》"穷神知化"的具象化演示。参照《庄子·达生》"梓庆削木"章,这种非常之举旨在破除常规认知。

三、教育功能嬗变
1. 宋代儒学世俗化过程中,道士点化故事被改造为蒙学教材。朱熹《小学·外篇》即收录类似故事,反映理学家"格物致知"的实践观。

2. 故事核心从道教"心性磨练"转化为儒家"持之以恒"的品德教育,这种转捩发生在南宋书院教育普及时期。

四、文学创作启示
1. 李白诗才确非机械苦练所得,但《酉阳杂俎》载其"三拟《文选》"的功夫,与"铁杵成针"的隐喻精神相通。严羽《沧浪诗话》所谓"妙悟"与"工夫"之辨,正可解释此表面矛盾。

结语:
该故事演变轨迹折射出中国文化"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思维特质。无论是真武证道还是李白悟学,其本质都在彰显"由术入道"的东方智慧。今人质疑故事的合理性,恰是未能领会其作为修行隐喻的深层文化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