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76|回覆: 1

[儒學動態] 日用儒學與國民精神建設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13 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日用儒學與國民精神建設

日用儒學與國民精神建設

【張立文】

儒學不僅是形而上之學,而且是形而下之學,兩者融突和合,相得益彰。而儒學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是其形而下日用之學,儒學的生命在於日用,儒學的發展在於日用,它的生命也在於日用。

什麼叫日用儒學?是指儒學這隻無形的手無時無刻指導、支配人的爲人處事、日常生活、行爲活動、所思所想等,它對每個人來講都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參與的。儒學在多年日用實踐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精神,養育了國民道德情操,造就了高尚的善良人性,形成以和爲貴的國格,而挺立於世界學術舞台。正因爲這樣,所以它具有持續性、生命性、不衰性和傳承性。

人心和善

心和萬事樂。中國古人認爲心之官則思,日用活動是心來支配的,從心身關係來看,心起主導作用,所以心善不善很重要。一念善爲善,一念惡爲惡,一切善惡、美醜,有時就在一念之間。現在一些人錢迷心竅,權迷心竅,色迷心竅。馬丁·路德·金講,我有一個夢;德希達講,我要學會生活;康德講,人的本性就在於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我要講如果人心不善,夢想也會破滅。即使很有錢,如果心不善,生活也會一團糟。要實現美好的夢想,生活幸福,首先心要善,得先學會做人。一念不善就會墮落,人心和善,萬事幸福、快樂。

行爲和順

行和萬事通。行爲和順要遵循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在國際社會,談判打交道,大國就應有君子風度,儒者氣質,謙遜謹慎;你若盛氣凌人,唯我獨尊,那談判肯定失敗,契約一定訂不成,自己也會受損害。行爲要和順,應天順人。順就不會堵塞,順通、會通、變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通才能持續發展繁榮。就國家來說,不通就不能發展,不發展,就落後,落後就挨打,處處受制於人,國家民族就不能獨立自主。

家庭和睦

家和萬事興,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條。現代社會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是家庭的主心骨,夫妻和睦,推而廣之,千千萬萬個家庭和睦,家國結構的國家也會和睦安定。家和萬事興,但家和並非無一點矛盾衝突,有矛盾衝突,這是正常現象。如何使家庭生活美滿,夫妻雙方都要付出,兩顆心想在一處,生在一起,活在一起,這就需要做到互相謙讓,互相忍耐,互相包容。

社會和諧

國和萬事成,這是被幾千年歷史證明的事實。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社會。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但都是中華民族友好大家庭中的一員,儘管中國人信仰多元,信仰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但能和而不同,和諧相處。之所以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而能共同生活在統一的命運共同體之中,是因爲中華民族是一個厚德載物、包容大度、海納百川、謙遜謹慎、道德崇高的民族,也是一個顧全大局、登高望遠、聰明睿智、以和爲貴、天人合一的民族,因此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能夠做到『仇必和而解』,能夠實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世界和合

世和萬事和。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普及化、危機多發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世界還不太平。人類面臨多事之秋,如何化解衝突和危機,造就爲萬世開太平的世界。人類可以遵守『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生原理。天地自然、社會人際、國家民族、宗教黨派,都是融突和合的生命體,都有生存在世的權利,都應和合共生,共同發育成長,而不能相害;可以遵守『以他平他謂之和』的和處原理,『己欲立而立人』的和立原則,『己欲達而達人』的和達原理,泛愛眾、兼相愛的和愛原理。

流星 發表於 2025-4-8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日用儒學對國民精神建設的當代價值】

張立文先生提出的"日用儒學"概念,實爲把握儒學精髓之要義。儒學之生命力,確乎體現在其"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實踐特性中。這種浸潤於日常生活的儒學傳統,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更爲當代國民精神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從心性修養層面觀之,日用儒學強調"心善"爲萬事之本。孟子言"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王陽明倡"致良知",皆指明心性修養乃爲人之基。當代社會出現的價值迷失現象,恰與心性修養的缺失相關。儒學主張的"慎獨"工夫與"誠意正心"之道,正是對治浮躁世風的一劑良方。當人們能在日用常行中存養善念,自可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在行爲規範維度,儒學"五常"之道具有永恆價值。【論語】載"克己復禮爲仁",朱熹釋"禮者,天理之節文",可見儒學行爲準則乃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上。當代社會交往中出現的諸多失范現象,皆因偏離了"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若能在公共生活中踐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金律,社會和諧自可期許。

就家庭倫理而言,儒學"齊家"之道尤具現實意義。【禮記】言"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這種以"和"爲貴的家庭觀,對化解當代家庭矛盾具有指導作用。特別在夫妻關係方面,儒學強調的"相敬如賓"、"琴瑟和鳴",與現代平等婚姻觀念可相互發明。家庭作爲社會細胞,其和諧程度直接關係社會穩定。

推及社會層面,儒學"和而不同"的智慧更爲珍貴。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種包容差異的和諧觀,恰是多元社會的相處之道。在全球化時代,儒學"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胸襟,可爲文明對話提供思想基礎。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多民族、多宗教共處的歷史經驗,正是這一智慧的生動體現。

當代國民精神建設,亟需重拾日用儒學的實踐智慧。這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創造性轉化:將"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與現代公民道德相結合,使傳統美德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生機。唯有讓儒學回歸生活實踐,方能真正實現"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培育出既有傳統底蘊又具現代意識的國民精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