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1|回复: 1

[儒学动态] 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建设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8-1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建设

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建设

《张立文》

儒学不仅是形而上之学,而且是形而下之学,两者融突和合,相得益彰。而儒学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是其形而下日用之学,儒学的生命在于日用,儒学的发展在于日用,它的生命也在于日用。

什么叫日用儒学?是指儒学这只无形的手无时无刻指导、支配人的为人处事、日常生活、行为活动、所思所想等,它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参与的。儒学在多年日用实践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养育了国民道德情操,造就了高尚的善良人性,形成以和为贵的国格,而挺立于世界学术舞台。正因为这样,所以它具有持续性、生命性、不衰性和传承性。

人心和善

心和万事乐。中国古人认为心之官则思,日用活动是心来支配的,从心身关系来看,心起主导作用,所以心善不善很重要。一念善为善,一念恶为恶,一切善恶、美丑,有时就在一念之间。现在一些人钱迷心窍,权迷心窍,色迷心窍。马丁·路德·金讲,我有一个梦;德里达讲,我要学会生活;康德讲,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要讲如果人心不善,梦想也会破灭。即使很有钱,如果心不善,生活也会一团糟。要实现美好的梦想,生活幸福,首先心要善,得先学会做人。一念不善就会堕落,人心和善,万事幸福、快乐。

行为和顺

行和万事通。行为和顺要遵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国际社会,谈判打交道,大国就应有君子风度,儒者气质,谦逊谨慎;你若盛气凌人,唯我独尊,那谈判肯定失败,契约一定订不成,自己也会受损害。行为要和顺,应天顺人。顺就不会堵塞,顺通、会通、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才能持续发展繁荣。就国家来说,不通就不能发展,不发展,就落后,落后就挨打,处处受制于人,国家民族就不能独立自主。

家庭和睦

家和万事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信条。现代社会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是家庭的主心骨,夫妻和睦,推而广之,千千万万个家庭和睦,家国结构的国家也会和睦安定。家和万事兴,但家和并非无一点矛盾冲突,有矛盾冲突,这是正常现象。如何使家庭生活美满,夫妻双方都要付出,两颗心想在一处,生在一起,活在一起,这就需要做到互相谦让,互相忍耐,互相包容。

社会和谐

国和万事成,这是被几千年历史证明的事实。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社会。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但都是中华民族友好大家庭中的一员,尽管中国人信仰多元,信仰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但能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之所以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而能共同生活在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之中,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厚德载物、包容大度、海纳百川、谦逊谨慎、道德崇高的民族,也是一个顾全大局、登高望远、聪明睿智、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民族,因此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能够做到“仇必和而解”,能够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世界和合

世和万事和。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普及化、危机多发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世界还不太平。人类面临多事之秋,如何化解冲突和危机,造就为万世开太平的世界。人类可以遵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生原理。天地自然、社会人际、国家民族、宗教党派,都是融突和合的生命体,都有生存在世的权利,都应和合共生,共同发育成长,而不能相害;可以遵守“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处原理,“己欲立而立人”的和立原则,“己欲达而达人”的和达原理,泛爱众、兼相爱的和爱原理。

流星 发表于 2025-4-8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日用儒学对国民精神建设的当代价值》

张立文先生提出的"日用儒学"概念,实为把握儒学精髓之要义。儒学之生命力,确乎体现在其"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实践特性中。这种浸润于日常生活的儒学传统,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更为当代国民精神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从心性修养层面观之,日用儒学强调"心善"为万事之本。孟子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王阳明倡"致良知",皆指明心性修养乃为人之基。当代社会出现的价值迷失现象,恰与心性修养的缺失相关。儒学主张的"慎独"工夫与"诚意正心"之道,正是对治浮躁世风的一剂良方。当人们能在日用常行中存养善念,自可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在行为规范维度,儒学"五常"之道具有永恒价值。《论语》载"克己复礼为仁",朱熹释"礼者,天理之节文",可见儒学行为准则乃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当代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诸多失范现象,皆因偏离了"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若能在公共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社会和谐自可期许。

就家庭伦理而言,儒学"齐家"之道尤具现实意义。《礼记》言"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这种以"和"为贵的家庭观,对化解当代家庭矛盾具有指导作用。特别在夫妻关系方面,儒学强调的"相敬如宾"、"琴瑟和鸣",与现代平等婚姻观念可相互发明。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其和谐程度直接关系社会稳定。

推及社会层面,儒学"和而不同"的智慧更为珍贵。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种包容差异的和谐观,恰是多元社会的相处之道。在全球化时代,儒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可为文明对话提供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多民族、多宗教共处的历史经验,正是这一智慧的生动体现。

当代国民精神建设,亟需重拾日用儒学的实践智慧。这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创造性转化: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与现代公民道德相结合,使传统美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生机。唯有让儒学回归生活实践,方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培育出既有传统底蕴又具现代意识的国民精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